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城 再添新韻
江西南城以文賦能,跑出發展加速度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南城展現出迷人的風光。朱光明攝
▲麻姑山風景。吳建國攝
▲江西麻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制粉車間生産場景。朱光明攝
▲“老藥工”劉香保正在指導中藥材切片。朱光明攝
這是一座鐘靈毓秀的魅力古邑。置縣史悠久,距今有2200多年,是江西省置縣最早的18個古縣之一,素有“贛地名府、撫郡望縣”之稱。自古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宋代教育家李覯、明代教育家羅汝芳曾在此傳經講學,教授出曾鞏、湯顯祖等一批文壇“巨匠”,自宋代以來共出過620多位進士。
這是一方繁榮發展的投資熱土。中藥材種植、水稻制種、麻姑米等農業産業特色明顯,文化旅游、醫藥等服務業欣欣向榮。營商環境優良,親商安商氛圍濃厚,是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食品工業強縣、江西省新型工業化産業基地等。去年實現生産總值195.53億元,同比增長6.3%。
這是一幅翠色慾滴的山水畫卷。位於縣城以西的麻姑山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洞天福地兼而有之”。素有“贛東千島湖”之稱的洪門湖,是江西省第三大水庫,為國家濕地公園、江西省第二大水鳥棲息保護地,多年來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8%以上,穩居全省前列。
……
這裡不僅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麻姑文化、洪門文化和建昌幫醫藥文化,也延伸出深入城市肌理的底蘊和氣度,為古城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歷史撥動着時間的指針,滾滾向前,為江西撫州南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根脈,有對自然的禮讚、對匠心的歌頌,還有對遠方的嚮往。
凝聚合力 小産業撬動大發展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薄霧,將這座小城喚醒,熱愛生活的人早早地忙碌起來。
“老闆,來一碗現爆三鮮粉”“我要一碗鮮魚粉”“好嘞,先坐會兒,粉馬上就來”……一大早,在南城建昌大道的一家老字號水粉店內,食客已排起長龍。水粉店後廚熱氣騰騰,當濃厚鮮醇的高湯交織着細膩爽滑的水粉,香氣頓時瀰漫開來。對於南城本地人來説,“嗦”一碗現榨水粉才是一天的開始。
“南城水粉選料精細,工藝考究,須將麻姑米放入優質山泉水中浸泡三小時,待稻米浸透,手指捏之成糜,遂磨成米漿,用布包裹好,壓榨至水分完全瀝幹,成為米糰。再將米糰放入攪拌機,加水攪拌均勻後,揉搓成一個個大小相近的米薺,放置通風口晾幹。然後將米薺蒸至‘三分熟,七分生’,以保留其黏性與韌性。米薺打碎揉成小米糰,經過帶孔鐵箅,壓榨成一根根細長的米線,即為南城水粉。”南城水粉店老闆吳建國説,很多人為了能吃上最爽口的水粉,不惜一早前往水粉製作作坊排隊等候。
飲食文化常常與地方的風土人情相互交織,老街裏的味道,吃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種鄉愁記憶和文化符號的象徵。
據介紹,南城水粉誕生於千年古邑南城縣,境內有洞天福地兼而有之的麻姑山。相傳麻姑仙女修煉成仙後,將晶瑩透亮、細若銀絲、綿長不斷的南城米粉獻於王母娘娘,為其祝壽。赴宴的眾仙品之,人人增壽,個個延年。從此,南城水粉又被稱為“長壽水粉”,成為人們喬遷、婚嫁,尤其是壽宴的待客主角。
“麻姑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壽仙,麻姑文化作為南城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名片,其中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長壽文化。可以説,麻姑水粉及其蘊含的長壽文化,契合了人們的精神追求。”南城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陶立華説。
如何讓這碗水粉走得更遠?聚人氣、融産業、促發展,南城以火熱生動的一線實踐,給出了答案——
常態化舉辦長壽水粉文化節,推動南城水粉持續“出圈”。近年來,南城結合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常態化舉辦麻姑七夕長壽水粉節系列活動。每年七月初七,活動現場人潮涌動、絡繹不絕。游客除了能在現場品嘗地道的南城水粉,還能欣賞到獨特的沙畫、戲曲、腰鼓、相聲等表演活動。去年七夕系列活動期間,南城接待游客近萬人,帶動文化旅游消費達100萬餘元。
大力構建米粉全産業鏈發展格局,引領南城米粉品牌走出江西、走向全國。江西麻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麻姑大米和麻姑米粉為主導産品的食品製造企業,近年來,該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堅持技術創新,已發展成為一家年産值逾3億元的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我們公司種植了綠色無公害水稻1萬餘畝,自主研發了全自動化直條米粉生産線,目前已有6條投入生産。同時,引進國內先進水平的智能化大米加工生産線,年産米粉3萬噸、加工大米15萬噸。”江西麻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熊炳生介紹。
