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有戲-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09/27

10:0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安慶有戲

2024-09-27 10:07:0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開幕演出中,孩子們集體表演《女駙馬》。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諾 劉美子 戴威

  “一座黃梅城,滿城戲中人;一曲黃梅調,誰人不知是安慶。”

  9月22日晚,安徽省安慶市的黃梅戲藝術中心星光璀璨,悠揚婉轉的旋律中,一台《天下黃梅》文藝演出拉開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的序幕。

  為期半個多月的藝術節期間,這裡將舉辦戲曲展演、戲曲交流、文旅商貿融合等7大類22項近100場主體活動,來自6個省(市)的黃梅戲院團將在安慶集中展演18部新創劇目、8部保留劇目和21個新創小戲。

  更為重要的是,如期而至的藝術節也將一出好戲與一座城市水乳交融的關係,再次拉到世人面前。

山水有“調”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

  ——黃梅戲《女駙馬》

  這是一個不少中國人讀着讀着就能唱出來的句子,唱的是一段“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也無意間抖落出黃梅戲與安慶的因緣際會。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它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被譽為“中國的鄉村音樂”。

  中國的戲曲,大多發軔於山水,成就百轉千回的旋律。

  西接湖北,南鄰江西,長江進入安徽首先“遇見”安慶,“擁抱”起有古南嶽之稱的天柱山。天柱山又稱“皖山”,曾是皖國故地,也是古皖文明的發源地,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江山匯聚,讓東晉詩人郭璞發出“此地宜城”的讚嘆。

  宜城者,也宜戲。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採茶歌在安慶的山水間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

  200多年前,徽班從這裡出發,輾轉進京,融南腔北調於一爐,孕育出了國粹京劇。徽班進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劇鼻祖”程長庚都是安慶人士。

  在安慶市懷寧縣洪鋪鎮金雞村,一座白色石碑被一座四角亭包圍。碑上雕刻着“金雞社令正直之神位”,兩側分別冠以“日”“月”二字。據《懷寧縣誌》記載:金雞碑的立碑時間最晚應是清雍正八年。大量史料表明,“金雞”就是舊時社戲所祀之神,且在懷寧徽班的早期就被供為所祀戲神。

  “金雞”可鑒,安慶這座城生來婉轉悠揚。

  作為“相對晚出”的劇種,黃梅戲産生於19世紀下半葉,起初只是一種民間小戲。《賣花記》《西樓會》……走進位於安慶的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一整面立牌陳列着黃梅戲早期的唱本,紙張早已泛黃。

  早先的黃梅戲,創造和演唱者主要來自清代中晚期農民和手工業者群體,依照安慶地區的民歌、時調、燈會鑼鼓、彈腔等,結合方言音韻,逐步形成了一種説唱體系。

  安慶的人文底蘊,喚出了黃梅戲的千姿百態。《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故事、七仙女的動人傳説在這裡誕生,並通過黃梅戲傳唱。“桐城派”雄踞文壇200多年,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科學家方以智、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兩彈元勳”鄧稼先、美學大家朱光潛……赫赫聲名響徹歷史長空,也融進黃梅旋律。

  “京黃故里、黃梅戲鄉”,時至今日,在一個個尋常的夜晚,當《女駙馬》的經典唱段,從安慶的大街小巷傳來,歷史和當下的界限變得模糊。人們側耳傾聽,這黃梅小調似從過去而來,又要唱進這座城市的未來。

戲&有“人”

  這班燈觀過了身,那廂又來一班燈。

  ——黃梅戲《夫妻觀燈》

  接連不斷的花燈曾讓《夫妻觀燈》中的王小六夫婦應接不暇,而黃梅戲的傳承也如這般: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

  一襲狀元袍、一件駙馬套,由87歲的麻綵樓雙手捧起,交給55歲的韓再芬,韓再芬接過後交給44歲的吳美蓮,吳美蓮再傳遞給身側一眾年輕演員……這是發生在去年安慶黃梅戲舞&上的動人一幕——一套有65年歷史的戲服,在幾代黃梅戲演員手中傳遞。

  數據顯示,全國80%以上的黃梅戲劇團團長和骨幹由安慶培養,黃梅戲領域15位“梅花獎”獲得者中有10位出生或成長於安慶。樹名家,更育新人,今年,更多年輕面孔走上黃梅戲藝術節的舞&,一些經典劇目有了“青春版”。

  碧波蕩漾的菱湖畔,一座古樸雅致的小劇場——安慶市再芬黃梅公館裏,青年演員王澤熙在&上廢寢忘食地排練着藝術節的大戲。

  舞台下,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輕合節拍,現場指導。2005年該劇院成立至今,已擁有老中青“三級梯隊”的人才資源,其中“90後”優秀青年演員20多名。韓再芬説:“過去黃梅戲的舞&只容得下有經驗的‘老江湖’,如今我們是利用一切,為年輕人提供登&鍛煉機會。”

