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展秀帶-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16

14:5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讀城

黃浦江畔展秀帶

上海楊浦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五年回眸

2024-10-16 14:58:5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5版 讀城

   ▲圖為未來谷—灣谷創新中心。(受訪者供圖)

  這是一條中國近代工業文明長廊,更是蝶變回歸、近悅遠來的世界級濱水區。

  百餘年前,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陳延年、陳喬年等革命家從這裡揚帆遠航,尋求真理;如今,為民而建、還江於民,楊浦濱江,將最好的資源留給了人民,也為回答人與城市和諧發展這一世界性命題,奉上一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優秀答卷。

  這裡是楊浦,上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區。滔滔黃浦江在上海市區的東北部轉了一道彎,畫出一道15.5公里長的濱江岸線,造就這片因水而興的創新熱土。

  五年來,楊浦區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為指引,瞄準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交出了創新發展再出發的優秀成績單:2024年1月至8月,舊住房成套改造、新增社區長者食堂完成率在上海位列第一;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收同比增長19.6%,增速居上海中心城區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18.57億元,增速同樣居中心城區第一……

  從底蘊深厚的“工業楊浦”,不斷迭代到“知識楊浦”與“創新楊浦”;從曾經的“工業銹帶”,發展為“生活秀帶”和“發展秀帶”。楊浦,一個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區,一幅構建人民城市最佳實踐地的生動畫卷正在人們眼前展開。

潮平兩岸闊,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這裡,曾是點亮上海灘的“電力心臟”。

  解放前夕,上海整座城市81%的電都來自當時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站——楊樹浦發電廠。為了維持供電不停、保障電廠安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了護廠鬥爭,保障了上海“不夜城”。楊浦的紅色基因,一以貫之。

  如今,行走在楊浦濱江,電廠原址中的“灰倉”成為時尚活動的“秀場”。“灰倉”的頂部加裝了大量光伏板,用綠色能源“照亮”周邊的咖啡館,成為名副其實的濱江“綠肺”。

  昔日電廠,轉型為市民共享的“遺跡公園”。“就像走進一個開放的博物館,又像一部可以隨手翻閱的中國百年工業進步的立體教科書。”楊浦濱江集團黨委副書記錢亮説。

  楊浦濱江,是楊浦區內毗鄰黃浦江的岸線地段。一百多年前,通江達海的這裡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先後誕生了第一家自來水廠、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煤氣廠等中國民族工業的十余個“第一”。

  楊浦創造了無數輝煌的老工業基地,也曾經歷轉型的陣痛和艱辛,終於闖出新路、向新而行。如今,數十棟百年工業遺存佇立江邊,如同一個個工業寶藏,見證着一條“工業銹帶”轉型升級為“生活秀帶”“發展秀帶”。

  “長江口二號古船啟動試發掘!”9月28日上午,位於上海楊浦濱江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只聽得一聲號令,巨型黑色鋼架和玻璃構造的考古智能保護艙被“一鍵開啟”。

  古船回家,“世界級考古博物館”在路上。未來,公眾將有望看到考古發掘的現場工作。

  城市更新,以人為本。擁有百年歷史的永安棧房舊址西樓,煥新為世界技能博物館;原上海茶廠廠房蝶變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基地、4A級旅游景區“筆墨宮坊”;上海船廠舊址變身為央企上海總部和未來的古船博物館;上海煙草倉庫,成為“城中花園”綠之丘……這些前人智慧的積澱,被妥善保管、活化利用,成為人人皆可享有的濱水公共空間。

  將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楊浦濱江正承擔新的時代使命,向每一位游客訴説着中國工業發展的厚重與雄渾。

  “我們始終遵循重現風貌、重塑功能、重賦價值的理念,統籌保護和利用,推動工業遺存煥發新活力、展現新光彩。”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説。

  濱江之變,也在於正確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

  在流經上海中心城區的黃浦江上,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小島,名為復興島,地處楊浦區境內。島上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沒有“水泥森林”,卻有一大片真正的森林,一座游人如織的復興島公園。

  走進公園,一座小型建築十分引人注目。靠近看,是一個白墻紅頂的八角亭和小別墅,墻上寫着“白廬”二字,旁邊是“復興島公園黨群服務站”幾個字。

  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市首家全年無休黨群服務站。2021年6月,楊浦區將其作為濱江第九個黨群服務站,通過重新修繕、引入社會組織運營,這座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煥發了新的生機。

