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巾幗紅-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16

14:5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特稿

鄉村巾幗紅

2024-10-16 14:59: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4版 特稿

  在丹竹鎮丹竹村的一家運動服飾廠,工人們正在加工服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楊馳 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偉 林凡詩 楊馳

  天色擦黑,深秋的廣西貴港市平南縣丹竹鎮仍舊炎熱,北回歸線橫穿縣境而過,當地鄉村振興工作正加速推進。梅令村黨委書記唐瑩正在走訪脫貧戶,記者跟隨她來到脫貧戶黃婉霞家。

  患有嚴重腿疾的黃婉霞看到唐書記來了,拄着拐杖起身迎接。幾年前,黃婉霞丈夫意外去世,一雙兒女現在鎮中學寄宿讀書,家裏半邊墻貼着孩子的獎狀。

  由於失去勞動能力,黃婉霞將1畝耕地流轉給同村村民,一年租金在五六百元之間。“申請危房改造、拉電線、修灶&等,有啥困難我都是找唐書記。”黃婉霞説,去年她家裏換了冰箱,今年又買了大電視。

  兒子謝享信曾因腿骨折動過手術,但恢復效果不佳,黃婉霞一直很擔憂。唐瑩建議她利用假期帶孩子到大醫院看看,“有需要隨時找我們”。黃婉霞感激地説:“如果沒有國家的好政策,沒有你們的幫助,我們真不知道怎麼辦。”

  梅令村有33個自然屯,總人口1.18萬多人。“85後”的唐瑩原本在縣醫院有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2014年回村競選村“兩委”幹部。在一次次走訪中,她將46戶脫貧戶的家庭情況、致貧原因等情況熟稔於心,為他們穩定增收“把準了脈”。

  如今,村裏已發展大青棗、沃柑、黃皮果等特色水果2000多畝,建起沃柑、沙糖桔加工廠,還成立大青棗和龍眼種植收購專業合作社,産品遠銷東北、山東、福建等地。

  夜間進屯入戶,對其他女幹部也是“家常便飯”。今年8月,丹竹鎮副鎮長黃靖茸幾乎每天下鄉,走訪300多戶脫貧戶,許多脫貧戶白天下地勞動,只能夜訪。

  團結村一戶脫貧戶,戶主參與公益性崗位就業,女兒上大學,21歲的兒子春節後一直未找到工作。黃靖茸了解情況後,與同事一起到附近生産聖誕樹等産品的公司對接,幫他實現就近就業。

  鄉村振興工作繁重,黃靖茸將上幼兒園的兩個孩子交給老人帶。去年1月,她換了輛新能源汽車作為工作用車,截至目前行車里程已超5萬公里。

  梅令村國道旁一家農資銷售店裏,電燈依然亮着。58歲的村民陳敏蓮幫大女兒照看店舖。她家裏有7畝地,以種青棗和龍眼為主,去年這兩項銷售收入3萬多元。今年因為天氣因素,龍眼收成不理想,陳敏蓮盼著靠4畝大青棗打“翻身仗”。

  施肥、修枝、疏花、套袋等每個環節都很細緻,“管護果樹跟照顧孩子一樣,有時站得腿疼,累得腰直不起來,但咬咬牙又挺過去了。”

  依靠種果,陳敏蓮把兒子和小女兒培養成大學生,目前在廣東工作。她説:“日子越過越好,我們還要更加努力!”

  走訪完最後一戶脫貧戶,夜空中已挂滿星辰。聊起孩子,唐瑩滿心愧疚,“我每天像陀螺一樣,但內心是充實的。兒子在縣城上小學,只有周末才有空回去看他。”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脫貧,婉霞,工作,孩子,青棗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