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愛與榜樣”-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22

11:5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成風化人

傳遞“愛與榜樣”

米娜瓦爾·艾力譜寫民族團結的教育樂章

2024-10-22 11:58:4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8版 成風化人

  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舉行,352個模範集體和368名模範個人受到表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是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最生動寫照。新華每日電訊將推出系列報道,通過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的故事,看各族人民如何血脈相融、情感相親,怎樣守望相助、攜手奮進。

▲米娜瓦爾·艾力(左一)與各族學生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京雪

  這個秋天,米娜瓦爾·艾力留下了一生都難以忘懷的記憶。

  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352個模範集體、368名模範個人受到表彰。作為14名上&領獎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代表之一,米娜身着精心定制的維吾爾族盛裝,走上領獎&。

  10月1日,國慶節當日清晨,米娜又來到天安門廣場,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一同目送五星紅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共同慶祝新中國75周年華誕。

  這個出生於新疆喀什,如今定居在浙江寧波的維吾爾族姑娘,目前是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輔導員。

  “能夠在祖國75周年生日的特別時刻,在首都北京接受榮譽、參加活動、分享感受,我真的特別激動,甚至可以説是心潮澎湃。作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今後工作中,我會牢記初心使命,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民族團結,繼續完善工作模式,幫助各族青年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米娜説。

最初的種子

  後來的許多故事,都始於2006年9月的那個夜晚。帶着對遠方的憧憬,告別父母親人,坐了三天三夜火車,又搭了5個多小時大巴,20歲的米娜終於在那晚抵達距離家鄉5200多公里的寧波,一個未來會成為她第二故鄉的城市。

  作為新疆岳普湖縣的高考理科狀元,她即將進入寧波大學,成為學校招收的首批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中的一員。

  時間已過午夜,走下大巴,熱潮裹挾着濛濛細雨兜頭而來,米娜和另外幾個來自新疆的新生站在陌生的街頭不知所措,旅途勞頓也讓他們疲憊不堪。凌晨1點多,他們找到一家還亮着燈的小賣部,米娜作為普通話説得最好的人,給學校輔導員打了個電話。出乎意料的是,電話沒響兩聲就被接起,那頭傳來輔導員的聲音——“你們就在原地等一下,我們現在就來接你們。”

  “輔導員知道我們來寧波的時間,&&不上我們也很擔心。”米娜回憶,“真的,當時聽到她這句話,我就像終於抓住一根救命稻草,那種感覺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在維吾爾語裏,米娜的名字意思是“優秀的、獨一無二的”。人如其名,她從小就是個優秀、要強、不愛抱怨和哭泣的孩子。但被接回學校,在寢室安頓下來,關上房門的那一剎那,米娜憋了一路的眼淚唰地落了下來。

  寧波,好遠啊,怎麼會離家這麼遠,比想象的還要遠……

  在難以適應的悶熱和不安裏輾轉反側,快天亮時米娜才終於入睡。早上,她被一陣敲門聲喚醒,打開門,看到一個“很漂亮、很有江南氣質”的女老師,手裏提着熱騰騰的豆漿油條。“她是我的班主任,帶着兩個同學來看我,溫柔、周到地給我介紹報到流程和學校的情況,讓我很感動。”米娜説。

  酸澀、無助、關懷、溫暖……米娜的大學生活就這樣開啟。

  讀大學,是米娜第一次離開新疆出遠門。她仍清晰記得最初那段日子有多難熬:氣候太潮濕了、菜的口味太甜,吃不好睡不好,想著乾脆回家鄉算了……回想起來,她覺得,“所謂不適應氣候、飲食,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想家、想爸爸媽媽。”

  後來是怎麼適應的呢?“因為一些看似平常、點點滴滴的事情。”米娜説。

  在寧波度過的第一個冬天很冷。來讀書前,米娜聽説寧波四季如春,冬天不下雪,於是一件厚衣服沒帶就來了學校,入冬後突然降溫,大家穿上了羽絨服,來不及去買衣服的她還穿着一件運動服。

  一天課後,教計算機的老師將米娜叫去辦公室,問了問她學習、生活的情況,遞給她一個袋子,説:“我看你穿得挺少的,我給你買了兩件毛衣,你要多穿一點。”

  “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該説什麼,一下子有想哭的感覺。”米娜回憶,“她還塞給我一個信封,推着我收下,説有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不用跟老師客氣。我抱着袋子,連一句‘謝謝’都沒有來得及説就被送出辦公室,後來發現信封裏面裝了400塊錢……”

