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廟,傳承“千年華夏密碼”-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09/27

10:0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草地周刊

伏羲廟,傳承“千年華夏密碼”

2024-09-27 10:07:0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9版 草地周刊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9 月5 日攝)。本報記者鄒競一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文靜

  隴山蒼蒼,渭水泱泱。

  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從甘肅渭源鳥鼠山蜿蜒而出,一路逶迤,橫貫甘肅、陜西。在甘肅省天水市,渭河綿延流淌近270公里,哺育出黃土高原的這一抹深綠,也滋潤了泱泱華夏,孕育了赫赫文明——

  天水擁有8000多年的文化起源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讓天水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伏羲文化無疑是天水悠久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相傳,三皇之首伏羲氏誕生於此,在這裡畫八卦、造書契、取火種、作甲歷、制嫁娶、創禮樂、立九部、制九針,引導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天水因此被稱為“羲皇故里”。

  在天水市,一座古柏掩映、綠琉璃覆頂的古建築群鬧中取靜,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建築年代較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廟宇。走進橫跨500多年歷史的伏羲廟,從古樹、古建、古碑,到匾額、楹聯、木雕,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訴説着伏羲的歷史淵源,彰顯着華夏文明的獨特魅力。

古廟隱於鬧市

  清晨,天水市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劉復興總會穿過熙攘的鬧市區,來到位於天水市秦州區的伏羲廟走走看看。

  唐槐傲立、古木參天。宏闊幽深的伏羲廟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伏羲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築群,也是一年一度公祭伏羲大典的舉辦地。

  “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實體化、具象化,是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結合。它以空間作為媒介,讓游客感知特定的故事情節和伏羲文化的內涵,這是對民族記憶的凝固與保存。”劉復興説。

  自古以來,關於伏羲的傳説在天水口口相傳,源遠流長。伏羲廟大門明間檐柱上,懸挂着一對楹聯:“立極同天,德合乾坤,百王儀則;開物成務,道傳今古,萬世文祖。”據介紹,此聯是集明代書法家胡纘宗《伏羲讚》詩句而成,講述了伏羲的功績。

  沿中軸線一路行進,主體建築先天殿呈現在眼前。這是伏羲廟最古老的建築,有540多年歷史。殿內正中,高達3米的伏羲彩繪聖像身披樹葉,手托八卦,殿頂繪製着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

  史料記載,伏羲生於成紀(古地名,今天水),都於陳州(今河南淮陽)。劉復興介紹,天水伏羲廟內的伏羲聖像,是青壯年氏族部落首領的形象。河南淮陽太昊陵中的伏羲聖像則身穿朝服,是其暮年形象。

  “兩地塑像的形態區別,反映了伏羲文化傳承的源流關係。”劉復興説。

  整體而言,先天殿莊嚴肅穆、雄偉壯麗。若將鏡頭拉近,便能看到精雕細刻、纖巧秀麗的另一面——拱板、鬥拱、平板枋上雕飾着奇花異草、八仙過海等歷代彩繪,各色花紋鏤雕裝點着槅扇門和檻窗。“歷經數百年滄桑,木雕已褪去浮華,留下歷史的本色。”手撫槅扇門上精緻的木雕,劉復興感慨。

  古柏參天,柏影掩映。走進伏羲廟,人們總會被參天古樹吸引駐足。根深葉茂的古樹名木是這方寧靜古樸之地必不可少的點綴。相傳,伏羲廟創建之時,曾在廟內種植了64株古柏,象徵伏羲64卦之數。現存的37株古柏被稱為伏羲卦柏。

  先天殿前,一株千年側柏傲然挺立。樹榦從根部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已枯死多年,另一支傾斜於先天殿屋面上方,每逢春夏,仍枝繁葉茂,在殿前灑下片片光影。樹榦上深深淺淺的印記,猶如時間的刻度,記錄着歷史變遷的密碼。

  歷經500餘年歷史,伏羲廟何以光彩依舊?

