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余姚感受“陽明”,感受“文化的力量”
顧小立
到了寧波余姚,“陽明”二字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有中學叫“陽明中學”,有公園叫“陽明公園”,還有街道也叫“陽明”。
“你順着陽明西路走,不遠處就是我們的王陽明故居。”余姚一位幹部説,在余姚,與王陽明相關的城市符號隨處可見。“王陽明的印記,已經與余姚人‘相伴而生’。”
一位五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與現代余姚人“相伴而生”的呢?
作為浙江經濟實力較強的縣級市,余姚活躍着一大批專注製造業的民營企業家。有一次,我與一位企業家在會議室聊完採訪需要了解的問題後,提出能不能去他的辦公室看看。那位企業家同意了。
稍稍出乎我意料的是,那家企業雖然效益做得很好,産品所佔的市場份額在行業內處於前列,但“老闆”的辦公室卻並不奢華:沒有大套間,沒有落地窗,沒有紅木傢具,也沒有字畫古玩。目之所及,一桌、一椅、一櫃而已。
那位企業家桌上放的東西也不多,擺在較為顯眼位置的,是一本《王陽明傳》。“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吃了很多苦,但他的心卻越來越強大,由此開始悟道,我很敬佩他。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同樣會遭遇坎坷,也需要有‘龍場悟道’的定力。”
聽完他的話,我繼續追問:“那王陽明的思想呢,對你做生意有沒有影響?”
“我也沒辦法參深悟透。”他説,一時能想到的是,辦企業一要講“裏子”、善務實,二要講“良心”、守正道。
聽到“裏子”和“良心”這兩個詞,我想起了過往採訪中聽到的一些趣聞。例如,一位同行曾告訴我一句看似“擰巴”實則頗有意味的概括:余姚和寧波的一些企業家,每天沒什麼“樂趣”,但每天也都很有“樂趣”。
為什麼這麼説呢?沒有“樂趣”,指的是一些企業家不種草養花,也不愛搓麻將打牌,似乎沒有什麼特殊的愛好;很有“樂趣”,指的是一些企業家每天以“去車間走一走”為樂,白天想想現在的生産,睡前琢磨琢磨未來的研發,就覺得樂在其中。
還有企業的經營文化裏,有着被人稱之為“五個不追求”的信條:不追求新聞曝光,不追求著書立傳,不追求&前領獎,不追求物質顯擺,不追求架子排場。但是,這並不意味這些企業的負責人就真是“佛係”“躺平”,什麼都不追求。一旦遇到新鮮的事物、新奇的技術,他們“追求”的腳步又可能邁得比誰都快。
有企業家40多歲準備去考研究生,有企業家50多歲自學編程代碼,還有“60後”企業家拍、剪短視頻的水平,絲毫不遜色於公司新招的“00後”員工……我不止一次地聽到有人感嘆,做好企業一定要跟上市場,跟上時代,“不對新知識保持敏銳的嗅覺怎麼行!”
關於“良心”,大抵就是企業的道德與社會責任意識。在余姚和寧波,一些富起來的企業家雖然步履四海,卻無時無刻不在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網上曾有一個段子説,和當地企業家交朋友,若你要請他們吃飯,可能未必有人來;若你要請他們捐資助學,那一定會有人到。此話雖有戲謔成分,但本地企業家群體的愛國心和桑梓情,卻是有目共睹的。
我們倆又坐著聊了很久。他最後問我,講“裏子”和講“良心”,到底和王陽明説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有沒有共通之處呢?
我説,我沒有專門研究過陽明思想,建議他再請教專業學者。但我想,他讀《王陽明傳》,看起來是充分受益的。
在余姚,王陽明思想所展示的“文化的力量”,正充分浸潤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之中。陽明文化與現代社會不斷地適應、與市場經濟不斷地契合,既推動地方的産業經濟發展,又滋養了地方的精神氣質。
在近日2024陽明心學大會——中天閣論道舉辦期間,在余姚看見了更多更充分的陽明元素:陽明古鎮建設將陽明文化與市民生活深度融合,陽明主題分享會、陽明文化沙龍等活動得到定期舉辦,本土陽明學研究人才得到不斷成長。
余姚還開設了陽明文化旅游專線,將陽明文化融入小家電、陶瓷製品、農産品等優勢産業,推動文化賦能余姚高質量發展。從企業創新變革到城市文明建設,陽明文化正為余姚的現代化建設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肇始於浙東、風行於天下的陽明心學,如今已深深融入余姚文化基因,成為城市文脈的重要標識。它猶如一盞不滅的燈,不斷照亮余姚歷久彌新的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