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25

12:0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經典引讀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晏殊詞的變調

2024-10-25 12:07:4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經典引讀

  製圖:何嘉悅

  葉嘉瑩講授

  陸有富整理 於家慧審校

  山亭柳·贈歌者

  家住西秦,賭薄藝隨身。花柳上,鬥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數年來往鹹京道,殘杯冷炙謾銷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這首詞在晏殊的詞裏風格特殊,因為這首詞表現的感情相當激昂感慨。晏殊的性情是比較溫和、婉約的,他不像李后主那麼激動地説“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是“小園香徑獨徘徊”,“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晏殊不是把感情強調到極端去的人,可是這首詞很特別,表現得很激昂慷慨。

《山亭柳》詞的兩個例外情形

  晏殊的詞集《珠玉詞》,名字真是像珠玉一樣溫潤。中國傳統常常把很多東西賦予一種品德,跟人一樣,每一個物也有物格、品德。玉在中國傳統中歷史久遠,《詩經》中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言”常常作語氣詞,沒有真正的意義;“念”是想到,我想到所懷念的那個人;“君子”代表最尊敬、最仰慕的一個理想人物,它可以指好品德的賢人,也可以指處於統治階層的君主,甚至於妻子稱丈夫也可以説君子。我懷念那個君子,“溫其如玉”,就是説有些人的品德非常溫潤、平和、純凈。玉在中國有一個固有的品德——溫潤。“珠”的品德是什麼呢?“珠”是一粒一粒的、圓的,“珠”的品德是圓柔的。所以“珠玉”是圓柔的、溫潤的。我認為晏殊的詞集名《珠玉詞》,跟他自己的風格特色是非常契合的,因為他的風格就是溫潤、圓柔。可是這一首詞跟他過去的那些詞不同,是比較激昂的。

  除了風格不同之外,這首詞是晏殊《珠玉詞》中唯一一首有標題的。事實上,溫、韋、馮、李的詞大概都是沒有標題的,詞最開始就是歌筵酒席上供人歌唱的曲子,所以詞最早是沒有標題的。可是詞的特性正因為它不是嚴肅的作品,不是為一個題目來寫的,裏邊的情意往往就是作者的心靈、感情,甚至於一種人格的奇妙、自然的涌現。

  有一句俗話“觀人於揖讓,不若觀人於游戲”,在揖讓之間所做的一切有一部分可能是虛偽的、人為的、不是你自然的本色,而在不經意間的行為才表露了你內心深處最隱秘、最細微的東西。詞的好處、難講之處都在這裡,因為從外表上找不到它嚴肅的目標、意義,可是詞正因為是作者無心間心靈、感情、人格的自然涌現,也就獨具佳處。

  敦煌曲子詞是現在我們所念的詞的前身,是唐朝市井之間流行的曲子,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民情,它不是中國傳統詩詞裏所代表的真正有學問、有修養、傑出的人的感情、心靈和人格,但有它獨特的價值。敦煌曲子流行之後文人士大夫就根據聲情優美的曲調填詞,自己的心靈、感情、人格就自然在詞裏涌現出來,所以我們看到溫、韋、馮、李每一個詞人都有獨特的面目。

  在晏殊的《珠玉詞》裏,這是唯一的一首有標題的詞,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贈歌者”,五代北宋的詞在初起時,它的背景本來就是歌筵酒席之間唱的曲子。晏幾道《小山詞》的序裏説,從晚唐五代一直到北宋初期,歌詞都是寫出來給那些歌女唱的,不需要題目。而這首詞之特別加上“贈歌者”的題目,這是一個例外。

  這首詞有兩個例外情形——晏殊平常不寫激昂感慨的詞,而這首詞的感情激昂感慨,這是第一個例外;第二個例外是平常寫詞都沒有題目,而這首詞有題目。這兩個例外結合在一起不是一個巧合,因為晏殊所寫的激昂感慨的感情,其實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當理想不能夠實現,遭遇到很多挫折不幸,很多事情不被別人原諒或了解的時候,很多人內心覺得感慨不平,這就是塊壘。有一些文學作品,並不直接表達作者的感慨不平,而是借用別人的事情來表現自己的感慨不平,這叫“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道出千古以來天下才人志士的悲慨

