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何須懂,琴聲處處聞
對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
“來,我再來打破關於鋼琴的一個刻板印象!”這是採訪周海宏教授的過程中,他時常笑着重復的一句話。周海宏,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音樂心理學、教育學家。一長串“嚴肅正統”的頭銜之外,他幽默健談接地氣,聊起音樂就有無限熱情,本身就是一個跳脫“刻板印象”的人。
1998年,他以“音樂何須懂”為主題,在專業的音樂報刊連續發表了12篇文章,希望打破公眾“只有理解了創作意圖、時代背景、思想內涵……才算聽懂音樂”的固有認知,想告訴大家一個最基本的常識——“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欣賞音樂最重要的方式是享受無可名狀的聽覺之美和難以言傳的情緒體驗”。
所有人都可以欣賞音樂,正如所有人都可以彈響鋼琴一樣。
在由周海宏擔任執行主編的新版中小學音樂教材中,學習演奏鋼琴等鍵盤樂器的教學內容被安排在小學一年級下半學期。“它是入門最簡單的樂器,沒有之一,琴鍵一按就出聲了!但它能創造的旋律也最豐富,從小星星到最複雜的曲子,都可以彈。”看到國內許多城市出現的公益鋼琴和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身份的演奏者,周海宏覺得欣喜,但並不驚訝——鋼琴本身就適合用於普及。
20多年來,周海宏一直致力於推動普及工作,他想讓更多人打消對音樂“高大上、聽不懂”的刻板印象,回歸樂器演奏和音樂欣賞的本質——“通過學琴熱愛音樂,通過音樂熱愛藝術,通過藝術熱愛生活,通過生活體驗幸福。”
我們的採訪從公益鋼琴出發,逐漸擴展到與音樂和文化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以下是草地周刊與周海宏的對話——
草地周刊:您看過網上那些建築工人、外賣小哥、退休的老人等彈奏公益鋼琴的視頻嗎?您如何看待近年來公益鋼琴的興起?
周海宏:我看過不少這樣的視頻,有的外賣小哥水平挺高,一看就像小時候業餘學琴的。我覺得這個現象本身不足為奇,就是國民音樂教育普及的結果。相當於公園裏、廣場上,到處有人唱歌、唱戲、拉二胡……是一個道理。為什麼看到拉二胡的就司空見慣,看到彈鋼琴的就覺得新鮮呢?這其實是對鋼琴的刻板印象,覺得鋼琴是“樂器之王”,學鋼琴就是要搞專業、接受專業化訓練,到專業的舞&上演出。其實鋼琴這種一按就響的鍵盤樂器是最簡單的,最適合用來普及音樂藝術的。
像我剛才説的外賣小哥,有人覺得他彈得那麼好很新鮮,可我們算一算就知道,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何止千萬的孩子曾經業餘學琴,參加過鋼琴考級,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沒有走上職業道路,但並不妨礙他們擁有一門技藝、一項愛好,這些人長大後走向各行各業,閒暇之餘在公益鋼琴上自信地彈奏一曲,抒發內心的情感,這不是很好也很正常的事嗎?
草地周刊:這些年您一直致力於音樂的普及和審美教育工作,也教大家如何欣賞古典音樂。我們這次的採訪發現,很多公益鋼琴演奏者選擇的曲子,並不是古典音樂或者經典的鋼琴曲目,您認為這對於音樂普及和審美的提升有幫助嗎?
周海宏:當然有幫助,誰規定鋼琴只能彈經典曲目?這其實是對鋼琴的另一個刻板印象,在公共鋼琴上,彈什麼並不重要,但能夠給周圍的人帶來愉悅,能夠讓路人對音樂産生興趣,讓大家覺得“人家能彈,我練練也能彈”,這就是有意義的事情啊。
草地周刊:近年來,和公益鋼琴的興起幾乎同步,有一種聲音認為,“鋼琴教育和其他鋼琴相關的産業都處於下滑態勢”,對於這種似乎有些矛盾的現象,您是怎樣看待的?
周海宏:首先要明確一點,學琴的目的是什麼?過去“學琴熱”的年代,其實大家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概念。不少家長覺得讓孩子學琴很重要,卻不知道為什麼重要,是開發智力?培養毅力?還是陶冶情操?增加審美?好像都有一點。又正好當時彈鋼琴考過9級,升學時可以加分,夾雜其中的這種功利性需求也助推了當時的學琴熱、考級熱。鋼琴教育也是與之相匹配的,為了滿足考級需求,讓孩子們練最難的指法,甚至導致很多琴童“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這其實是不科學的。
現在,考級和升學加分脫鉤了,鋼琴教育的熱度好像就降下來了。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能看清學琴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學琴熱愛藝術、通過藝術熱愛生活、通過生活體驗幸福”,學琴不是為了比賽、為了考級,而是為了個人的幸福、社會的和諧。所以你看,現在那種面向考級的培訓機構可能生源少了,但是老年大學裏學鋼琴的老人多了。花重金給孩子買鋼琴的人少了,但是買各種電鋼琴、二手鋼琴的,去彈公益鋼琴的人都多了。
其實,現在鋼琴相關産業的下滑,也跟人們的選擇更多了密切相關。今天,一個孩子想掌握一門藝術特長,可選的範圍太廣了,這種選擇上的多樣性,是好事情。不僅生物界需要多樣性,藝術領域同樣需要,因為多樣性才能帶來更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你能想象一個社區辦音樂會,所有人都只會彈鋼琴嗎?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這些年來,隨着文化自信的提升,民樂的熱度上來了。以前大家覺得要學就學“樂器之王”鋼琴,要不就是“樂器之後”小提琴,民族樂器好像總不如西洋樂器“高大上”。但現在,喜歡民樂、學習民樂的孩子越來越多了,而且民族樂器本身的多樣性也上來了,過去學古箏的多,現在可以學琵琶、嗩吶、二胡……
所以看似是“鋼琴在下滑”,其實背後是熱愛音樂的人更多了,音樂産業整體的發展是向上的。
草地周刊:在我們的採訪過程中,很多人都提到了一個理念:“音樂可以治愈人心”。有醫院甚至直接將公益鋼琴搬進了門診大廳。作為一位音樂心理學家,您如何評價這一觀點?
周海宏:這話説得沒有錯,音樂是世界上唯一能以秒為單位,在瞬間改變人類情緒狀態的藝術。因為人對聽覺的情緒反應遠超其他器官,而且這種反應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這些年一直強調“音樂何須懂”,一直在做音樂的普及工作,因為無論老人孩子、無論來自城市還是鄉村,都可以通過音樂感受生活之美,激發自身無窮的創造力。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雷琨 李洪磊 張博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