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頭踏歌行 謀海濟國譜新篇-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23

12:1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教育

勇立潮頭踏歌行 謀海濟國譜新篇

中國海洋大學的世紀回眸

2024-10-23 12:11:1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8版 教育

▲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劉邦華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邱犇

  一世紀風雨兼程,一百年春華秋實。

  1924年,在黃海之濱、膠州灣畔素有“東方瑞士”之美譽的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的源頭——私立青島大學正式創建。這是國人在齊魯大地創辦的第一所本科起點的現代意義上的高等學府,學校開宗明義:“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

  一百年來,歷經私立青島大學、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和青島海洋大學等不同辦學時期,中國海洋大學始終“應國家需要”,與偉大祖國同呼吸、與海洋事業共命運、與齊魯發展相交融,在科教興國、海洋強國建設中勇立潮頭、走在前列,譜寫了一曲不懈奮鬥、向海圖強的藍色華章。

發揮特色優勢,引領現代海洋高等教育發展

  “青島瀕臨東海,海邊生物種類豐富,設立海邊生物學最相宜。”1930年,楊振聲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後不久就富有遠見地提出,要漸次增設海邊生物學、海洋學、氣象學等與海洋有關的學科。這為學校學科建設和發展植入海洋基因,學校由此成為國內第一所有系統涉海計劃的大學,創設的海邊生物學成為今天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學科的源頭。

  1946年,學校增設水産學系,這是中國第一個四年制本科水産學系,後來隨着學科力量進一步加強,成為學校的重點發展係科。到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早期,學校海洋學科和生物學科在全國居於前列。

  1959年,學校發展成為我國第一所海洋高等學府;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大學之一,同年在物理海洋學和海洋生物學專業招收我國第一批海洋學科研究生;80年代成為全國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90年代成為首個獲得海洋科學所有博士點的高校。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2001年促成教育部、山東省、國家海洋局、青島市四方共建,首批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為國家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世紀之交,圍繞“辦什麼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性問題,學校在全國率先舉起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的旗幟,凝練出“強化發展特色、協調發展綜合,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強化特色”的學科發展思路和“重特色、求質量,先做強、再做大”的總體發展策略,成功實踐了高水平特色大學發展之路,推動學校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學校努力在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道路上走在前,扎根中國大地,錨定世界一流,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守正創新,開拓進取,不斷開闢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境界。2017年,學校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經過長期重點建設,學校創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綜合性涉海學科體系,實現了海洋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技術、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等學科群交叉融合、相互支撐、特色鮮明、協調發展。其中,海洋科學、水産學科邁進世界頂尖學科行列。有些關鍵領域,如海洋工程技術裝備、海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海洋功能製品及藥物研發等,學校從過去的全球“跟跑者”成為全球“並跑者”;有些關鍵領域,如海洋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水産種業與深遠海養殖技術、海洋空間安全與深海資源開發等,學校已成為全球的“領跑者”。

  2023年2月,學校召開第十一次黨代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科學分析學校面臨的發展環境,準確把握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徵,描繪了以新時代海大範式為目標牽引,以新時代海大工程為戰略支撐的發展藍圖,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海大範式、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第十一次黨代會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戰略上為學校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必將對學校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

服務國家需求,擔當海洋強國建設中流砥柱

  9月21日,學校30余名海南校友相聚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舉行中國海洋大學建校100周年校旗傳遞活動。

  2022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考察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

  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管華詩院士2016年倡導發起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今嶗山實驗室)考察時,聽取了管華詩院士關於海洋藥物研發情況的介紹。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服務國家和省市發展戰略需求,學校提出實施“藍色藥庫”開發計劃的建議,並設立“‘藍色藥庫’高層次人才計劃”,不斷孕育海洋新藥物,創新成果源源涌現。

  學校師生素懷科學救國、科學報國之志。

  20世紀50年代,學校師生作為主力參加新中國首次大規模海洋綜合調查,參與制定了海洋調查規範,摸清了我國近海資源家底;

  赫崇本教授牽頭聯合校內外海洋科學家倡建國家海洋局,完善國家海洋治理體系;

