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頂科到頂孵:“兩個一公里”的臨港求索
9月26日,國際頂尖孵化器大會再度登陸上海臨港,包括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的近300個先鋒創新項目從世界各地匯聚於此,和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十余個國家的頂尖孵化器零距離交流。
這是繼持續舉辦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後,又一在臨港新片區扎根的國際科創&&。從源頭到轉化,從創新策源力到新質生産力,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主動布局科創“雙子座”,臨港新片區正重策源、搭&&、育生態、強功能,求解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時代命題,讓科創成果更快地挺進主戰場。
科創“雙子星座”閃耀臨港新片區
帶着最新研發的石墨烯電子器件,初創公司Paragraf創始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西蒙·托馬斯不遠萬里來到臨港,參加2024頂孵大會。
“劍橋有着出色的學術研究和合理的行業經驗,卻沒有上海的高科技工程和強大的製造能力。儘管美歐等多地都向我們拋出橄欖枝,我們還是要到上海尋找可拓展的新空間。”西蒙·托馬斯告訴記者。
“背”着産品來臨港。在頂孵大會上,像西蒙·托馬斯這樣的創業者不在少數。在與會人員看來,大會為中外科學家、創業者、企業家搭建了思想碰撞和對接轉化的“綠色通道”。
“通過這一大會,可以集聚各種創新生態體系,在全球範圍內挖掘最佳實踐,從而進一步加速自身發展。”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創業孵化器董事總經理約爾格·科普對記者説。
去年,大會首度在臨港落地,首進中國的7家頂尖孵化器來自美國、英國、葡萄牙等多國;今年,創新的“鏈結”還在續寫,包括全球排名首位的大學孵化器等,也將帶着特有經驗和合作期待,開啟中國首秀。
臨港集團副總經濟師、臨港科投公司董事長翁巍説,大會作為鏈結全球頂尖孵化器、投資機構、科技企業的重要功能性&&,將瞄準世界科技孵化前沿,聚焦關鍵領域和國際合作,推動科技孵化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同樣是臨港,六年前,曾拿出寶貴的多元要素資源,主動布局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延續至今。從頂科到頂孵,科創“雙子星座”雙輪驅動,搭建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的快捷道,讓科技能更快從“實驗室”走到“生産線”,更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六屆論壇,共有250人次諾獎得主、150人次中國兩院院士、750人次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出席,發布10余份科學報告,覆蓋65個國家和地區。”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執行理事長吳向東説,由臨港生發,頂科“朋友圈”不斷擴展,捕捉全球的科創資源,讓更多奇思妙想從實驗室“來到”熱火朝天的應用場景。
唱響“搭&、溢出、賦能”三部曲
全球最大缸徑980毫米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機、中國首根國産12英寸單晶硅棒……它們有着共同的“標籤”——“臨港智造”。雄厚的産業基礎、一水通世界的地利,讓臨港成為頂尖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紛至沓來的創新熱土。
“臨港新片區很有吸引力,讓我們看到中國在吸引前沿技術、發展生物醫學創新方面的卓越表現。”CTIBIOTECH首席執行官尼古拉斯·福拉茲此次不僅來參會,還要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與合作夥伴在中國建立一個聯合實驗室,以便更好與大學合作。“通過這一&&,政府、企業和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都能聚在一起。”
既保障實驗室“熱氣騰騰”,又促進成果轉化“真金白銀”……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臨港正更加精準用力建設好科創之城。
——搭&,特色服務“面對面”。前不久,臨港新片區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啟動,司南專業服務體系正式揭牌。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打造“創新策源+專業服務+産業賦能+孵投聯動”的特色模式,建設了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流片量産和封測認證&&,為臨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綜合産業基地出謀劃策……
——設獎,強化創新策源力。就在半月前,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獲獎名單正式宣布,兩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將分別獨享1000萬元單項獎金。吳向東&&,頂科協獎始終堅持最高學術水準,致力於表彰那些已經獲得重大發現、尚未得到頂尖國際科學獎項垂青的傑出科學家。讓這些尖端科創成果不僅在臨港“被世界看見”,而且能讓全球共享。
——賦能,未來産業“實打實”。聚焦孵化,臨港新片區以集成電路産業為代表的前沿産業體系加速構建,5年累計簽約前沿重點項目超過570個,涉及投資額超6200億元。翁巍説,圍繞産業高端前沿領域,臨港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RISC-V芯片、光電芯片等細分賽道,瞄準前沿技術和材料,以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集成度,開展前瞻培育和超前孵化。
臨港集團組建環線基金,其中産業類投資基金認繳出資超70億元,撬動基金總規模超1040億元,成立近30隻基金,已投資超50家企業上市。目前,臨港集團科創核心指標對標上海科創中心發展目標,總量、規模指標佔上海全市比例均達到15%左右,已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一極。
推動全鏈條創新:好生態孕育大未來
從全球資源配置到科技創新策源,從高端産業引領到開放樞紐門戶,作為多項國家重大戰略的集中承載區,致力於成為強化四大功能的主陣地,臨港義不容辭。
科創“雙子星座”布局、錨定“兩個一公里”,加速全鏈條創新體系建設,是臨港新片區激活動能、強勁功能的生動例證,而這樣的好生態仍在層出不窮。成立5年來,上海每年都會&&市級支持政策,為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有力推動區域經濟總量大幅躍升。
統計數據顯示,5年來,臨港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9.8%,規上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34.6%,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33.4%。臨港新片區正成長為上海經濟強勁活躍增長極。
——制度創新成果迭出。今年4月,靠泊洋山港的“阿斯特麗德馬士基”輪完成綠色甲醇“船到船”同步加注,臨港新片區落地全國首單國際航行船舶綠色甲醇加注業務。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處副處長林鶴説,目前臨港已形成全國首創的制度創新案例70個,分享這些經驗和做法,可以推動全國其他區域加快開放創新步伐。
前不久,上海市&&《關於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進一步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 激發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的若干意見》,圍繞更好集聚利用全球高端和新型要素資源、構建全鏈條全過程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重點産業等方面,&&16項政策措施,助力臨港新片區加速成長為全國自貿試驗區的先行者。
——改革開放活力澎湃。今年5月,臨港新片區阿根廷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正式運營。根據新業務模式,阿根廷牛肉企業把肉類出口到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可以在區內開展保稅加工製造,並進行保稅展示交易。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特殊綜保區,位於臨港新片區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前不久完成新一輪擴區封關驗收,新增3.58平方公里的圍網區域,為航空製造、保稅維修檢測、保稅加工製造等新型業態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唐浩説,臨港新片區將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市場准入,加快建設國際數字經濟産業園,補齊高能級航運服務短板,加快發展新興金融和優勢産業,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引領發展。
——“招人引智”近悅遠來。星邏人工智能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師郭興旺兩年前來到臨港,帶領團隊研發推出風機不停機巡檢軟體“星邏禦風”,解決了傳統風機巡檢領域的多個難題。“臨港是一個適合年輕人追夢和創造的地方。”郭興旺説。
臨港新片區始終把“以人為本”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理念,圍繞如何導入人口、如何吸引年輕人到臨港就業、工作、生活持續發力。過去5年,臨港新片區不斷釋放人才磁吸效應。
今年上半年,臨港新片區吸引人才落戶23748人,同比增長41.91%,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未來新片區將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核心使命,更加着力推進高水平制度創新;把先進製造業發展作為關鍵任務,着力打造“創新創業之城”;持續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唱響做實“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
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東海之濱的一片灘塗正蛻變為發展新高地。這片通江達海的熱土上,正不斷創造更多驚喜和無限可能。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姜微 周琳 楊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