  從建成至今,李長淑就一直運營服務着這座忙碌的黨群服務站。這裡不僅是喝茶聊天的地方,還提供許多便民服務,更提供一扇民意“採集窗”。

  “我家天井裏的樹苗長大了,需要更多空間,我把它移栽到小區公共綠化帶了,可以自行修剪嗎?”“最近露營很火,我也想體驗,附近哪些公園可以露營?搭帳篷、拉天幕應該注意些什麼?”市民和人大代表熱切詢問,政府工作人員逐一回答,一場場“白廬夜話”,不僅讓人們走得進去、坐得下來,也成為宣傳法規政策、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公園不遠處,“復興小集”“一站式社區衞生服務站”陸續開啟,實際解決島上居民買菜難、就醫難等問題。

  復興島的“出圈”,讓人們看到擅長“螺螄殼裏做道場”的上海,看到規劃為民、建設為民的精細,更看到放眼長遠、敢於“留白”的慷慨和睿智。

  “復興島有顏值,也有溫度。”李長淑説。在她看來,把人們吸引過來、豐富他們的生活,不僅有助於其身心健康,也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舉措。

  從前“聞江不見江”,如今潮平兩岸闊,生産岸線逐漸轉型為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楊浦濱江也成為上海創新濃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2024年初,“上海楊浦生活秀帶”獲得“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稱號。

民意繡山河,最好的“金點子”來自人民

  “知名品牌,長期空白。”

  曾經長白新村街道居民的自嘲,終成歷史。

  如今的長白228街坊,素墻紅瓦的建築保留了工人新村的“鄉愁”,新引入的社區食堂、健身房、公共綠地空間形成了全新的“15分鐘生活圈”:有平價餐廳為附近居民提供“三餐熱食”;有開放草坪供孩子們奔跑,讓青年人玩飛盤、看露天電影;有新建的配套人才公寓,還特地設置“貓咪層”,方便養寵家庭入住。

  楊浦曾聚集着眾多的鋼鐵、紡織、化工企業。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提出“要解決大城市工人住宅問題”。“兩萬戶”工人住宅由此誕生,228街坊就是其中之一。當家作主的工人們搬進新居,場面一片歡騰。

  隨着歲月時光的流逝,一片片街區、一處處住宅顯得日漸陳舊,居民的不便與困窘日益凸顯。城市更新,成為居民們的期盼。

  2016年,228街坊被列為上海市城市更新項目,300多戶居民將徹底告別共用廚房、衞生間的日子。僅用106天,通過三個100%徵收成功,上海成片的“兩萬戶”畫上句號。

  無論何時走進228街坊,都是一副熱鬧景象。爺叔和阿姨們三五成群,或下棋或小酌;孩子們在公共草坪上嬉戲追逐,年輕人在健身房裏揮汗如雨;已有80歲高齡的阿姨們,在社區工坊裏當志願者,為附近居民做著“小修小補”。

  在這裡,全年齡段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適區。

  “我父母住在這裡,我出生在這,拆遷後就住在附近,幾乎每天都要在這裡買菜燒飯。”73歲的葉先生正在公共綠地上,和幾位老友一起下着象棋。

  如今這些貼心的設置,都來自周邊居民的需求和建議。241份對社區游泳館的願望,199份要建設社區食堂的建議,180份希望能有小劇場的要求……街道工作人員認真統計每一份回收問卷的意見,仔細分類並努力實現。

  不少群眾建議“要有社區食堂”。考慮到用地成本較高,街道和承建方楊浦科創集團精打細算,把最好的位置留出來,創辦了“熊貓飯堂”。

  把社會效益擺在前面,事實證明這條路反而更容易“雙豐收”。長白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孫輝提到一個細節:一開始社區的長者食堂租下的店面,並不在市口,考慮到做餐飲,位置很重要,加上讓老人用餐少走幾步路,多方一合計,把食堂放在了街面,這讓來往居民更易找到,才成就了飯堂今天的客流量。

  “建設一個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孫輝説。

  外面看著熱鬧,裏面的機制更重要。228街坊的經驗在於,讓多元利益主體共同參與治理運營,走出一條“商業+公益”的新路子。

  因為開放時間限制,一些社區健身房在工作日人數寥寥無幾。而228街坊的社區運動健身中心開放到晚上10點,月卡價格99元。白天,銀發族在跑步機上健走;晚上,白領在這裡集體“卷身材”。

  把有限的政府資金用在刀刃上,選擇有生命力的業態和高標準的經營主體,結合公益服務內容,形成良性互動。從品牌餐飲、酒吧到咖啡店、健身房,228街坊的招商標準可以對標上海許多一流商圈,生活的服務品質上去了,價格卻依舊很親民。現在,熊貓飯堂的模式,已在楊浦區多個社區開枝散葉。