江西麻姑實業集團也先後獲評江西老字號、江西名牌、江西出口名牌、中國好糧油等榮譽,産品暢銷國內外。熊炳生堅信,有了科技賦能、標準化加持,屬於家鄉的味道能夠到達更遠的地方。
小小一碗粉,“嗦”出大産業。如今,南城縣有大大小小各類有關米粉的經營店530余家,米粉在産企業15家,米粉生産企業産值達5.5億元。此外,麻姑米、麻姑酒、麻姑茶葉等産品也暢銷全國,特色産業集群蓬勃發展,區域農産品競爭力不斷增強,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匠心傳承 古老技藝煥新生
南城,這個山水環抱中的千年古邑,還有另外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建昌幫醫藥文化。
南城縣古稱“建昌”,這裡誕生過一個頗為活躍的中醫藥行業組織,叫“建昌幫”。起源於東晉,興於宋元,盛於明清的“建昌幫”,在中國南方藥業市場有着壟斷性地位。作為中國南方古藥幫和中藥炮製的重要流派之一,與“樟樹幫”合稱為“江西幫”,是全國十三大藥幫之一,具有自成體系、獨特的藥材加工炮製技術。
“南城縣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是旴江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城縣中醫藥産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應龍介紹。在李應龍看來,中藥炮製不僅是一門技術、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將建昌幫醫藥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是南城縣面臨的現實要求。
為推動“建昌幫”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序傳承與發展,近年來,南城縣大力推進“建昌幫”傳人培養計劃,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技術創新的鼓勵以及展示交流&&的搭建,助力“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近日,建昌幫“五炆四附”炮製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還獲得2023年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離不開歷代醫家的精湛技藝與不懈傳承。
在南城縣有一位耄耋老人,一輩子都在與中醫藥打交道。
劉香保是“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第十三代傳人,也是第四批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55年,12歲的劉香保拜師學習“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潛心鑽研幾十載,成為當今為數不多能熟練掌握煨附子、炆地熟的“老藥工”。
為讓千年技藝賡續傳承,劉香保在撫州中醫學校、江西省中醫藥大學建立了實驗室,加強“老字號”與中醫藥高等教育、專業研究機構的融合,依託高端專業人士開展專業研究。2018年,他回到家鄉設館傳授“建昌幫”中藥飲片切制、熬製方法。
矢志做“藥”,匠心傳“藝”,這是“老藥工”劉香保一生的追求與實踐。“要讓古老岐黃之術薪火相傳,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談及初心,劉香保堅定地説。
傳統中藥炮製技藝,不僅需要老藥工身傳口授,更需要年輕一代制藥人刻苦鑽研。
作為年輕一代的制藥人,崔家泉也是中藥炮製技藝的“行家裏手”,他有着紮實的中藥炮製理論功底以及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
“我大學畢業後在湖北省從事銷售行業8年,在李時珍的故鄉湖北省蘄春縣偶然接觸到中醫藥文化,後來了解到建昌幫的歷史,決定返鄉發展建昌幫藥業。”崔家泉説。
返鄉後,崔家泉參與組織建設建昌幫藥業有限公司、建昌幫“非遺”展示館和麻姑山建昌幫“非遺”展示館,發掘補缺復原建昌幫特色炮製工具80余種、建昌幫特色炮製飲片標本300余種。參與制定江西省地方標準6項,開發專利5件,組織參與科研課題4次,研究獲批江西省工信廳新産品5個。
“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有許多特色優勢和精神內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把它傳承和發展下去,才會更有生命力。”如今,崔家泉謹記老一輩制藥人囑託,博採眾長,研發適宜時代發展特色的新産品。他也被評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建昌幫藥業”傳承人,榮獲江西省技術能手、江西省青年崗位能手、撫州市五一勞動獎章、贛撫工匠等榮譽稱號。
“心中有責方為藝。不論是老藥工,還是年輕一代的制藥人,他們堅守責任、傳承匠心,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古老的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新的價值,造福廣大人民群眾。”李應龍&&。
固本開新 中醫藥産業添活力
“藥不過建昌不成(靈)。”這句話是江西中藥的一份榮耀,更是古邑南城的一份責任。
作為中醫藥行業曾經的“執牛耳者”,“建昌幫”有過光輝歷史,又該如何重塑輝煌?