  文聖常教授提出“普遍風浪譜”理論(文氏風浪譜),新型海浪計算方法被納入我國《海港水文規範》,結束了我國建港規範長期依賴國外海浪譜的歷史;

  海大人引領和推動了藻、蝦、貝、魚、海珍品海水養殖業的“五次浪潮”,為拓展深遠海立體養殖新領域、推動我國成為世界第一水産大國、促進國家海洋經濟繁榮,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極地科考事業起步,海大人作為主力積極參與,為我國成為南北極科考大國作出積極貢獻;

  …………

  進入新時代,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為己任,堅定不移走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之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學校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主力軍作用,突破海洋觀測預測、良種創制、工程裝備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有力推動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教授率先提出“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

  ——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教授帶領團隊引領“藍色種業”蓬勃發展,推動我國水産生物分子育種技術走向國際前沿;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教授領銜的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屢獲突破;

  ——董雙林教授發起的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獲得成功,併入選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央視大型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

  ——學校建起自近岸、近海至深遠海的海洋調查船隊&&,5000噸級“東方紅3”是世界上同類科考船中最先進、科考功能最完備的靜音科考船;

  …………

  2022年,學校西海岸校區在青島西海岸國家級新區拔地而起,一期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形成工程技術學科群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二期建設積極推進,將成為學校服務國家戰略新載體,服務山東省、青島市高質量發展新載體。

  學校充分發揮海洋綜合學科優勢,圍繞國家在海洋權益維護、極地深遠海問題、海洋管理、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研究提出富有建設性的重大對策建議及理論支撐成果,為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藍色智庫”。

落實立德樹人,培養造就海洋事業領軍人才

  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和合作競爭意識、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在努力打造人才培養的海大模式上探索新路徑、開闢新境界,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水平。

  “祝賀母校即將迎來百年華誕,衷心感謝母校和恩師的悉心培養!”9月29日,扎根南沙33年的“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一等功臣、學校物理海洋專業1981級傑出校友李文波大校回到母校,探恩師敘舊情。

  應國之需的辦學宗旨涵育了海大人愛國奉獻的紅色基因,學校進步師生賡續紅色血脈,厚植愛國情懷,鑄就鮮亮底色。

  1924年秋,羅榮桓、彭明晶、張沈川等一批具有先進思想的青年考入學校,他們在這裡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走上革命道路。

  1932年春,在黨的領導下,山東第一個革命紅劇團體——海鷗劇社在學校成立,以文藝形式“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被譽為“預報了暴風雨的海鷗”。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學校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學生響應黨的號召,紛紛脫下長衫參加抗日遊擊隊。

  抗戰勝利後,學校進步師生在黨的組織領導下,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進行堅決革命鬥爭,為保護學校和青島解放作出貢獻。

  2021年6月,中國海洋大學慶祝建黨100周年晚會上,舞&劇《覺醒》為師生講述了羅榮桓元帥等進步學生在青島的革命故事。海鷗劇社學生演員表演的話劇《海之魂》,再現了學校兩位為國家海洋科學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王成海、葉立勳的感人事跡,現場觀眾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和靈魂洗禮。

  向海圖強的藍色夢想鑄就了海大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學校英才輩出、桃李天下,“學在海大”聲譽日隆。

  20世紀30年代,學校教風嚴謹、學風濃郁,師嚴生勤遠近聞名。《學則》規定,學生全年課程三門不及格或必修課程兩門不及格,就得退學。1934年,學校首屆學生畢業53人,另有30人未能畢業,淘汰率高達36%。1935年,外文系洪深教授曾對媒體講述學校教師敬業、學生勤勉的場景:“……天甫漏曙,圖書館中已有人滿之患。夜分月暗,化學實驗室內猶有人持罇傾瓶分析試驗。助教一人,雖倦極欲眠,仍坐守指導一切。”

  滄海桑田,百年芳華。100年來,學校為祖國培養輸送了36萬餘棟樑之材,成為各行各業特別是我國海洋、水産行業的骨幹和中堅。其中,有16人成長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先後擔任國家海洋局局長,我國海洋和水産領域三分之一以上的博士從這裡畢業。“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探海、極地科考、巡洋護航、守礁戍邊、觀風測雲、海浪預報、架橋通隧、鄉村振興、探究“透明海洋”、建設“藍色糧倉”……無不有中國海大人的身影。