  詩人詞人裏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詞人,另一種是純情的詞人,再如普通人有些人愛抱怨,有些從不抱怨,無論遇到多大悲哀、不幸、痛苦,也絕不向別人發牢騷。陶淵明有詩句,“蒼蒼谷中樹,冬夏常如茲。年年見霜雪,誰謂不知時”,看到松樹葉子沒有落,你以為松樹麻木不仁,對於秋冬的霜雪都沒有感覺嗎?它是有感覺的,可是它沒有把這種悲哀流露於外表。陶淵明是有思想、有理想、有節制的,不像李后主任縱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發泄出來。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晏殊雖然也不任縱發泄,但是心中也有不平。他的這首詞題目寫的是贈歌者,這是一個特殊的歌者,她戳中了晏殊自己內心的感慨、悲憤。晏殊從14歲時就以神童被皇帝賜同進士出身,官至秘書省正字,他一帆風順地做官直至宰相,但是晚年卻被貶官,流轉各地。

  中國古代邊疆、荒遠的地方,都是由獲罪貶官的人去治理,柳宗元因為永貞變法失敗被貶永州、柳州,韓退之被貶潮州,晏殊雖然沒有像柳宗元、韓退之被貶得那麼偏遠,可是他也曾流轉到潁州、陳州、許州、永興軍。晏殊一帆風順地做到宰相,後來為什麼被貶?

  宋朝歷史上有一個故事,宋仁宗本是李妃所生,卻被劉皇后奪走,在劉皇后的威壓下,沒有人敢直言真相,劉皇后去世後事情水落石出,但晏殊在給李妃寫墓誌銘時並未實事求是,後來仁宗明曉其中原委,晏殊因此獲罪,這就成了晏殊的一個最大罪名,可是他情非得已。晏殊被貶後,心裏感慨不平,偶然看到一個歌者,這個歌者有跟他一樣不幸的生活遭遇,也是流轉到各地,而且沒有知音,沒有一個真正認識你的意義和價值的人,所以晏殊就寫了這麼一首詞。

  “家住西秦,賭薄藝隨身”,西秦是陜西長安附近的一個地方。晏殊從54歲到64歲這10年都是被貶流轉在外,而他臨死的前一年是在永興軍,永興軍在陜西長安附近,這首詞很可能是他在永興軍時所作。

  這首詞敘述的口吻不是第一人稱,而是借用歌者的口吻來表達的。“家住西秦”,這個女孩子的家就在西秦這個地方。杜甫説過,長安是千古以來帝王所居之地,長安在中國的西邊,所以是西秦,這句話表明這名歌者出生的地方不凡。

  “賭薄藝隨身”,有的版本是“賭博藝”,這兩個版本都講得通,可是如果用“博藝”,很多人就誤會為賭博,而“薄藝”就不會讓人誤會。但“博藝”和“薄藝”體現説話人的口氣和性格不同,“博”是自得,“薄”是自謙。“賭薄藝隨身”,“賭”是説我可以跟任何人比賽、競爭;“藝”是才能、技藝。“隨身”,指真正的本領是別人拿不走的,是跟身體、生命結合在一起的。所以“賭薄藝隨身”,我可以跟任何人競爭,可以跟任何人比賽,因為我有樣隨身的才能和技藝。

  “花柳上,鬥尖新。”“花”跟“柳”都是美麗漂亮的,這裡指歌舞浪漫的技藝;“鬥”是跟人家比賽、競爭;“尖”,就是比別人傑出;“新”,是指創新、別出心裁,所以“尖新”是指非常出色。怎麼樣“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晏殊一定要説明她是個歌者,雖然她的技能很多,她不僅會唱歌,也許還會彈琴、彈箏、彈琵琶,可是她主要是個歌者。“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最有名的一個歌妓。她説我就是偶然學一學念奴的聲調,我唱得怎麼好呢?“有時高遏行雲。”“高遏行雲”有一個典故,見於《列子》中的《湯問》篇。上古時有一個歌者叫秦青,他的演唱“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聲振林木”,他的聲音響亮,使林木都為之振動,這是形容一個歌者唱得好。“響遏行雲”,“行雲”是在天上飄浮流動的雲,“遏”是給止住,雲彩都被他的聲音感動了,都停下來不走了,這是文人誇大極言其聲音的美麗。