2019年,江西發布《江西南城“建昌幫”中醫藥振興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重振“建昌幫”,傳承發展旴江醫學,將南城打造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中國南方中醫藥産業集聚區。
藍圖繪就,當揚帆破浪;重任在肩,應快馬揚鞭。為深入推進中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南城多向聚能,以示範基地建設為基礎,以培育加工企業為關鍵,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加快引進一批中醫藥龍頭企業,傳承創新“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加大設備更新和科研投入力度,不斷研發新藥産品,構築起集種植、加工、研發、營銷於一體的中醫藥産業發展新格局。
“作為建昌幫和旴江醫學的發源地,南城中醫藥産業起步早,但是發展慢,産業優勢面臨風險和挑戰。在這種形勢下,要贏得主動必須向‘新’而生,在實踐中創新,於探索中破題。”李應龍説。
走進江西同善堂智慧藥房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陣陣藥香撲鼻而來,一條條現代化生産線高速運轉,機械臂正按照操作程序沖泡、煎煮中藥飲片。一旁的大屏上,生産狀態、工藝參數等信息一目了然。
作為“互聯網+中醫藥服務”的智慧中藥房試點單位,目前,江西同善堂智慧藥房有限公司已與多個醫療機構合作,為基層社區(鄉村)群眾提供中醫診療、中醫調理、用藥諮詢、飲片煎煮、送藥上門等“一站式”服務,實現全流程信息化和可追溯。
“群眾只需掃碼,即可對煎煮所使用的各味藥材全程溯源。”江西同善堂智慧藥房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曉珍&&,智慧中藥房利用數字化管理系統,打通了中醫藥産業鏈數據壁壘,實現一二三産數據流通,推動中醫藥全産業鏈數據共享。
“智慧中藥房”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南城縣先試先行,以“點”帶“面”,讓傳統中藥炮製技藝更加規範化、現代化、智能化地應用於生産中,不斷探索中醫藥發展新業態、新領域。
在南城,將歷史傳承與技術創新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和信息化手段,實現中藥生産過程自動化、智能化和全過程質量控制的中醫藥企業還有很多。目前,南城縣已形成以建昌幫藥業、同善堂藥業、百神昌諾藥業等為龍頭,集生産、加工、銷售、科研於一體的醫藥産業集群,開發活血止痛膠囊、煨附片、姜半夏等醫藥品種20多個。
密切産學研合作,推進江西同善堂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作,高標準打造千畝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以線上線下交易市場為載體,打造“建昌幫”中醫藥産業園;重點打造全縣過萬畝枳殼基地,因地制宜在各鄉鎮發展“一鎮一品”藥材種植基地,培育萬坊鎮500畝何首烏和千畝黃精基地、徐家鎮千畝草珊瑚基地、建昌鎮千畝黃精及重樓基地……在推動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同時,南城還抓牢生産源頭,着力推動中藥材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鼓勵和引導中藥種植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生産。
截至目前,全縣建立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20多個,發展枳殼、茯苓、黃精等多種優勢道地藥材種植10多種,種植中藥材約6.5萬畝。此外,南城縣下大力氣建設“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讓道地藥材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依託自身資源稟賦,南城縣還着力推動“文旅+中醫藥”深度融合,打造中醫藥文化IP和特色文旅産品,讓中醫藥文化更好融入生活。
在江西同善堂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內,一塊工業旅游示範基地線路圖,串聯起建昌幫文化展示館、百草坊、生産車間等地,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線路圖在時間維度上,描繪了企業的發展史,在空間尺度上,展開了工業旅游‘新視界’。”江西同善堂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企業變景點、技藝變體驗,讓建昌幫醫藥文化可游、可賞、可感知。每逢節假日,前來參觀旅游的市民絡繹不絕。
“文旅+中醫藥”的跨界融合,生動展現了建昌幫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
為傳承發展好建昌幫醫藥文化和旴江醫學,唱響“中國中醫看江西,江西中醫看南城(建昌)”品牌,南城縣還積極開展“建昌幫”文物徵集認證,推動編撰“一書”(建昌幫歷史文化專著)、興建“一館”(“建昌幫”博物館)、籌建“一院”(旴江醫學研究院)、開發“一方”(具有“建昌幫”特色的長壽、防疫方劑)品牌工程落地見效。
去年,南城縣成功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範縣”,中醫藥産業煥發“第二春”。南城,正逐漸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中國南方中醫藥産業聚集區。
依山托水 縣域旅游譜新篇
穿行於南城縣的街頭巷尾,仿佛打開了時間的旋轉門。古街上的商鋪、窄巷內的老屋、石板路上雨後的濕意……處處散發着厚重的韻味。
南城縣北街歷史文化街區坐落於南城縣盱江以西、人民路以北,自宋代古城建成時就已形成。街區見證了建昌幫及藥材商貿發展的歷史,承載了江西書院文化在贛東區域的傳承。每當節假日,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落間,不時有身着漢服的游客擦肩而過。