  一撥撥訓練有素的青年力量在此唱念做打、輪番登場,也有一撥撥愛戲的人默默在戲曲傳承之路上“丟籽、催芽”。

  安慶市黃梅戲劇院副院長王琴告訴記者,他們常去小學、初中選苗子,提前謀劃、訂單培養,“劇團演員平均年齡在十八九歲左右,我們將舞&完全交給年輕人。”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全國唯一一所以戲曲劇種命名的學校,今年招生又創新高。副院長陳詠説,目前學校共計12個專業,2700余名在校生,學校師生共同創排的大戲成功入選今年的藝術節。

  安慶師範大學成立了黃梅劇藝術學院,不但可以招本科生,還可以招專碩,在校人數已在200人左右。“戲曲的傳承説到底是人的傳承,從建設好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再到建立話語體系,只有把人才這個‘根’扎深了,黃梅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安慶師範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副院長儲著炎説。

  安慶是出了名的“戲窩子”,沒人能數得清這裡究竟有多少戲迷。如今,安慶全市有11個國有院團、200多個民營院團和民間班社、12個相關協會和非公企業等。

  12年前,戲迷楊利平創立藝群黃梅戲劇團,如今團隊已達50人,常去安慶市內及周邊地區演出。“今年國慶長假最忙,10月2日開始我們一天要接兩場表演。”楊利平説着來了電話,手機鈴聲是他自己唱的黃梅戲《桃花扇》選段,他告訴記者,團隊成員既是演員,更是票友,因黃梅戲結緣。

  譬如團裏的指導老師李娟,早年從民俗歌曲轉向黃梅戲,專唱青衣。如今雖年逾花甲,很多老唱段她張口就來,“原來我還在《白蛇傳》中扮白娘子。”她説那是她最美的時候,“我雖然老了,但戲裏的白娘子依然年輕。”

  “十屆黃梅戲藝術節,我幾乎每一屆都會來安慶演出。”來自湖北省黃梅戲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輝説,能深切感受到安慶老百姓對戲曲的熱情,對黃梅戲的喜愛。

宜城有“心”

  我與你天上人間心一條。

  ——黃梅戲《天仙配》

  七仙女與董永的愛情故事,説明心心相映方能跨越天上人間。安慶這座城則用黨心、民心的“同心圓”,搭起了一條黃梅戲傳承綿延的“鵲橋”。

  從1992年開始,跨越32年,按照“三年一大節、每年一小周”的周期,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連續辦了十屆。先後推出200多部黃梅戲優秀劇目,見證300多位文華表演獎、梅花獎獲得者等戲劇名家登&演出,迎接全國400多個專業劇團和戲曲團體精彩展示,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戲迷票友來安慶互動交流。

  這背後,黨委政府持之以恒的推動功不可沒。“舉全市之力,全力以赴。”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愛武告訴記者,黃梅戲的傳承發展,是每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也是重點工程、民心工程。

  新戲,是黃梅戲永葆年輕的關鍵。安慶市按照“新戲”與“老戲”並重、“大戲”與“小戲”並重的思路,採取“新創一批、改編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堅持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促進黃梅戲藝術創作邁向“高峰”。近5年來,安慶市新創、復排各類劇目200多部。

  《徽州往事》《鴨兒嫂》《太陽山上》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從藝術節走向廣闊舞&,《不朽的驕楊》《女駙馬》入選全國“百年百部”創作計劃,《大清名相》獲第22屆曹禺劇本獎……漫長的創排過程中,安慶各級黨委政府忙前忙後,牽線組隊、服務保障。

  創造場景,讓黃梅戲生機無限。從為黃梅戲專門建設的劇院、藝術中心,再到公園、夜市、文化街區裏專門打造的黃梅戲元素和主題活動。今天,在安慶的大街小巷,戲曲風隨處可見,安慶正全力以赴承擔“中國黃梅戲發展基地”的責任,着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戲劇演出集聚地,努力創建國家級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在戲曲陣地和人才建設上持續發力。

  回到“不見不散”的藝術節。一方面聚焦專業性。此次高密度的戲曲展演,申報地區和申報數量均創黃梅戲藝術節歷史新高。黃梅戲發展學術研討會、實施黃梅戲曲本典藏工程等集中展示和檢驗全國黃梅戲傳承發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突出群眾性,百場精品劇目展演、千場創新劇目小劇場演出、萬場百姓大舞&,推廣黃梅戲校園課間操、廣場舞等,“今年22項活動中,群眾性活動佔比一大半,為歷屆最多。真正打造‘黃梅藝術的盛會、人民群眾的節日’。”王愛武説。

