
綠“鎖”塔漠育新機
新疆續寫沙海裏的環保故事
穿越塔裏木河和胡楊林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
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15日電(記者李自良 初杭 尚升)在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一條綠色屏障蜿蜒成鏈,鎖住千百年來肆虐的流沙。
11月28日,在新疆於田縣,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數十萬人40余載不屈不撓搏鬥沙海,終在大漠邊緣築起一道綠色長城。
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更加濃郁的綠色正不斷加厚鋪展;新崛起的防護帶內,沙退人進、向新發展。這片土地正在續寫漫漫沙海裏奮鬥、探索的環保故事。
鎖住大漠築屏障
“進得去,出不來的地方”,千百年來,這是生活在此的人們對眼前這片沙漠的稱謂——塔克拉瑪幹。
對於農民賽地·依明來説,這沙漠是一條沉睡的“黃龍”,狂風會將它喚醒,形成遮天蔽日、持續不斷的沙塵暴,掀翻地膜、摧毀作物,讓鄉親減産,甚至顆粒無收。
這裡又稱“死亡之海”。曾經氣象萬千的樓蘭古國等,如今已不留痕跡地消失在沙漠腹地。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在風沙活動較強的南部,一些沙丘以每年2至5米的速度侵蝕綠洲。
賽地·依明所在的和田地區於田縣,在風沙侵蝕下綠洲面積不足縣域面積6%。於田東側的民豐縣為擺脫風沙威脅,歷史上曾沿尼雅河畔一次次向南退卻;於田西側的策勒縣城因風沙侵襲被迫3次搬遷。
沙進城退,沙進人退。鎖住“黃龍”,成為當地百姓最深切的渴盼。
1978年,黨中央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自此,一場敢同黃沙爭高下、不向荒漠讓半分的造林“大會戰”開啟。
荒山禿嶺、黃沙漫天之地,經過40餘年持續不懈的生態保護修復,如今已林茂草豐。統計顯示,新疆在風沙危害區域累計植樹70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目前的5.06%;過去30年,新疆人工綠洲面積由6.5萬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10萬平方公里,增長約54%。
依託“三北”工程,到2023年底,一條長達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已將33.76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環繞,而剩下約285公里的空白區是南疆風沙危害最深、條件最惡劣的區域。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強調“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