  她至今記得那時的心情——喜悅、感動又慚愧。“高興、感動,因為我是第一次從爸爸媽媽以外的人那裏感受到這種溫暖。我心裏想,這裡的人怎麼這麼有愛?這不是爸爸媽媽才會做的事情嗎?然後又很慚愧,覺得老師花了自己的工資給我買衣服。我就這樣,拿着袋子一路想一路走回寢室。我特別想把這件事分享給家裏人,我想爸爸媽媽聽了會很放心。後來爸爸媽媽知道後,一定要寄點紅棗核桃等家鄉特産給老師。”

  米娜説,就是這些日常小事,讓她對寧波産生了越來越深的感情,在她心裏種下了最初的種子。“這些點點滴滴的事情貫穿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活,讓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懷和跨地域跨民族的深厚情誼,讓我感覺我在這裡不是外人。”

  自然而然地,適應與轉變悄然發生。回喀什過寒假時,有一天,她突然發覺自己挺想回寧波,想去校門外吃年糕,想和同學們去步行街逛街。

  大學快畢業時,米娜有了留在寧波工作的念頭,懷着矛盾的心情,她撥通了家裏的電話。通常,像米娜這樣遠離家鄉、外出讀書的新疆學生,父母會更希望他們畢業後回到家裏,但米娜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我爸爸就一句話,你跟着自己的心走就行,大膽往前走,但如果幹得不開心,就隨時回來。”

  大學期間,米娜的父母來過寧波兩次。“我媽媽覺得這裡的人特別好。比如坐公交車,看到他們拎着大包小包,一看又是從很遠的新疆過來,人家會給他們讓座。我媽媽來我寢室,我室友們可熱情了,招呼她坐下,拿東西給她吃。她普通話不是太好,表達不出來,但心裏特別高興,感覺很溫暖。”這些點點滴滴的印象,也是他們支持女兒留在寧波發展的原因。

  2010年,米娜畢業後留校做了一年行政助理。第二年,得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將要招收第一批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需要招聘專職輔導員,幫助這些學生適應這邊的生活,米娜報名應聘並順利被錄取。

  “我想,這些學生可能更需要我,我有跟他們相似的經歷,走過他們即將要走的路,可以把我的經驗告訴他們,讓他們少走彎路,而我自己也更能夠發揮所長,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米娜説。

  從不適應到喜歡,從接收愛到傳遞愛,從被溫暖、被幫助,到溫暖和幫助他人,帶着嚮往與想象從西部邊陲來到東部沿海的新疆姑娘,決定留在這片遠離家鄉但同樣充滿愛的土地上。

一個輔導員能做什麼

  當上輔導員後,無論工作日還是周末,米娜的大部分時間都與學生們一同度過。他們一起談心、聚餐、逛街,一起讀書、跳舞、打球……不知不覺間,米娜成了學生們願意信賴,能夠暢所欲言、分享心事的朋友,他們對她的稱呼也從“米娜老師”變成了“娜姐”。

  “我是跟學生一起成長起來的。”米娜回憶,“帶第一批新生時,我自己也沒有經驗,是輔導員裏的新生。在跟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不斷遇到和解決問題,慢慢地,感到只做日常性的工作遠遠不夠,還要以更大的社會責任感去探索創新,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米娜覺得,自己能做的、想做的都太多了,她從未停止過思考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做更多有意義的嘗試。

  為了讓各族學生更好地了解彼此,幫初來乍到的民族地區新生盡快融入校園,米娜在學校裏辦起藝術團、足球隊等社團,邀請各民族有文藝特長的學生參加,讓學生們展現自我、結交朋友。有羞澀、孤獨,總是回避與人交流的新疆女孩在舞&上找到了自信,收穫了友誼,綻放出笑臉。

  發現部分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普通話能力偏弱,上課聽不明白,下課難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米娜主動向學校建議開設《漢語聽力與閱讀》公選課。她買來普通話教材,親自擔任講師。慢慢地,有老師反映,班上的少數民族學生上課時不再總低着頭,被提問時能開口回答,課下也能和同學們聊天了。

  近年來,隨着新入學的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顯著提高,米娜已不再需要開設這門公選課。她留意到來寧波務工經商的少數民族群眾越來越多,轉而在2019年成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團,帶着學生們走出校門,為在當地務工經商的少數民族群眾義務提供普通話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

  培訓團的老師多是精通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大學生,從基本的普通話培訓,到教學員們用手機掛號看病、購買車票,再到結合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科特色,在語言培訓基礎上,進行水電工、電商直播等職業技能培訓,截至目前,這些年輕的老師們已為近千名少數民族群眾開展了上千課時的培訓。