  沿着“秀帶”,以民意繡山河。上海,始終把人本價值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取向,作為改進城市服務和管理的重要標尺,作為檢驗城市各項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楊浦投控集團副總經理陳軍,興衝衝帶着記者走進了新江灣城文化體育公園。鳥鳴水凈、綠蔭蔥蔥。很難想象不久前,這裡還因為“野劃”氾濫而讓居民感到困擾。

  新江灣城,因在黃浦江河口處的第一個大轉彎邊而得名。長江河口、黃浦江河口疊加,潮汛一來,大片土地變成水域、灘地,潮水退後,又露出無邊的蘆葦、濕地。這裡成為一塊自然生態的“綠寶石”,極為宜居。

  漿板、衝鋒舟、皮划艇等水上運動的興起,讓這裡的平靜一度被打破。最“鼎盛”的時期,附近兩個小區光槳板和皮划艇就有300余艘。居民的體育運動熱情高漲,也帶來新的治理難題。

  “別的小區是停車難,我們小區是‘停船難’”“小區的鳥明顯變少了,公共河道的水質也下降了”……8月30日,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文化活動中心,200多位居民代表、專家學者、人大代表、社區工作者圍繞新江灣城水上休閒活動的“堵”與“疏”展開一場大討論。“我為船説幾句”“那我要為鳥説幾句”……你一言我一語,既要滿足水上運動的居民需求,又要保護“城市綠肺”的健康生態,這場關於人、鳥、船的意見交鋒,是楊浦區人大常委會創新的“人人議事廳”基層民主實踐活動之一,通過創新機制,探索走好基層治理共同體的“平衡木”。

  “今天的會場不僅是一個渠道,門口還提供登記服務。人民意見徵集不止這一次,有了這些,政府部門制定規則才會變得更聰明,謝謝大家的金點子。”新江灣城街道辦事處主任胡元暉説,未來還將形成自治公約,共同維護新江灣城這一片綠水。

  一場大討論,從群眾身邊小事出發,形成新的多方合力回應社會關切的機制。

  陳軍説,未來的新江灣城公園,不僅是一個規範的水上運動公園,還將更好地配套健身房、圖書館、露天劇場、驛站、咖啡等公共設施,以“體、文、旅、商、展、演、綠”為核心,以“人民水岸,共建新城”為主題,“文化、體育、公園、水上”四大片區繽紛互動,提供煙火氣和吸引力十足的濱水空間,滿足群眾的新需求。

  “人人議事廳”基層民主實踐,是楊浦全面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動人人有序參與城市治理的鮮活實踐和有力探索。薛侃&&,楊浦將持續聚焦群眾關注關心的“關鍵事”,不斷健全完善人人議事廳、人民建議徵集、基層立法&&點等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有效機制、通暢渠道,加快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為上海奮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實踐地貢獻更多楊浦樣本。

科創長風起,“楊樹浦”變身“楊數浦”

  楊浦曾經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濃墨重彩,一條楊樹浦路兩邊,百年老廠林立;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又誕生了“鳳凰牌自行車”“上海牌手錶”等知名品牌;經歷了轟轟烈烈的産業轉型,時代大潮滾滾向前,楊浦怎樣才能更好在“騰籠換鳥”中實現産業升級?

  坐擁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知名高校的楊浦,堅持向科技創新要動力。大學以城成長,城因大學揚名。楊浦一直把高校作為城區發展的“獨家資源”。在這裡,18萬名年輕的大學生,生生不息地把楊浦的創新活力,維持在“永遠的18歲”。古樸的“楊樹浦”,正加速變身為“楊數浦”。一字之別,道出一個老城區轉型的創新求解。

  ——跨前“競”服務,助力“奇思妙想”落地。

  取餐、稱重、審核食安標籤,確保餐品符合配送標準,打包裝箱,挂載外賣……點單後,一隻挂着外賣的無人機,從五角場合生匯“起飛”。數分鐘後,買家在2公里外的黃興公園空投櫃,就能順利取到咖啡,比普通外賣預計配送時間快了20分鐘左右。

  這是繼去年美團在楊浦落地上海中心城區首條無人機航線後,又一條新航線在公園場景的落地。

  積極響應《上海市低空經濟産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的相關要求,楊浦區正在推動“小眾試點”轉變為“大眾體驗”,不斷拓展和創新低空應用場景。