  “這離不開長期的修繕和保護。”天水市博物館館長劉玉璞説,自建廟以來,伏羲廟共經歷了12次維修。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開展3次保護修繕,基本恢復了史料記載的格局。

  不止於此。天水地形呈現“兩山夾峙,一水東流”的特點。明清時期,依此地形,天水形成了東關城、大城、中城、西關城、伏羲城五座相連的城,其中最西端的就是伏羲城。近年來,當地拓寬伏羲城古巷道,保護維修城內的明清古民居院落,重現了歷史中伏羲城的繁華景象。

  在劉玉璞看來,每一次修繕,如同一次“生命”的延續:“我們將依託數字化保護項目,把伏羲廟古建築的數據和信息保留下來,為下一步的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一畫開天、肇啟文明的伏羲氏

  《尚書·序》雲:“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在我國古代各類文獻典籍中,記載着伏羲及其部落的發展和演變。從只言片語的記錄中,不難拼湊出一個人首蛇身、以龍紀官、教化民眾的人文始祖形象。伏羲是人還是神?伏羲是個體還是部落?伏羲從何演變而來?多年來,專家學者們懷着“尋根問祖、正經補史”的初心,探求伏羲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之謎。

  距離伏羲廟所在地50多公里的天水市甘谷縣西坪遺址,曾於1958年出土鯢魚紋彩陶瓶。瓶用細花紅陶製成,小口翻唇細長頸折肩深腹平底,腹部兩側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處用黑彩繪一條鯢魚,生動可愛。有學者認為,這與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相呼應。

  同年,位於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的大地灣遺址被發現。這裡不僅出土了大量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還發現了我國年代較早、規模較大的“宮殿式建築”。部分學者認為,這與伏羲傳説所反映的原始生活一脈相承。

  關於伏羲傳説的溯源並無定論,專家學者觀點不一。伏羲作為華夏文明的奠基者,卻是普遍共識。

  數十年來,天水伏羲文化促進會會長雍際春一直從事伏羲文化研究。在他看來,伏羲及其文化創造活動反映了中國遠古新石器時代中期漁獵畜牧向農耕過渡的文明肇啟時代。

  “伏羲文化內涵豐富,它既是中華文化本源,又是民族文化的源頭和哲學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的寶庫,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雍際春説。

  以伏羲八卦為基礎的《周易》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周易·係辭下傳》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劉玉璞説,伏羲創畫八卦,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先河,後經周文王、孔子的發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易學文化。對立統一的陰陽八卦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獨特模式,為中國傳統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立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其中蘊含的和諧大同的辯證思維,更是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明進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伏羲代表的龍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伏羲部族最初以蛇為圖騰,在征服了許多部落後,創造了以蛇身為基礎、多種動物特徵集於一身的龍。”雍際春説,《補史記·三皇本紀》等文獻指出,伏羲“蛇身人首”“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

  “龍圖騰的形成,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統一在古老圖騰崇拜中的典型體現。”雍際春説,伏羲之後,炎帝、黃帝等都繼承了龍圖騰,龍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全世界華夏兒女都因身為“龍的傳人”而自豪。

  探尋伏羲的腳步並未停歇。天水連續多年舉辦伏羲文化論壇,匯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多角度研究闡釋伏羲文化的內涵與當代價值。

  “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開創文化,伏羲文化必然蘊含着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中華文明密碼。”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寧説。

羲皇故里祭伏羲

  在“羲皇故里”天水,祭祀伏羲的傳統由來已久、世代傳承。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傳統。宋代太平興國初年(公元976年),在天水三陽川卦&山創建伏羲廟祭祀伏羲。明嘉靖時期,朝廷專門制定標準祭文和禮樂,天水伏羲廟成為朝廷認可的全國伏羲祭祀中心之一。

  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舉辦公祭伏羲大典;自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從2013年開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等機構與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

  如今,伏羲文化已成為海內外華人普遍認同的民族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情感紐帶。公祭伏羲大典在海內外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已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和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

  “祖宗崇拜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傳承、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基因。由伏羲文化奠基的中華文明及其精神財富,至今仍滋養着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任蜜林説。

  今年夏至,2024(甲辰)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伏羲廟舉行。與此同時,在台灣新北市三重先嗇宮,海峽兩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也拉開帷幕。

  在天水,祭典現場鼓聲雄渾,鐘磬悠揚。演員們手持八卦鼓、古琴等道具表演,手舉龍旗寶蓋的儀仗隊分列兩側。樂舞告祭後,海內外代表有序進入伏羲廟,向伏羲聖像敬獻花籃,行鞠躬禮。