  “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這個女孩子曾經是很得意的,當年她一曲高歌可以比美念奴,可以響遏行雲。那個時候是“蜀錦纏頭”,中國古代最有名的錦是四川的蜀錦,四川有“錦江”,錦經過江水的漂洗後,就更美麗、更有光彩,所以蜀錦是當時最貴重、最美麗、最好的錦。根據唐朝的風俗,凡是唱歌的歌女都用錦緞、美麗的綢子把頭髮纏起來。如果歌唱得好,底下聽歌的客人就送她蜀錦,&&對她的欣賞和讚美。她之前得意的時候每唱完一曲,台下送給她一段一段的蜀錦,數不過來,所以她“蜀錦纏頭無數”就“不負辛勤”,她説那個時候我雖然唱歌唱得很辛苦,可是不辜負我的辛苦,有人欣賞我,我把我最好的拿出來給你們聽,你們知道我所拿出來的是最好的。

  可是現在呢?“數年來往鹹京道,殘杯冷炙謾銷魂”,她説我老了,“鹹京”和西秦都是在長安附近,我數年來往在鹹京的道路上,我在這裡唱歌,卻不能賣座,再換一個地方去唱歌,還不能賣座,這裡沒有人欣賞,那裏也沒有人欣賞。她説沒有人把貴重的蜀錦給我了,我所得到的是“殘杯冷炙”,是人的一杯酒喝剩下的一點點酒底;“炙”是烤肉,人家吃剩的烤肉已經冷了,丟給我吃;“謾銷魂”,“謾”是徒然,她説我徒然覺得“銷魂”,真是使我悵惘哀傷。“銷魂”是説人的精神恍惚,受到打擊。白居易寫過一首《琵琶行》,《琵琶行》中的女孩子因為沒有獨立的事業,沒有獨立的人格、地位,所以以色示人,色衰而愛弛,白居易説“暮去朝來顏色故”,“老大嫁做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就忽然“買茶去”。而在晏殊的這首詞裏,歌女衰老了,“數年來往鹹京道,殘杯冷炙謾銷魂”。而女孩子終要有一個下場,所有中國古代的女孩子都以為唯有結婚才是她的下場,沒有結婚就永遠沒有下場,她説我內心有這麼多悲哀感慨,所以一定要託付。

  “衷腸事,托何人”,我把我的終身,把內心的悲哀感慨託付給什麼人呢?什麼人可以訴説,什麼人可以依靠?她説,沒有的,所以“衷腸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有“見採”和“見賞”這兩個不同的版本。我現在被冷落的時候,假如有一個知音,被他欣賞了,“見”就是“被”。“不辭遍唱陽春”,“陽春”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歌曲;“遍唱”,是唱所有的最好的曲子。如果有一個人真的欣賞我,我將把所有最好的東西完完全全毫無保留地拿出來給他。我是心甘情願拿出來的,可是誰接受我拿出來?誰真的了解我拿出來的東西的意義和價值?誰真的欣賞?沒有。

  “一曲當筵落淚”,當我唱完一首歌曲,我就在唱歌的酒席筵前落下淚來,因為我的心情、我的美好、我的情意沒有人接受和了解。我還不願意別人看到我的淚痕,而且也不該讓人看到淚痕,因為你是歌女,是供人娛樂的,怎麼能讓人家看到你的淚痕?所以就“重掩羅巾”,用她的手巾把眼淚擦掉,而且是“重掩”,不止一次掩藏了她的淚痕,可見她不止一次眼中含淚。這首詞寫得很悲哀、很感慨,這是晏殊詞的一個例外。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晏殊的這首《山亭柳》,題目雖是寫一個歌者,但所寫的不止是一個歌者,他實在可能是寫自己的一種悲慨。晏殊晚年被貶官,卻是以“非其罪”得到一個被貶的下場。“非其罪”就是他不應該有的罪過。一個是他在給李妃寫墓誌銘時並未説明真相,一個是用官役修自己的府邸,這兩件事情都是“非其罪”,所以他有個人的悲慨。詞中有沒有寄託,一是我們要看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溫庭筠的詞有沒有感慨?從他的生平來看,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在歌妓酒女的妓院中流連的人,所以他的詞很難判斷是有寄託的。除了歷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外,還要看詞人敘述的口吻和使用的詞彙,溫庭筠的詞引起我們的寄託聯想,是因為他敘述的口吻和使用的詞彙,比如“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是那種追求完美的熱烈的口吻,而他所使用的美麗的詞彙,如美人香草契合中國的傳統。