  一次“從無到有”的突破,不僅是企業創新的心血,也是對政府協調組織能力的新考驗。

  協調解決起降點設置、地面配套基礎設施支持、常態化低空飛行航線設置等瓶頸問題,需要協調市級部門;也要幫助企業制定完善項目方案和應急處置預案,確定最優飛行航線;還要在合法合規前提下簡化報備流程,指導項目組以“白名單”形式進行備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會遇到很多未見的難題、需要突破的難題。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就是要努力服務好、保障好這些‘奇思妙想’能夠落地,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始終保持戰略敏捷,努力抓住機遇、搶佔風口。”楊浦區科技經濟委主任李正明説。

  ——退後搞“後勤”,讓“最先一公里”翱翔。

  當“書卷氣”和“煙火氣”重合,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走進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或許有實際的感受。這裡毗鄰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能夠獲得充足的智力人才支持;這裡又緊鄰中環線、地鐵10號線,學校、醫院、體育場館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多生活便利。

  不看“短平快”,只看“原創性”,研究院瞄準的是“最先一公里”的基礎理論難題。

  “今年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十周年,我們越發意識到,沒有科技的發展,未來甚至影響到生存。所以希望在上海建立一個學術中心,引進世界上最好的學者去解決最基礎、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並關注交叉學科的應用。”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雖建設時間不久,研究院已招聘了全球48名科學家,遴選了數值風洞與機場區域倣真系統、人類語言演化複雜系統建模研究等11個項目給予支持和孵化。

  選址之初,地方政府廣泛聽取了師生的意見建議,結合他們的諸多需求,對多個地址反復研究、認真比選,最後由丘成桐先生拍板決定落戶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

  政府部門則是全力當好服務科技創新的“後勤部長”。支持區域內高校建設基礎研究先行區,促進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前沿學科發展,加快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突破,不斷打造科技創新的“核爆點”。“我們相信研究院的落戶,一定能夠最終實現‘寸土生金’。”薛侃説。

  ——全面建生態,讓上下游鏈出“大集群”。

  深耕雙創領域20年的大創智園區,是楊浦遠近聞名的智力、活力、創力樞紐。在這裡,總能找到企業從種子萌發、成長為隱形冠軍的鮮活故事,完美詮釋“0到10”全過程創新的軌跡。

  “步行五分鐘就是網紅餐廳,可以隨時和周邊高校的創業學子交流心得、碰撞夢想,要不你去‘大創智’看看?”2014年,一個不經意的建議,讓剛從海外歸來的趙斌在這裡租下了3個工位,邁出創辦“聲網”的第一步。

  如今,聲網技術服務已遍佈全球。“我們研究的是底層技術,需要客戶幫助打開更多場景。園區的生態集聚,不僅讓有想法者邁得開步,更讓你走得遠。”趙斌説,左鄰右捨得創業夥伴們助推企業迭代升級、小步快跑。一條互聯互通的上下游産業鏈已然成型,業務合作似乎“唾手可得”。

  從小小的1平方公里,到孕育4500多家雙創企業、總營收超過3000億元、超17萬人在此就業生活的産業園。“大創智”不僅是周邊高校學子的夢想家園,也因厚積薄發的創力集聚,獲評成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數字經濟、&&經濟更成為楊浦創新發展再出發的又一張亮眼名片。

  此刻,從楊浦最高樓——尚浦領世雙子塔為圓心高空俯視,會越發感覺這裡像是一個圓心,窺見“科創立區”的轉型升級路:

  最近的第一圈層,集聚了抖音、B站、疊紙等數字經濟領軍企業;

  再往外一圈,集聚了一批高校及科研機構,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科研圈”和“産業圈”被有機“圈”在一起,進一步實現科研成果“從0到10再到100”的全鏈條加速、全流程閉環;

  再往遠處積極“破圈”延伸,北邊是未來谷—灣谷創新中心,是楊浦區支持復旦大學發展“新工科”建設、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的重要&&;南邊是長陽創谷、互聯寶地等園區,已集聚大批數字經濟企業;東邊是楊浦濱江中北段,正積極謀劃搭建未來産業技術概念驗證—技術熟化—成果轉移“從1到10”的“跨越之橋”,打造創新策源的試驗場、未來産業的孕育地和複合功能的先導區。

  一個地區的瞪羚企業數量越多,一般意味着這一地區的創新活力越強。在楊浦,如今已集聚國家級和市級“專精特新”企業41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300家,累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835家,均位居上海中心城區第一。

  江岸,在線新經濟“總部秀園”日夜趕工,老工業建築和新總部項目遙遙相望,人們在其間休憩、生産。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這一重大命題,在楊浦,有着生動而充實的詮釋。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永前 周琳 孫青)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楊浦,上海,城市,創新,人民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