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既是中國的,又屬於全人類-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09/26

11:2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科技

“嫦娥”既是中國的,又屬於全人類

2024-09-26 11:25:5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5版 科技

  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在完成嫦娥六號任務後,中國探月工程還將通過2次發射任務,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打基礎。太空探索永無止境,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同各國分享發展成果、完善外空治理,讓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類。“嫦娥”既是中國的,又屬於全人類。

  逐夢浩瀚太空,難忘探索之艱。回顧歷史,中國的航天事業在一片空白中艱難起步,經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不斷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壟斷,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如今,嫦娥六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標誌性成果,是我國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航天事業是中國人民接續奮鬥、奮楫逐夢的光榮寫照,也在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中成長壯大、惠及全球。一直以來,中國堅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倡導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航天國際交流合作。截至2023年11月,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50多份政府間航天合作協議。中國提出推動構建平等互利、開放包容、和平利用、造福人類的新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夥伴關係,助力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司司長霍拉-邁尼認為,中國是一個廣受尊重的航天大國,期待進一步加強與中方在和平利用外空領域的合作,更好利用航天技術,造福全人類。

  中國探索太空的“朋友圈”不是封閉的“俱樂部”。面對世界各國航天技術發展不均衡、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封閉型“精英俱樂部”式的航天項目合作等現狀,中國積極拓展與新興航天國家的合作交流,讓更多國家獲得探索太空、利用太空的機會。在巴西,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守護着熱帶雨林;在老撾,“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為邊遠山村送去了遠程教育信號;在塔吉克斯坦,薩雷茲湖大壩管理人員利用北斗系統進行大壩變形監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説,隨着太空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合作和發展機會”;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同樣認為中國對“與外國合作持開放態度”。

  外層空間是人類的共同疆域,空間探索是人類的共同事業,離不開各國的通力合作。中國人逐夢太空的漫漫征途,有趕超一流的偉大志向,也有攜手並進的寬廣胸懷,更有造福人類的美好願景。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載人航天,從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進,中國航天始終在書寫全球開放合作、協同探索的動人詩章。未來,引領中國奔向深空的“嫦娥”,必將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技術分享合作的機遇,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把人類文明的“足跡”送入更加深邃的宇宙,為人類認知開闢更加遙遠的邊疆。

(記者許蘇培)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中國,航天,合作,人類,太空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