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烈士陵園裏的守望-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11

11:0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冀中烈士陵園裏的守望

2024-10-11 11:05:0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於金盼在整理清掃冀中烈士陵園。資料圖

  郭華

  初秋,我來到位於河北省河間市的冀中烈士陵園。與市區相比,這裡顯得格外寧靜。

  冀中烈士陵園管委會主任于金盼在門口等我。

  這是我三年當中第四次來陵園。第一次是因為陵園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編輯約我寫一篇關於陵園的稿子,我由此結識了於金盼。雖然他比我年輕,但我仍然習慣叫他老於。那一次我們首先來到陵園的革命烈士紀念館,他親自為我講解。看得出他非常熟悉展覽陳列的內容,而且每一句話都傳遞着深深的感情。後來才知道,當時他已經為前來祭奠、瞻仰的幹部群眾講解1700余次。

  老於當兵出身,1996年轉業到河間市民政局,2003年到烈士陵園管委會工作,已經在陵園堅守了20多年。

  來陵園工作的第一天,下班時同事們都走了,老於一個人來到陵園東部的墓區。3月初的冀中平原依舊春寒料峭,夕陽把西邊的天空染成了血一樣的顏色。他腳步緩慢凝重地從一座座烈士墓旁走過,最後乾脆坐在了墓區的路沿上,凝望著墓碑出神。冀中烈士陵園是在原河間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的,老於想起當初河北省民政廳向民政部呈報的《關於將河間烈士陵園擴建為“冀中烈士陵園”的請示》,請示中説:“近幾年來,程子華、楊成武多次提出要求建設冀中烈士陵園問題,並提議在河間興建,最近楊成武同志又催促此事。”這些在冀中戰鬥過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名字,老於從小耳熟能詳,他感覺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努力了解冀中地區革命鬥爭的歷史和陵園中安葬的每一位烈士的情況。八路軍南進支隊三十二團政委趙通三烈士是深澤縣人,有一次深澤縣有關部門的領導來陵園瞻仰,看到趙通三事跡的介紹,隨口説八路軍一一五師開進冀中時,趙通三就是賀龍和呂正操見面的聯絡員。於金盼記在心裏,經過核實無誤後,在講述趙通三烈士的事跡時,又增加了這一重要內容,讓烈士的形象更加豐滿。2016年9月,曾經在冀中戰鬥過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代們來到河間緬懷先輩,老於將他們在不同場合講述的父輩事跡認真記錄下來,並通過這個機會收集到有關冀中抗戰的事件、人物、歷史沿革等方面的文章300余篇。

  一年清明節,老於為中小學生作講解,當講到盧溝橋事變時,一個小女孩舉手問:“老師,盧溝橋既不在邊疆,又不是國界,還不跟日本相鄰,為什麼他們會在這兒挑起中日戰爭呢?”面對這一提問,老於當時沒有回答出來,心中慚愧無比。講解結束後,他立即查找相關歷史資料,準確地還原了歷史背景,並將相關內容增加到講解中。這件事也使老於得到深刻啟示,要想把先烈精神宣傳好,傳承好,自己首先要學習好。不能僅僅滿足於熟悉陵園中所有烈士的事跡,還要熟悉冀中地區乃至整個中國革命的歷史。如今的老於,閱讀了多少相關圖書資料,他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是他和河間市另一位熱心研究冀中地區紅色文化的孫正開老師,共同挖掘、整理,完成《冀中抗日鬥爭史料文集》初稿,共120萬字。

  為了讓冀中烈士陵園陳列的內容更加豐富,老於處處留心。陵園為了方便群眾祭奠,決定把無名烈士們合葬到一起,並為此精心設計了一座無名烈士墓。在遷移烈士墓的過程中,老於懷着崇敬的心情,關注每一個細節,發現了許多被黃土掩埋的故事。在其中一個無名烈士的墓穴裏,居然有兩具遺骸,一具沒有頭骨,一具沒有雙腿。最令人哽咽的是,墓穴中有一塊青磚,磚上刻着三個字:親兄弟!為什麼兄弟兩人同時犧牲,又為什麼一個沒有頭骨,一個沒有雙腿?雖然原委至今未能考察清楚,但這對親兄弟肯定經歷了殘酷的戰鬥,犧牲得十分悲壯。老於在震撼之餘,牢牢地記住了這件事。每當有人來瞻仰無名烈士墓,他都動情地講述246座墓中埋葬了247名烈士的故事,許多瞻仰者聽得熱淚盈眶。

  我這次來冀中烈士陵園,是因為有一篇文章涉及兩位烈士,來找老於核對他們犧牲時的準確職務。在得到滿意的答案之後,老於説烈士紀念館重新布展了,你一定要去看看。我們並肩走進展室,我發現內容確實豐富了許多。其中第一部分增加最多的是冀中地區黨組織發展的內容,包括誕生於安平縣的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和保定“二師學潮”,都有了詳細介紹。老於説,冀中能夠成為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在全民族抗戰中做出卓越貢獻,根本的原因,還是共産黨在冀中播撒了革命的種子。

  河間歷史悠久,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王安石的詩《河間》,開頭便是“北行出河間,千歲想賢王”。這裡説的賢王就是西漢河間獻王劉德,那個因為在河間復興儒家文化而被《漢書》稱為“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人。在這厚重的歷史文化堆積之上,作為彰顯紅色文化的冀中烈士陵園,既與傳統文化相互輝映,又獨具光彩。自陵園開放以來,已接待社會各界群眾超過百萬人次。他們來陵園瞻仰、祭奠,感受什麼是血與火的年代,什麼是革命先烈的英雄主義精神。

  老於的資歷和能力,在河間有口皆碑。他完全可以調換一個更加舒適的單位,但是他甘於年復一年在烈士陵園守望著那一座座墓碑。20多個除夕夜,老于都是在陵園度過的。每一次他都告訴家人是到陵園值班,只有他自己心裏明白,他要陪着烈士們過年。

  當年栽下的柏樹已經蔚然成林,鬱鬱蔥蔥,白楊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20多年來,陵園的設施不斷完善,陳列內容不斷豐富。烈士紀念館的説明文字由原來的不足3萬字增加到近10萬字,展線由原來的不足百米延長到近300米,圖片由原來的200張增加到500余張。冀中抗戰的壯烈場面和冀中軍民為民族解放英勇犧牲的精神,得到越來越充分的展示。老於也在一次次蒐集整理革命史料和為群眾講解的過程中,汲取着先烈們的浩然正氣,凈化和昇華着自己的靈魂。第一次見到老於的時候,他剛剛榮獲河北省“最美退役軍人”稱號。我説:“得到這個稱號不容易。”他指了指院子裏那一排排墓碑説:“比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容易多了。”後來見到老於,他已經是“河北省優秀共産黨員”。我説:“你又有新的榮譽了。”他依舊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説:“我只不過是盡職盡責地工作,長眠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烈士陵園,冀中,老於,河間,內容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