  米娜説,組建培訓團,是希望引導學生們發揮所長,服務社會。“他們來到這邊能愉快地學習和生活,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愛護,通過這樣一個&&,從受幫助到幫助他人,學生們能得到鍛煉,也培養了社會責任感。”

  讀大學時,米娜常被好奇的內地同學們詢問“你們在新疆騎馬上學嗎?”“你們在新疆住蒙古包嗎?”“新疆能看到海鮮嗎?”等問題,起初,她覺得這些提問很有趣,但隨着時間推移,她逐漸發覺這些問題背後反映的是不同民族、地域之間還缺乏足夠的相互了解。“我們是不是可以作為橋梁、紐帶和種子,通過一種方式讓大家了解不同民族、地域的風俗文化,實現一種文化交流呢?”

  米娜發起成立了一支由各民族學生組成的“幸福石榴籽”宣講隊。在寧波,他們走進街道、社區,向當地居民介紹自己的家鄉,交流來寧波後的感受;假期返鄉,他們又走入家鄉的田間地頭、大街小巷,跟鄉親們分享自己到內地求學的經歷和收穫。學生們講述的都是親身經歷的平凡小事,但每個樸素的小故事和每個講故事的學生都是民族團結的生動見證。十年來,這樣的宣講活動已經舉辦了670余場,宣講員們的足跡遍佈全國5個自治州、7個地區、49個縣(區),輻射受眾超8萬餘人次。

  在不斷豐富創新高校民族學生思政教育模式的過程中,米娜發現,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一個難點,在於如何找到讓各族學生都能被打動、激發共鳴的“共通點”。在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歷史文化的同時,她在實踐中慢慢有所體悟,“比起單純講述特定民族、地域的故事,不如更多分享那些各族中華兒女共同參與、共同付出的鮮活事跡,例如各族人民共同保家衛國的故事,紅軍的故事等等”。

  課外時間,米娜會帶領各族學生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城市博物館、魯迅故居等文化地標,讓他們親身接觸、切身感受腳下土地的厚重歷史;她組織學生與當地小學的孩子一起參與剪紙、做漆扇等非遺體驗活動,大手牽小手,共同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她創辦“樹人講堂”,邀請各界嘉賓來校辦講座,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能力提升”,從反電信詐騙和普法到女性生理健康知識科普,備受學生好評;她創設周末劇場,為學生們放映紅色電影和勵志影片,吸引了1.3萬餘人次觀影;在民族電影與美食分享課上,米娜帶學生們觀看介紹各民族文化風俗、發展變化的影片,再一起品嘗民族特色美食,在輕鬆的氛圍中增進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了解;她還組建了“幸福石榴籽”志願服務隊等公益服務團隊,鼓勵學生參與服務,在奉獻愛心中充分交流互動……

  從2011年9月至今,一晃眼,米娜已經在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做了13年輔導員,送走了10屆、28個民族的近5000名畢業生。

  一群孩子畢業了,一群孩子又進入校園。學生們每時每刻都在成長和變化,米娜也時時刻刻關注着他們的成長,傾聽他們的心聲。每當學生們遇到新的問題和困惑,米娜似乎總能想出新點子,為他們排憂解難,指引方向。

  “其實許多辦法都是對症下藥想到的,工作中發現問題後,我會想怎樣能以學生們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如果有成效就繼續打磨提升,成效不好就馬上改變方式,沒有別的捷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做起來的。”米娜説。

  2017年,憑藉豐富的實踐經驗,米娜在學校支持下成立了“米娜工作室”,提煉出一套做各民族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引領的“浸潤式”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和“米娜工作法”,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在學生入學到畢業的不同階段,分層、分類、分時段地提供學業、生活、擇業等方面的精準幫扶,助力學生們適應多元文化交融的高校生活和社會環境,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於教育的每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學生們。

  如今的“米娜工作法”已在全國統一戰線和全國高校廣泛推廣,米娜辦公室也成為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和&&,在推動民族團結、促進東西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人一定要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用心做好,你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和衝勁。”做了13年輔導員,米娜依然對工作充滿幹勁,“我是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的人,沒法原地踏步,內心會驅動自己不斷前進,摸索更好的工作方式,學生的反饋也是我進步的動力,辛苦歸辛苦,真的是樂在其中。”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