  來自台灣的蔡俊章此前在新北市參加過祭典。今年他專程來天水參祭:“天水是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我在參祭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希望兩岸能加強交流交往、增進互相了解。”

  在新北市,主祭官也帶領着台灣各界人士代表,循古禮完成迎神、上香、叩首或行鞠躬禮、送神等流程,現場氣氛莊嚴肅穆。

  台灣甘肅同鄉會理事長張天佑參加了新北市的祭典。他&&,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祖先遺留的珍貴文化資産,將成為兩岸一同攜手、再創卓越的基礎。

  “伏羲文化符號可以強化海內外華人的情感紐帶和文化自信。”加拿大華僑華人團體聯合總會主席翁國寧説,他希望能進一步加大對伏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發揮公祭伏羲大典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的紐帶作用。

弘揚伏羲文化 傳承歷史文脈

  舞&&央,伏羲氏帶領部落,從高山跋涉到平原,從北方走向南方。他一畫開天,引導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清水河畔大地灣,先民們刀耕火種、繁衍生息,他們沿着伏羲的足跡,建造房屋、種植糧食、飼養家畜。

  這是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天水千古秀》中演繹的伏羲神話傳説。劇目利用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和多媒體技術,將虛擬的影像和演員們的表演相結合,讓觀眾嘆為觀止。

  在天水,伏羲文化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城市一隅,熊尚德的“熊氏琴坊”內,8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堆滿了木材和工具。他手拿三角銼,小心翼翼地挫一張琴面。

  《太古遺音》記載,“伏羲見鳳集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古琴文化和伏羲息息相關。相傳伏羲發明了古琴,並創作出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最早樂曲《駕辯》。”熊尚德説。

  焚一爐香,沏一壺茶,三五好友對坐,或撫琴、或吟唱,或為唐詩宋詞譜新曲,以古琴彈唱。如今,古琴文化逐漸在年輕人中傳承復興,也讓更多青少年了解伏羲。

  “古琴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有獨特的音樂理念和文化厚植其中。”熊尚德説,他希望以古琴為代表的伏羲文化能離年輕人更“近”。

  今年,隨着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伏羲文化也被更多游客關注。天水嘗試以全新的視角向世人講述古老悠遠的伏羲文化。

  今年暑假,天水市博物館開展研學課程,吸引多地中小學生研學團前來打卡,繪製八卦、製作書簽,感悟伏羲文化。

  旅游旺季,伏羲城內熙熙攘攘。臨街的一家文創店裏,以伏羲文化為主線的文創産品成為熱銷品。當地雕漆藝術家還結合古老雕漆藝術,設計製作了融合伏羲元素的茶杯等精美工藝品。

  亙古彌新、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還激發了不少外國人對華夏文明的濃厚興趣。

  科萊特·德朗布勒曾是法國巴黎一所大學的藝術史老師。她喜歡中國神話故事,對中國文化和藝術有一定的研究。2023年,她來天水旅游時,觀摩了盛大的公祭伏羲大典。

  “伏羲廟建築風格很有特色、保存相當完好。祭祀伏羲的傳統能在當地流傳至今,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她説。

  來自德國的諾伯特也癡迷於伏羲文化。他在天水拜師學習太極,每年都會抽空前來學藝。2019年,他曾作為嘉賓,在公祭伏羲大典的舞&上表演太極。今年,他再次跋涉千里,參加公祭伏羲大典:“我想深入了解伏羲文化的淵源和脈絡,讓更多德國人了解中國文化。”

  “一一一,一畫開天、與天地準;一一一,一元復始、元亨利貞……渭河拐了一道彎,太極陰陽分兩邊。卦&築成一座山,鴻蒙開泰三陽川……”在餘音悠遠的古琴伴奏下,稚嫩的童聲演唱着《一字歌》,緩緩講述“羲皇故里”的古老傳説。

  如今,天水市通過推動建設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不斷深挖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始祖文化內涵,打造獨特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擦亮伏羲始祖文化首位品牌,激發伏羲文化創新創造活力。2023年11月,《天水市伏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正式施行,標誌着伏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進入了法治化、規範化軌道。

  “我們會努力做好伏羲文化的研究和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工作,利用公祭伏羲大典、伏羲文化論壇等&&,加強系統性考證和闡釋,增強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劉玉璞説。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伏羲,文化,天水市,文明,公祭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