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界的“穩健改革派”——記“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研究員-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04

22:44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經濟學界的“穩健改革派”——記“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研究員

2024-10-04 22:44:22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博學善思:

“玉泉山人”獲殊榮

  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北小街2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坐落於此。這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端智庫,也是中國經濟理論和改革政策研究的學術重鎮。

  1954年,張卓元大學畢業就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長達70年的經濟研究生涯,與國家風雨同進,青春年華和智慧心血都奉獻在了這裡。

  一捧蓊鬱芬芳的含露鮮花,是記者提早準備好的小小祝賀禮物。走進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學部委員辦公室,清新的茶香已滿室充盈。

  “張先生,衷心祝賀您榮獲‘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此殊榮,您現在的感受是什麼?”記者的提問直截了當,張卓元難掩激動之情:“我最大的感受,是黨和國家對我們經濟學研究者的關懷和鼓勵。對我們經濟學家來説,這是個崇高榮譽,特別是對改革開放後研究重大經濟問題的經濟學家群體給予的高度肯定。”

  如何看待自己的理論貢獻,“就是比較一貫地主張要穩步地推進市場化改革。”張卓元進一步説。

  “研究改革開放問題,是中國經濟學家的天職,也是我們施展才能、報效祖國的絕好機會。”在2013年榮獲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時,張卓元的致辭表明心跡:“這個時代為經濟學家的研究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極為豐富的素材,也為經濟學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廣闊的舞&。”

  張卓元談到幾十年來的治學心得:“中國改革開放是十幾億中國人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進行的偉大鬥爭,其豐功偉績是十幾億中國人共同創造的,個人的貢獻只有匯合在滾滾的革命洪流中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不能過高估計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初聽平平淡淡、自謙有加,回味卻波瀾壯闊、擲地有聲。

  “我智商不高,水平有限,還算勤奮,主要是碰上改革開放大好時光,也就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微薄的力量。”張卓元的學術生涯如同一部厚重的歷史長卷,記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

  心懷天下,翰林學者盡顯家國情懷本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開門見山:“榮獲2024年‘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張卓元先生實至名歸。”

  從學術研究成就來説,“張卓元研究員的研究領域甚廣,主要包括價格改革、國企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理論等。他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所、經濟研究所所長,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秘書長、理事長、榮譽理事長。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著作獎,薛暮橋價格研究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李揚如數家珍。

  從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來説,“張先生作為老一輩經濟學家,在八九十年代是社科院的中堅力量,他的研究和貢獻是持續且突出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用“老成謀國”來形容張卓元理論研究的穩健氣質。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家之一,張卓元多次直接參與了我國經濟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的制定過程。

  1984年他從理論上論證“價格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1987年他提出“穩中求進”的改革大思路,1991年底他參與建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年他參與勾畫出國有企業改革新方向,2000年後他又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徑。

  2013年,耄耋之年的張卓元第12次上“玉泉山”,參與起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與起草組同志一起推動將沿用了21年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調整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基礎性”到“決定性”,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生路模式”到“熟路模式”的轉變,為推動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4年,他提出改革要抓緊,轉型要穩妥;2015年,他提出混合改與深化改,是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由之路;2016年,他以生産力為核心標準,從發展的視角提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新境界與中國化構想;2017年,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出現“雙瓶頸”時,他給出了新的着力點和攻堅點的“錦囊妙計”;2018至2022年,他花費大量精力和筆墨,不斷從學理上提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卓有成效地推進了理論研究與創新闡釋工作。

  從1991年參加中央的11次專家座談會算起,到2013年為止,張卓元先後參與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和十四屆三中全會、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的起草工作。“22年12次”,是非常罕見的重要經歷,使他在經濟學界獲得了“玉泉山人”的雅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張卓元學思踐悟,研究與思考從不停步,與時代發展“同頻”,與資政建言“共振”,與理論創新“偕進”。