  結合歷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看,晏殊做過宰相,而且他晚年被貶官,所以除了贈歌者以外,可能他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其實他用的敘述口吻和使用的詞彙也同樣能夠引起我們這個聯想。

  他下半首説“數年來往鹹京道,殘杯冷炙謾消魂”,“殘杯冷炙”四個字出自杜甫的《贈韋左丞丈濟》。這是杜甫送給韋左丞(韋濟)的一首詩,當時杜甫在長安不得意,找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所以他送了一首詩給韋左丞,表達他內心的志意。他寫道“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韋莊的詞中有“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騎馬和騎驢給人的想象有什麼不同?騎馬和騎驢,在中國的傳統上代表不同的感受,騎馬比較威武、比較英俊,騎驢一般是比較寒酸的樣子,貧窮的人騎驢,所以杜甫的“騎驢十三載”是代表一個過着貧苦生活的寒士,十三年裏流落到各個地方。在什麼地方“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杜甫用字實在是妙,“食”是“求食”,找一口飯吃,杜甫的意思不僅僅是真的給你一碗飯吃而已,他所説的求食是“求仕”,找到一個俸祿,所以杜甫就在長安附近求仕。“春”,這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既然十三年都在長安附近求仕,那麼十三年之中難道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秋天跑哪去了?他只春天才跑到長安來?都不是。他説“旅食京華春”這是一個強烈的對比,我是騎驢的寒士,流落到各地求食,可是“京華”這個都市是那樣繁華、美好。杜甫還寫過一句説李白的詩——“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要注意他還是説京華,“冠”是做官的人的紗帽,“蓋”是做官的人坐的車上的棚子,是車蓋。穿着做官的衣服、戴着紗帽坐著高車大馬的人是“滿京華”,“京”當然是京都。“京都”為什麼叫“京華”,因為那是最繁華的地方。在“京華”,大家都是為求名利,為求陞官發財,可是在這裡,有一個人,也就是“斯人”,“獨憔悴”,他説的是李白在京華不得意。

  在這裡,杜甫説的是自己,所以他用“京華”的“春”跟自己的“騎驢”“旅食”作對比,將別人的得意跟自己的失意作對比。“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説我在這裡旅居“京華”求食,人家給我的是剩下的酒杯底上的那一點酒,“冷炙”是人家吃剩下的一塊冷肉。我流落四方,凡是我所到的地方,一天到晚看人家冷落的眼色,沒有一個人看得起我,所以杜甫所寫的是他在“京華”求食的不得意,他求食的不得意其實是寫他“求仕”的不得意。

  中國詩詞常常有這樣很微妙的結合,“殘杯與冷炙”,晏殊一下就把這個歌者跟偉大的詩人杜甫的遭遇打成一片。

  後邊“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又給我們另外的聯想。《古詩十九首》中有“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樓上唱歌的人,唱了那麼多美好的曲子,他並不推辭,他不怕勞苦,所悲哀的只是知音的稀少。

  知道中國詩詞的這種傳統才能夠真的掌握中國詩詞的精神和感情最精華、最寶貴之所在。所以晏殊現在所寫的歌者不止是一個歌者,是千古以來天下才人志士的悲慨。詞從歌筵酒席之間的曲子發展到北宋初年晏殊、歐陽修所寫的詞,一個最值得注意的成就,就是他們把千古以來才人志士的悲慨,自己的個人理想、志意、懷抱,所有一切都自然地流露到這些詞裏了。晏殊這首詞當然是有寄託的,它讓我們産生古代才人志士失意的聯想。