“新中式”旅游,復古中帶新意,讓這座千年古城再現昔日繁華。今年中秋假期,南城縣“新中式”旅游熱度攀升,游客接待總量達22.6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71億元。
“‘新中式’不是簡單的‘古鎮游’,而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點,撬動文旅市場及文創産業新機遇。”陶立華説。為此,南城縣將歷史的長度化為城市文化的厚度,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活化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近年來,南城縣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統一起來,做好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維護好其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南城縣在對河東片區進行保護性規劃建設的同時,啟動了歷史文化遺存相對較多的北街與將軍嶺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設計,將歷史文化‘余味’長久地保護與傳承。”南城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盧雲峰介紹。
為了“多留遺産、少留遺憾”,重塑小城歷史文化風韻,南城縣制定了《南城古城保護與整治總體規劃》《南城古城保護與改造詳細規劃》,根據其歷史、文化價值劃定古建築群歷史文化保護區、革命遺址文化保護區、舊城區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等,做好分層保護和開發利用。同時,成立“南城縣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搶救、發掘、整理、傳承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歷史文化、名人文化、書法文化等。
隨着Citywalk的興起,南城縣還將人文景點串珠成鏈,形成集山水風光、避暑養生、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體系。
位於縣城西南五公里的麻姑山,不僅水粉滋味獨一無二,風景也十分宜人,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秋風輕拂,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麻姑廟、麻姑文化園等一一呈現眼前,讓人更加直觀地感受麻姑文化的魅力。
相傳,麻姑山為麻姑成道飛升之所,麻姑在這裡留下了麻姑獻壽、滄海桑田、東海揚塵、擲米成丹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麻姑山也是江右文化的中心之一,無數文人墨客流連於此,賦予其濃墨重彩的文化氣息。唐代書法大家顏真卿登臨麻姑山手書的《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登臨麻姑山,發出了“曾游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的感嘆。
為弘揚麻姑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南城縣結合農曆三月初三“麻姑獻壽日”,常態化在麻姑山景區舉辦文化旅游節系列活動,全面展示麻姑長壽文化的獨特精神內涵,有力推動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節期間,還開展了全國顏體書法展等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書法家現場揮毫潑墨。
山水相依,人城相融。登麻姑山、游洪門湖是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青睞的游覽線路。
洪門湖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濕地保護區、江西省第二大越冬候鳥基地,位於南城縣東南方向的洪門鎮,當地居民稱它為洪門水庫。因其有島嶼1056個,這些島嶼形態各異、千奇百態,有船形、葉形、彎月形和劍形等,被稱為贛東“千島湖”。水面以下,曾是西漢時期南城縣治所在地——硝石(原名落峭石)古鎮。據考證,東晉南北朝時期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曾游歷於此,留詩《題落峭石》。
在洪門湖行船,觸目所及,一派碧波萬頃、煙波浩渺、水鳥翔集的醉人秋景。待雲霧散盡時,可見湖水顏色奇妙,綠藍相間。湖周圍有不少丹霞地貌,造型各異,山色與湖光相對應,美不勝收。
良好的生態既來源於大自然的饋贈,更離不開當地的精心呵護。近年來,南城切實做好洪門湖生態系統保護、恢復工作,全面改善濕地基礎設施條件,積極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濕地生態文化宣傳和科普教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空氣清新、水質優良、風景雋美的洪門湖,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旅游度假。盧雲峰介紹,近年來,南城縣堅持以“千年古邑 康養南城”為發展定位,秉承全域文旅融合發展理念,將麻姑文化、洪門文化、建昌幫中醫藥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産品融合、市場融合,逐步形成了以生態康養文化為核心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有效助力“文化撫州 夢想之舟”品牌打造。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