  近四十年來,在價格改革研究和其他改革實踐領域,張卓元提出的不少建議被中央採納,學術理想與實踐成果融匯。

  李揚認為,張卓元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經邦濟世,致其所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倡導者、闡釋者和推動者之一,中國經濟學界‘穩健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張卓元回憶幾上“玉泉山”的重要經歷,印象最深的是起草文件辦公室內堆積如山的材料,它們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等多個部門和各省市。常人看來眼花繚亂的資料,他卻甘之如飴:“起草組把很多材料印得很好,足夠我們閱讀很多天。”參與黨的重大決策工作真切地打開了深入了解中國經濟的一扇窗,引領他常常走出書齋,紮實開展實地調研。“起草文件本身就是調查研究、接觸實際的過程。”他感觸頗多:坐在書齋碰到的都是問題,唯有深入基層,才能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

  “您提出的政策建議被黨中央採納,有何‘秘訣’?”

  “那是因為我的一些意見與當時黨和國家對改革推進的總方向比較切合。”張卓元謙遜地&&,“我們當時主張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又要穩步推進,不要一步到位,不要採取休克療法。”

  張卓元總是習慣用“我們”作為主語,把功勞歸功於集體智慧的結晶。因為他相信,一個人再優秀也不能包打天下。

直面改革:

“穩健改革派”堅守兩條主線

  與泡在書齋裏整天做不接地氣的研究者不同,愛下廚的張卓元利用業餘時間最常做的就是去逛菜市場,不只是為了懂生活,更是通過“調查物價”,真切體驗“生活經濟學”的實踐魅力。其實,張卓元的這個習慣很早就養成了。

  時鐘撥回到20世紀80年代初,住在北京三里河附近的張卓元注意到一個可喜的現象:菜市場開始賣“活魚”了,群眾排隊搶購。“這恰恰説明價格改革搞活了經濟。”張卓元説。我們今天司空見慣的市場定價,在商品經濟欠發達時期卻很難發揮作用。

  面對改革,發現問題背後的破題原因,尤為關鍵。

  孫冶方是張卓元經濟學研究之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他主張標新立異,進行科學研究,不能限於書本,要敢於提出新的看法和觀點。”孫冶方“不改志,不改行,不改觀點”的“三不”治學精神,張卓元最為敬佩,“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這句名言是理論先聲,更深深影響了年輕的張卓元。當年,經濟研究所大師雲集,張卓元分別做過於光遠、駱耕漠的助手。這些經歷對張卓元的學術成長特別是堅持治學必須理論&&實際起了很大作用。

  張卓元是最早堅持市場化價格改革、主張通過市場來形成價格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堅定地認為,價格放開,市場搞活,不需要長篇大道理的爭論,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硬道理。

  1983年,張卓元走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崗位後,便將研究重心放在了價格改革上。正是在這期間,張卓元提出了漸進式推進“價格改革”的方案和設想,並形成了大量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張卓元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歸納為兩條主線。第一條是推進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和改革,第二條是經濟運行機制的轉軌和改革。兩條主線互相促進、互相滲透,沒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它們統一於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中。“市場機制確實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同時,國家也從未放棄過穩定物價的政策。”張卓元欣慰地&&。

  1987年,54歲的他第一次受邀參加了中央召開的專家會議,商討流通體制改革問題,從那時起,便走上了為國家建言獻策之路。1987年10月,時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李鐵映組織召開中國經濟體制中期改革方案研討會,劉國光、張卓元領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提出“穩中求進”的改革思路,“穩健改革派”由此誕生。

  中國搞改革,實踐體量巨大,決定了穩定是發展的基石,行穩是致遠的前提。所謂“穩中求進”,就是既要“穩”,也要“進”。

  “根據當時的中國國情,我們提出,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8%的經濟增長率和5%左右的物價上漲率是較佳的結合點,這樣才有利於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關係的協調。”自此,張卓元成了“穩健派”經濟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談及著名的“穩中求進”改革思路,他謙虛地告訴記者,那是他們五位研究人員共同的研究成果,並非他一人之功。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江小涓,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和財貿所黨委書記、所長等職務。她在《江小涓學術自傳》中對張卓元的穩健改革思路予以肯定:“他堅定地主張發展市場經濟,也堅定地反對諸如‘闖關’‘政府退出’這類冒進觀點”,表達了一種既支持改革開放又要穩中求進的立場。