  “作為一名藝術節的參演者,我認為安慶在黃梅戲傳承創新發展方面真正實現了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來自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齊愛雲説,黃梅戲深深扎根在安慶老百姓心中,形成了濃厚的戲曲氛圍,這離不開地方政府、黃梅戲從業者對黃梅戲的重視和普及。

未來有“盼”

  只盼你學青松四季長久,切莫學路邊草有春無秋。    ——黃梅戲《小辭店》

  這句唱詞唱給有情人,更唱給黃梅戲。同不少傳統戲曲一樣,黃梅戲遭遇過寒流。想要戲如“青松”,創新是最好的傳承與堅守。

  9月23日晚,由安慶桐城市黃梅戲劇團演出的新編黃梅戲《方以智》在安慶石化俱樂部開唱。這部戲以桐城人方以智謹遵父志,為救世、圖復興九死一生的坎坷人生為主線,使用倒敘、插敘等敘事方式,將話劇、舞&劇、交響樂等元素融入黃梅戲藝術中。

  區別於傳統一桌二椅單調的舞&呈現,如今的黃梅戲布景多元,與變換的燈光交相輝映,讓觀眾身臨其境;&詞設計上偶爾加入一些“網言網語”,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古代與現代對話;傳統“三打七唱”基礎上加入七弦琴等新樂器……

  黃梅戲能講的故事更多了,唱罷人間煙火,又起時代新聲。把桐城“讓三尺”的六尺巷融入戲裏,唱出“以和為貴”的精神延續;把安慶望江縣“不越雷池半步”的故事融入旋律,借古喻今説清廉;安慶老鄉——“兩彈元勳”鄧稼先被“請”上舞&,傾訴家國情懷。

  在安慶,&上的黃梅戲越來越好看,台下的黃梅元素潤物細無聲。

  颯颯的“馮素珍”,酷酷的“李兆廷”,萌萌的“春紅”……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探索出“戲曲+網絡+漫畫”的跨界融合方式,推出國風連載漫畫《女駙馬》,讓黃梅戲“破圈”走入二次元,吸引更多年輕人。

  每晚7點半,懷寧縣黃梅戲劇團的網絡直播間總能掀起一波高潮。青年演員們身穿戲服、化着戲粧,在專業表演和愉悅互動中,把一段段黃梅戲唱段分享給線上觀眾。通過網絡直播,“老黃梅”俘獲了一批新戲迷。抖音發布的2023年度演藝直播數據報告顯示,戲曲類直播中,黃梅戲成為“打賞”票房最高的戲曲。

  線上發力,線下也同樣玩出花樣。《小辭店》是戲,如今也是安慶市內一家實實在在的店——一家同名的文化藝術體驗館開在了再芬黃梅公館旁邊,集咖啡廳、展陳作品於一體,還能體驗一把黃梅戲服飾及攝影。

  安慶青年潘翰從四川音樂學院畢業後,把同班同學趙吉成拉入夥,一起在小辭店工作。“年輕人點燃對戲曲的興趣,也許可以從來這兒喝杯咖啡開始。”他告訴記者,咖啡廳賣得最好的是一款名為“梨園春色”的特調,他們設計的戲票冰箱貼剛剛上架。

  “試營業兩個月我們的客流量就超過千人。”潘翰説,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專程來店裏打卡,拍上一套戲曲寫真。

  更多“黃梅戲+”,帶來更多“戲”引力。

  “黃梅戲+旅游”風光正好。白天看景,晚上看戲,安慶推動“游客成戲迷、戲迷成游客”。今年中秋假期,當地為游客獻上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戲曲盛宴。3天假日,安慶市共接待游客212.1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62億元。

  “黃梅戲+經濟”動能無限。“唱黃梅 興安慶”圓桌會議連續四年舉辦,邀請安慶老鄉為推動安慶高質量發展貢獻“好點子”“好路子”“好項目”;2021年第九屆黃梅戲藝術節期間,簽約項目達100個,總投資額達515.5億元。

  繞一座城和一種戲,能看得到多大世界?

  安慶城和黃梅戲聯袂給出答案:5年來,當地文藝院團足跡遍佈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湖北、山東、新疆等近30個省(區、市)80多個城市,先後赴俄羅斯、新加坡、朝鮮、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家和港澳&地區交流演出。

  這是安慶的深深足跡,亦是黃梅的綿綿戲韻。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黃梅戲,戲曲,藝術節,中國,安慶市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