  “米娜老師工作能力很強,但私下跟我們在一起時很溫柔、很隨和。她得了那麼多獎、那麼多榮譽,但這一點從沒變過。”穆太力普·麥吐迪是米娜辦公室的學生助理,他回憶説自己剛入學時,普通話沒有現在這麼好,跟老師説話會緊張,是米娜辦公室的學長帶着他適應校園,米娜不斷給他機會,讓他承擔任務,告訴他別怕做得不好或者犯錯,沒有人會因此責備他。在這樣的氛圍裏,他成長了很多。

  跟在米娜身邊,穆太力普見過她去想退學的同學宿舍裏反復勸説,見過她為解決學生的困難四處奔走,見過她腳不沾地地忙碌。“一些事做起來不容易的。”他説着,豎起兩根大拇指。

  在米娜辦公室,高聳的格子架上陳設着各式獎盃獎狀,記錄着米娜這些年來的付出與收穫,她笑着説只有在領獎的那一刻可以放鬆,其他時間都是“累並快樂”。

、  “不僅我在付出,學生們給予了我更多。”米娜説,“看到有學生從一開始非常不願意待在這裡,不願跟人溝通到慢慢會主動找我聊天、約我逛街,不需要很大的作為和成績,就是這樣一個轉變,一點點進步就會讓我心裏覺得真好。還有,當學生有問題第一時間想到我的時候,我覺得做的一切都很值,作為輔導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沒有什麼比學生的成長更讓米娜感到幸福與欣慰。

  庫爾班·肉孜剛入學時性格內向,不願和人交流,一度因為家庭原因打算放棄學業,回鄉打工。米娜一次次找他談心,為他申請勤工儉學崗位,找本地學生和他結成學習對子,帶他參加各種學校活動,讓他擔任義工服務隊隊長……一點點地,內向的男孩變得開朗起來,和同學們的關係越來越好,還會主動把自己的經驗和收穫介紹給學弟學妹。畢業後,他回到家鄉,成了村裏的統戰幹部。“很神奇!”米娜感嘆,“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是學生自己所付出的百分之幾,但就是助推這一把,就能成為激發他們打開心扉、快速成長的動力。”

  卡德旦·阿不都許庫性格開朗,玩心重、點子多,為讓他把特長和優點用得恰到好處,米娜讓他擔任班裏的組織委員,學着組織同學們活動。畢業後,卡德旦成為家鄉的稅務幹部,主動要求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他將在學校裏學會的本領用在工作中,組織村民們一起跳舞、畫畫,一起學習普通話,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2019年,卡德旦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脫貧攻堅貢獻獎,剛領完獎,他就在會場打電話向米娜報喜。

  迪力木拉提·艾尼因為家中困難,大學三年一直領着學校的助學金,米娜還為他申請了勤工儉學崗位。畢業後,迪力木拉提回鄉創業,開了家電子商務公司。公司發展邁入正軌後,他&&米娜,專程返回寧波向母校捐款,希望幫助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又為有返鄉意願的新疆學弟學妹們提供實習就業崗位。

  讓米娜感到驕傲的學生還有很多:那個駐守在帕米爾高原上,忠誠勇敢的塔吉克族護邊員;那個惴惴不安地由米娜開車送去面試,最後留在寧波成為小學體育老師的足球隊隊長;那些像米娜的弟弟妹妹一樣,茁壯成長,令她從未感到孤單的孩子們……

  “在我看來,沒有變不好的學生。”米娜強調,每個學生情況都不同,沒有固定公式可以套用,“做學生工作一定要走心。有時候,你也會失落,也會受打擊,我會先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有問題。輔導員這份工作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跟上時代的進步和年輕人的變化,過程很難,但做喜歡的事,付出的辛苦會讓你的獲得感像一瓶好香水,擁有更豐富的層次和香氣。”

  在大三女生阿依努爾·艾山眼裏,米娜就像一朵雪蓮花,讓她親近又崇拜。她扳着手指認真解釋:“一個,她好看、漂亮,像雪蓮花;一個,她堅強、強大,像長在高海拔雪山上的雪蓮花;一個,她對人們很有用、有幫助,雪蓮花也是一種對人有益的藥材。”

  許多次,有學生對米娜説將來想成為她這樣的人,她為此開心,感到“心裏踏實”。米娜篤信一句格言:“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她相信,給予學生們更多愛,並且言傳身教,就一定可以幫助他們成長,也促使自己進步。

  米娜説,曾經,遇到的人們給了她“愛與榜樣”,如今,她希望將“愛與榜樣”的力量傳遞給自己的每個學生,希望他們像蒲公英的種子,飛向祖國大地,生根開花,成為祖國的建設者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擁護者與忠實踐行者。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學生,米娜,寧波,民族,工作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