  對“穩健”的內涵,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胡家勇説:“其精神內核是‘守正創新、穩中求進’,很好契合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

  在財貿所工作的十年裏,張卓元的研究始終圍繞價格改革問題和社會主義流通問題展開。1993年,張卓元從財貿所所長調任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新的崗位,新的責任,新的使命,必須開啟新領域的研究工作。

  為更好地適應改革形勢發展和新工作需要,張卓元迅速轉向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問題研究。他明確主張,必須推進穩健的市場化改革,即中國改革開放後要堅持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並且一以貫之,避免因問題而改變方向。

  張卓元多次撰文呼籲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與以往具體着眼於某個方面的改革相比,當前階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企改革應着眼於整個制度創新,即明晰國有企業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張卓元第一次參加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這次全會要對黨的十四大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加以具體化,這份文件對於奠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的意義十分重大。

  1995年,張卓元回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任所長。隨着參與中央文件起草工作的增多,他的研究日益走向宏觀和更深層次。1998年,張卓元卸任經濟研究所所長,但研究工作並沒有停止,仍繼續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改革現狀。2000年後,他又提出了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路徑,持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

  回顧這段歷史,張卓元之子,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的張平&&,參與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工作與後續參與我國現代宏觀調控體系建設工作,這段歷史是父親最為驕傲的成就之一,也是穩健改革派“最值得述説的部分”。

  “我父親這一代人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有着堅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取向,這種價值觀念是基於批判的學習和反思中獲得的,因而他們的體會更為深刻。他們既是學者,致力於用更加穩妥的方式解決當前難以想象、當時改革又無法回避的大量複雜難題;同時,他們也是普通老百姓,有着普通人的同理心,立足於中國現實,從理解中國人民的基本需求出發致力於推動改革平穩進行。”張平如是看待父親的學術追求。

  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要素價格機制,成為新的實踐課題。

家國往事:

學術赤子結緣經濟學

  廣東省梅縣,歷史上交通不便,相當閉塞。張卓元早年在黃遵憲等先賢創辦的梅州中學求學,“博學善思,尊道厚德”校訓,不僅浸潤着這個嶺南少年的心田,而且生發了學以致用的情懷。

  一次不期而遇的好奇,成了張卓元一生學術興趣的起點。

  “我步入經濟學界純係偶然。”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整個社會都洋溢着一派勃勃向上的生機。張卓元無意中讀到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列昂節夫的《政治經濟學》,儘管對其基本原理一知半解,但是“書中描寫的資本主義經濟景象如經濟危機時把大量牛奶倒入河中、工人經常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出現像摩根和福特這樣的大富豪等,便覺得大開眼界,對了解千奇百怪的社會經濟現象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比照新中國為人民的幸福生活加快經濟建設,美國資本家們為何要這麼幹?

  理論邏輯的吸引力,促使了“1950年夏,我高中畢業後,報考大學時一心只想考進經濟係學習。”是年,新中國的首屆高考悄然而至。張卓元的高考成績竟“連中雙元”,被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和中山大學經濟學系同時錄取,他毅然選擇了當時經濟學大師雲集、思想勃發的中山大學。

  1953年,全國範圍內進行了高等學校院係大調整,中南五省區(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西)經濟係(除武漢大學經濟係外)併入地處武漢的中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經濟係。張卓元從中山大學經濟學系的大三生,變成了剛剛成立的中南財經學院的“新生”。儘管如此,大學歲月裏的張卓元,依舊勤奮學習,不僅成績名列榜首,而且學術天賦初露鋒芒。

  “用現在的話講,我可以算是一個‘學霸’,因為在我畢業的那一年,所有學生裏只有我在《院訊》(相當於院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這篇題為《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的作用》的處女作中,意氣風發的張卓元初步分析了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的重要角色,提出“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仍然發揮作用”,展示了早期理論分析的學術潛力,也為日後結緣價值規律研究小試了牛刀。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1954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到學校挑選學生,張卓元脫穎而&&選研究所,正式開啟了他的經濟學研究生涯。