  學校充分發揮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作用,賦能海洋事業領軍人才培養。

  ——20世紀50年代,時任黨委書記、校長華崗為師生集中講授政治大課成為一段佳話。進入新時代,學校賡續優良傳統,黨委書記為本科生講授“開學第一課”,校長通過“校長下午茶”與學子共話成長發展,校領導帶頭講思政課、聽思政課、評思政課、定期參加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已成為常態。

  ——2018年秋,博士生思政課教學改革啟動,別開生面的“情景課堂”在河北西柏坡、正定塔元莊村等地陸續呈現,師生在行走中深入學習黨的光輝歷史,感悟信仰的力量;

  ——“東方紅3”船上開設“海洋科考認知實踐”公共選修課,打造流動的“海上思政課堂”,已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4000余名師生上船聽課,心間播下矢志蔚藍、向海圖強的種子;

  ——2002年起,學校23屆、330余名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接續奔赴貴州、西藏、雲南基礎教育、鄉村振興、扶貧濟困、文化建設第一線,用心用情抒寫新時代“山海情”。

  “學校以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為特殊使命,着力自主培養涉海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建設海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努力打造人才培養的海大模式。”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張峻峰説。

  堅持開放辦學,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2014年10月,學校聯合14個國家的52家全球主要涉海科教機構及國際學術組織共同簽署《未來海洋青島共識》,在全球海洋科教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新世紀以來,學校積極開展協同合作,牽頭集成青島海洋科教力量建設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今嶗山實驗室),推進學校與實驗室融合發展。積極開展校地合作,與海南、雲南、黑龍江、廣西等省(自治區)和山東沿海各市簽署合作協議,在海南三亞、廣東深圳等地共建海洋研究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華為、海爾、海信、山東港口集團、58同城等大型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展深度科研和人才培養合作。實施國際化戰略,發起成立國際涉海大學聯盟、中國—挪威海洋大學聯盟,開展中美、中澳、中英、中德、中法等務實合作,與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個合作夥伴共建全球海洋科教合作協同創新&&與網絡,積極助力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實施和“一帶一路”及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

  近年來,學校與全球頂尖海洋研究機構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共建國際聯合實驗室,與世界一流涉海院校合作建成中德海洋科學中心、中英海洋戰略聯盟等一批高層次科教合作&&,與水産養殖學科綜合實力居美國高校前列的奧本大學建立聯合研究中心,與全球海洋能産業領跑者歐洲海洋能研究中心簽署協議,與南極研究領先院校塔斯馬尼亞大學開展務實合作……

  學校在全球海洋科教領域已是聲名遠播。全球主要涉海研究機構中,都活躍着中國海大人的身影:

  ——“國際涉海大學聯盟”秘書處常設在學校;

  ——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主辦“中國—東盟水産教育網絡校長論壇暨海洋與水産科技研討會”,先後與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十余所科教機構簽署了校際合作協議;

  ——着眼全球海洋研究和海上絲路建設,拓展與東盟及各大洋海洋島國的合作,建立了中國—東盟海洋教育培訓中心,是中國唯一正式加入“東盟水産教育網絡+”的機構代表,聯合來自東盟國家20余所科教機構、國際組織就中國—東盟水産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技聯合發展提出倡議並達成共識;

  ——與美國德州A&M大學聯合培養海洋領域博士研究生、聯合授予博士學位;

  ——是我國首個加盟北極大學的科教機構,並加盟國際南極學院,將科教活動拓展到極地領域;

  …………

  6月12日,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青島“海洋·發展”大會舉行。會上成立了由學校牽頭的山東現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體,發布了《中國海洋大學服務山東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全力助推山東省、青島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10月20日,中國海洋大學舉辦第五屆“科學·人文·未來”論壇。論壇由王蒙先生與時任校長管華詩院士共同創設,推動科學人文交融,共論人類未來發展。

  百年櫛風沐雨,百年風華正茂。“站在歷史新起點,面向百年新跨越,學校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根本保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強大動力,全面開創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面,奮力書寫好‘強國建設,海大有為’的嶄新篇章。”田輝説。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海洋,學校,中國,發展,建設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