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美國太近,好嗎?-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21

14:5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國際

離美國太近,好嗎?

2024-10-21 14:55:2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8版 國際

  如果不翻開歷史,很難想象“鄰國+鐵桿盟友”的加拿大曾是美國的敵人和最大威脅。如今,加拿大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嚴重依賴美國,也因為地理上的接近性而享受美國提供的低成本安全防務。然而,這又給這個發達國家帶來“存在感”之問:在大樹之下能長成另外一棵大樹嗎?

歷史:大火燒出的“存在感”

  近年來,受關聯氣候變化的極端天氣頻發因素影響,加拿大每年“如約而至”的林火季火情愈發兇猛。好在,加拿大地廣人稀,人口集中於主要城市,遠離絕大多數火場。因此,肆虐的林火並未造成任何平民死亡。

  只是,這逾千起林火産生的濃煙“不出意外地”南侵美國,導致美國多州空氣質量急劇惡化,才引得輿論將目光轉到濃煙的“發源地”,地區新聞得以升級為“國際”新聞,提醒人們這個美國北方鄰居的“真實威脅”。

  其實,更為有名且“真實威脅到”美國的大火,是210多年前美英戰爭期間燒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那場大火——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此後攻擊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即今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隨着歐洲戰事趨緩,英國將更多兵力增援北美。當時,英軍中半數士兵為加拿大民兵。1814年8月24日,英軍攻進華盛頓,點燃包括總統府(該建築後因粉刷為白色以掩蓋火痕而得名“白宮”)和國會大廈在內多棟建築。這是美國自1776年建國以來,其首都唯一一次遭外國勢力佔領。

  加拿大則因經歷美英戰爭而被真正“鍛造”出來:英語區、法語區兩大殖民地居民以及原住民部落聯合起來抗擊入侵美敵,內在凝聚力得到空前加強,最終也促成這塊英屬北美殖民地於1867年聯合為加拿大聯邦。

  由於美加地理上接近,加拿大最初被英國定位為對抗美國的先頭陣地。隨着英美關係緩和,加拿大變身為連結英美的紐帶。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洗禮,大西洋兩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最終結成同盟,由此成就美加陸地邊界間延綿8891公里、世界上最長的不駐防國界。

現實:活在美國的陰影下

  二戰結束後,隨着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建以及成為“發達國傢俱樂部”七國集團一員,加拿大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話語權得以放大。至今,加拿大對外政策的一大優先事項也是如何提升加拿大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然而,需要看到,加拿大經濟總量和人口數量大約只是美國十分之一。美國是其最大市場、最大投資國。加拿大經濟發展深度綁定美國,安全防務更是嚴重依賴美國。美國對加拿大的決定性影響,給後者投下深深的“陰影”。

  近些年,加拿大經濟增長乏力,美加經濟實力差距持續拉大。加拿大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981年時相當於美國的92%,2022年時降至7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到2015年,加拿大的投資增長率在47國中排名第37位;2015年到2023年,排名跌至第44位。

  “背靠大樹好乘涼”,可加拿大想的是如何走出這片“陰涼”,刷新自己的存在感。近年來,隨着氣候變化、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加快,加拿大政府判斷,2050年前北冰洋將成為歐洲和東亞之間最便利的航道,這將使加拿大的軍事戰略性和全球地緣政治地位顯著提升。

  按照加拿大政府的戰略思路,加拿大將繼續堅持北約集體防禦和加美防務合作兩大防務政策支柱,同時通過大幅提升軍費來穩住北極,進而讓加拿大能從實力的角度參與國際事務。

  然而,軍事分析人士指出,加拿大現有軍事實力根本無法在北冰洋水域進行防禦。此外,不能忽視的事實是,30多年來,加拿大國防預算不僅一直沒有達到北約成員國防務預算在國內生産總值中佔比2%這一基準水平,甚至低於北約成員國平均水平,目前僅佔國內生産總值1.33%。

人口:“存在感”的終極桎梏

  加拿大是一個大國,領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科技領先。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國,為何始終活在鄰國“陰影”下?一個無法繞過的因素就是加拿大的人口規模遠不及美國。

  加拿大現有人口約4000萬人。按照加統計局預測,移民今後幾十年仍將是人口增長主要驅動力,預計2041年加拿大人口將達4770萬,其中移民佔比34%。而移民與出生在加拿大的移民子女合計將佔總人口的52.4%,達2500萬。

  加拿大經由吸納移民來增加人口是不爭的政策取向。從1867年到2022年的155年間,加拿大年度人口增長率大部分以略高於1%的速度增長。按上述155年人口增長趨勢估算,加拿大到2100年可實現1億人口願景。

  樂觀的分析者認為,人口增加到1億將減輕政府在醫療保健、老年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負擔,意味着將有更多技術工人參與經濟活動,激發創新和活力。持這一論調者認為,現在的加拿大仍是人口不足的犧牲品,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仍沒有足夠人口去形成消費市場和稅收基礎,人才儲備積累也不足。

  悲觀的分析者則認為,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加拿大的經濟問題不僅日趨嚴重,甚至可能完全看不到解決的可能。人口老齡化意味着數萬億加元的財政負擔,即便越來越多人選擇延遲退休,也不足以彌補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後果。另一個引發擔憂的隱患是,到本世紀中葉,加拿大人口增長或將戛然而止。

  “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加拿大自身存在地理大國與人口小國之間的長久矛盾,且長期生活在美國陰影下,短期內幾乎不可能為“存在感”之問給出正面答案。

  (林威 新華社專特稿)

  注:本文作者係新華社駐渥太華記者。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加拿大,美國,人口,經濟,存在感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