  1955年夏,《經濟研究》雜誌的創刊,可是中國經濟學界的一件大事,此前,全國還沒有一本經濟學的學術期刊。此時新刊編輯部來了個年輕人,就是22歲的張卓元。到1983年,他一直在《經濟研究》編輯部做編輯工作。專業化的學術訓練大大促進了理論成長,使他更深入地了解經濟理論研討動態。“20世紀60年代初,我曾以筆名‘金理’寫了我國經濟學界關於社會主義再生産、經濟核算、經濟效果等問題的討論報道,介紹不同觀點的爭論,發表在《經濟研究》上面。”張卓元初出茅廬,“編輯部的故事”成了他編研結合學術生涯的嶄新起點。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改革開放的大潮奔涌而來。改革,已不是一個要不要的判斷題,而是怎麼辦的必答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學家施展才能提供了大好機會,經濟科學迎來了春天。

  改革是實幹的事業,也是實幹者的作業,然而這張嶄新實踐考卷沒有標準答案。張卓元認為,經濟學研究不能在經典著作中尋章摘句、摳概念、搞規律排隊,要從實際出發,找問題,找經濟活動的內在&&,提對策建議。

  這一時期,張卓元分別參與《經濟研究》編輯部組織編寫的《建國以來政治經濟學重要問題爭論(1949—1980)》(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1年版)、《建國以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問題爭鳴(1949—1984)》(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版)、《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回顧與展望》(經濟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等書的撰寫工作。之後,陸續主編了幾本新中國成立以來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界關於一些重要問題討論的情況並進行初步評論的著作,他參與主編的《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經濟學卷》,收錄了20世紀154位中國知名經濟學家的學術傳記專著,他主編的《新中國經濟學史綱(1949—2011)》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影響深遠。

  2010年以後,張卓元用更多的精力研究新中國經濟學史這一重大課題,並取得初步成果。“我在寫4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自己作出了哪些成果時,已經85歲了。由於年紀大,精力不濟,每天只能工作兩三個小時。我打算今後主要繼續研究經濟思想史特別是新中國經濟學發展史,繼續在經濟研究工作方面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立言”往往伴隨事功而生。張卓元諸多重要學術理論成果,實質上是改革開放奏響了“春天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在續寫“新時代的故事”的鮮明寫照。

筆耕不輟:

老驥伏櫪桑榆情

  在當代中國經濟學界,張卓元可以説集四重角色於一身。他首先是一位影響深遠的經濟學家,也是一位無私卓越的公共政策設計家,還是一位中國經濟學名刊的老編輯家,更是一位享譽學林的經濟學教育家,張卓元精心培育了近40位博士,有的已成為新一代領軍人物。

  70年奮鬥歷程跨越了幾代人,碩果纍纍,張卓元是識人識才的“燃燈人”,映照學術人生的光明坦途,“燃燈”成炬,為後輩學人點亮希望之光。

  李揚如此了解張卓元的學術成就,源於多年的同事關係以及一段決定人生之路的往事。

  1989年夏,李揚師從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王傳綸攻讀財政學博士學位3年,他答辯時最擔心的,是論文運用了大量微觀經濟分析的理論、概念及工具,恐不見容於當時的理論界。沒想到,答辯的結果卻喜出望外,論文獲得了好評。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所長的張卓元當場拍板,正式錄用。多年後談及此事,張卓元開玩笑地説:“兩間房買了個李揚。”自此,李揚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結下不解之緣,更與張卓元建立了亦師亦友的密切關係。

  江小涓師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第三任所長周叔蓮先生,她眼中的張卓元先生“很有包容性,有原則但不固執,很能將不同輩分、觀點各異甚至情緒對立的經濟學家組織在一起討論問題。”張卓元所長重視人才培養,強調評定職稱看代表作,“後來我被破格晉陞為研究員,就得益於這項職稱評定政策。”