談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

  別來音信千里。悵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離別的感情,可是它同樣傳達出一種高遠的理想,“樓高目斷”是遠望的意思,他所看到的是“天遙雲黯”。他所説的那種“樓高目斷”、登高望遠的感情也會給人一種感發的聯想,就是一種高遠的理想。可是他這種高遠的理想望出去所看到的是“天遙雲黯”,天是那麼遙遠,所懷念的人在天的那一邊,天上的雲彩是這樣陰沉,沒有一點光明的日光,所以“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外邊給這種高遠的理想的都是失望的打擊。“念蘭堂紅燭”,“蘭堂”,最美麗的廳堂;“紅燭”,最美麗的蠟燭;“心長焰短”,表面上説的是一支蠟燭,蠟燭的心要通到裏面去,所以是“心長”,可蠟燭只有這一點微小的光明,它這麼長的心只能發出這麼短的光亮。就一個人來説,心裏邊有這麼好的感情和理想志意,可是實際能夠在人生、在社會、在國家民族上所發揮的效用真是微不足道的。雖然儒家説“以天下為己任”,儘管你的心是如此長,可是你真正能做到的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他只有垂淚,因為這種悲慨是有理想而不能夠達成理想的悲哀。

  這首詞裏所表現的這些形象引起了我們這樣的感動和聯想,這真是非常微妙的一點。杜牧之有一首詩寫道:“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表面上看,杜牧之的詩和晏殊的詞寫的都是蠟燭,都説到蠟燭的心、蠟燭的淚。“蠟燭有心還惜別”,因為蠟燭也是有心的,杜牧之的意思是把蠟燭的心比作人的心,所以蠟燭也應該是有感情的,也應該跟我一樣因為離別而悲哀,“惜別”是捨不得離別,所以它“替人垂淚”,不但是離別的人流淚,蠟燭也為我們流下淚來,從剛剛開始點燃的黃昏一直到第二天的天明。杜牧之的這句詩是把蠟燭擬人化了,把無情的蠟燭寫成有情,這是文學技巧裏很成功的技法。這個修辭的技巧雖然很精美,可是他所寫的只是蠟燭,説是為離別而“垂淚”;可是晏殊所寫的“蘭堂紅燭,心長焰短”,是寫盡了千古以來的才人志士的悲慨。詞裏面帶來的感動和聯想可以擴大得非常深遠,這是北宋初年詞的最大特色,這才是詞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王國維説馮延巳的詞影響了晏殊,也影響了歐陽修——晏殊“得其俊”,歐陽修“得其深”。馮延巳的詞有兩種美,一種是“俊美”,一種是“深美”。馮延巳的詞句如“誰道閒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這種千回百轉的、抑揚頓挫的感情是馮延巳詞“深美”的一方面,他的詞“深美”的這一方面多半是在於情意的頓挫曲折。造成馮延巳詞“深美”的成就的是他情意的纏綿和千回百轉。造成馮延巳詞“俊美”的是他寫景的高遠和疏朗,馮延巳寫景能寫出“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鵲鳥在銜樹枝做巢,“斜月”很明亮地照在秋天的草上。

  晏殊“得其俊”,他寫風景也有這樣的句子,“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這真是寫得“俊美”,那樣超逸瀟灑的美。“芙蓉金菊鬥馨香”,“芙蓉”其實就是荷花,荷花還沒有開完,不過現在也很難確定他所説的這個“芙蓉”是不是荷花,因為中國詩詞裏的“芙蓉”有兩種,一種是“水芙蓉”,即荷花;一種是“木芙蓉”,不是長在水裏邊的荷花,是另外一種花。王維有一首詩“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他説在高樹的枝梢有芙蓉花,“發”,是長開紅色的花瓣,所以我至少知道它是樹,它不是水裏面的荷花,它的顏色是紅的。這個“木芙蓉”可能是秋天開花的,所以晏殊所説的“芙蓉”有兩種可能。“金菊”是菊花,“金”就是黃色的,“芙蓉金菊鬥馨香”,紅色的芙蓉花,黃色的菊花,菊花有菊花的香氣,荷花有荷花的香氣。“天氣欲重陽”,就是快到重陽節九月九日的天氣。“碧天長”,天上是遙遠的碧藍的天空,而且還是“路茫茫”,寫景是非常高遠的。後面“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是寫一種離別懷念的感情。晏殊其他寫景物的詞句,如“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樹色陰陰見”,都是得馮延巳的“俊美”。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晏殊,一個,歌者,蠟燭,中國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