  張卓元對學生傾囊相授知識,更以言傳身教,塑造學生們的學術品格,激發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人和善,平易近人”是後輩學子們對他的集體印象。

  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尤其關愛和提攜後備人才,張卓元總是一以貫之。“張老選拔、引進、培養、使用人才的思路和方法,已成為人才隊伍建設的寶貴財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讚嘆道。

  2002年跟隨張卓元讀博士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萬軍深有體會:“他是一位‘寬厚慈祥的長者’,每次與張老師交流,總是令人如沐春風,非常受教。”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鄭紅亮追憶過往,“張老師有一種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覺,他對能力更看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宋則曾與張卓元共同參與“三五八”改革規劃研究,“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顯得非常從容、淡定,對我們這些後輩給予了足夠的寬容。”

  在一次國情調研中,年近耄耋的張卓元毅然與團隊同行跋涉。“張教授不顧旅途疲倦,迅速投入到緊張的調研工作中。他耐心地回答與會者的提問,不僅傳遞了知識,更傳遞了對後輩的關懷和期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濟記憶猶新。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名譽教授李曉西回憶起張老師的悉心指導,感慨萬千。他鼓勵學生創新,敢於挑戰傳統觀念,保護學生免受非議,為學生的學術成長和國家經濟改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卓元從不在傍晚或正午接受採訪。失眠、頭痛常年困擾着他,要保證休息時間。“偶然睡前忘了吃藥,就總睡不着。”儘管如此,張卓元始終非常樂觀。

  “學霸”擁有極高效率,張卓元常常清晨利用三四個小時便完成別人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秘密在於他超乎常人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和出色的學習能力。現在,他無需電話本就能記住二三十個電話號碼,記憶力確實驚人。

  活到老學到老。在一次線上採訪時,記者發現張卓元熟練地操作電腦,不依賴秘書修改文稿,速度相當快。這與他積極涉獵新知識、保持高效率開展工作的習慣有關。

  近幾年,張卓元像年輕人一樣採用網絡購物方式,相當新潮。“現在真的很方便,可以手機外賣食材送到家門口,我現在買三文魚一般網購。”他語氣輕鬆地説。“觸網”不“怵網”,91歲的張卓元是妥妥的銀發族網購達人。

  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

  談起退休生活,張卓元説:“做課題那是不太行了,但還可以寫文章。”“儘管還有點雄心,還在繼續閱讀一些經濟學文獻資料,思考一些經濟問題,還在寫點文章,但效率不斷遞減是客觀事實,希望自己能作出一些新的成果,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有所前進!”

  2023年3月,商務印書館的“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系列品牌叢書,再版了張卓元33年前的重要著作《社會主義價格理論與價格改革》。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在“出版説明”中開宗明義,其價值在於:“不僅僅服務於當下學術,更成為引領未來學術的基礎,並讓經典激發思想,激蕩社會,推動文明滾滾向前”。

  同年6月,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張卓元桑榆論集》,匯集了張卓元2018—2022年撰寫的28篇經濟學文章,均已公開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等報刊,其中經濟改革文章較多,有13篇,佔比近半。

  程錦錐在文集的“編者按”中寫道:“從書名可以看出,編入本書的文章,絕大部分是張卓元老師進入高齡後(85—90歲)的作品”。這近三四年的學術成果是何等的厚重。“我們希望張老師今後要量力而行,不要過分操勞,並祝願張老師繼續保持健康的身體,寫出有自己見地的文章!”感念師恩的拳拳深情,真誠質樸,躍然紙上。

  張卓元先生已從耄耋之年步入鮐背之年。清瘦高挑,溫文爾雅,思維敏捷,言近旨遠。走近張卓元,可以深切感受到“穩健改革派”理論家的思想魅力,感受到學養深厚而不自傲的大家風範。

  欣逢盛世,仍筆耕不輟;礪學興邦,奮鴻鵠志遠。他是凡人,亦是功勳!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張卓元,中國社會科學院,改革,研究,學術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