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先生”與“孩兒王”:桃李四十載裏的浙江名師風華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俞菀 顧小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支撐浙江中小學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如今,浙江已成為全國教師隊伍建設最好的省份之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職業教育“百花齊放”、高等教育“潛力無限”……一位好的老師可以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成為一個地方經濟活躍、社會和諧的重要支撐。
近日記者採訪到多位從教約40年的浙江“好老師”。他們中,有默默扎根山區海島的“大先生”,也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孩兒王”。從他們的執教故事中,感悟浙江教育的育人之本、均衡之道、改革之魂。
“教育老兵”劉寶劍:活着一天,就做一天教育工作者該做的事
書架上,找不到幾本榮譽證書;網絡上,幾乎搜不到他的事跡報道。在教育行政部門裏,已沒有他的專屬辦公室,但走遍浙江的山區海島學校,卻總能聽到有關他的故事。
他就是浙江省特級教師、60多歲的“教育老兵”劉寶劍。
劉寶劍是我國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師範專科畢業生,1980年成為一名高中教師。幾十年來崗位幾經變化,不變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身份。
“1985年第一個教師節的時候,我在東陽中學教化學、當班主任;第10個教師節的時候,我做了校長;第20個教師節,我到了省教育廳教研室;第30個教師節,我在省教育考試院。如今我已經退休5年了,但還堅守在教育戰線上,和多位退休高中特級教師一起組成了小團隊,為‘縣中崛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20年初,杭州富陽區一所“年輕”的民辦學校,教師平均年齡只有31歲,在教育教學、課程建設、班主任工作等方面都缺乏經驗。學校找到了劉寶劍,希望能請他進行“組團式”幫扶。
“退休特級教師‘各管各’地到學校去設立‘工作室’,可能真的不如‘組團式’幫扶的效果好。”於是,劉寶劍&&了10位剛退休不久、不同學科的特級教師,組成了一個“60後”小分隊,為上述的民辦學校進行“定期駐校、全面指導”,此後,還應邀到浙江各地尤其是山區、海島學校巡迴指導。
他們會與年輕老師們一起集體備課,參與“班主任沙龍”,指導老師撰寫論文和課題報告,每人每年聽課都在150節以上,聽課之後都要跟上課老師交流,還要作《優秀教師是怎樣練成的》專題講座。
行走於學生之中,耕耘在課堂內外。在浙江,有許多像劉寶劍這樣退而不休的“銀齡教師”,以真誠和樸實的態度,為推進教育的優質均衡持續發揮着光和熱。
“我們這一代老教師,對課堂都有深厚的感情,主要的育人經驗就是圍繞着課堂展開。”劉寶劍説,希望通過“組團式”幫扶,把浙江優秀的教育經驗傳承下去。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俞正強:不要用錯誤的方式“衰減”孩子的努力和善良
“你能找出曹衝稱象故事裏最數學的地方嗎?”“在稱象的數學活動中,船起了什麼作用?”“青蛙和荷葉把最數學的方法教給了曹衝,你學到了嗎?”
在浙江省金華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數學教師俞正強的課堂上,他用一個又一個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現實世界不斷思考數學現象。這是數學課,更是人生哲理課。
1986年,俞正強從金華師範畢業後,就在金華師範附屬小學開始了他的從教生涯。近40年來,他完成了大專、本科到教育學碩士的學歷晉陞。從初為人師到一校之長,他不斷修煉身為教師的“內功”,並把自己的心得轉化為傳遞給教師的“技巧”。
為什麼老師和家長都覺得孩子越來越難教?教改的重點方向到底在哪?
俞正強認為,以前很多老師把“教育”等同於“教化”。隨着時代進步發展,現在要真正回歸到“教育”上來,“你得給老師新的工具和方法。”
於是,基於長期扎根教育教學一線的思考和經驗總結,俞老師提出“兒童德育始於行”的兒童成長觀,並建設了“十會課程”“十能課程”“活動課程”“報告課程”四大育人課程體系,成為浙江省幼小銜接與特殊兒童教育典型案例,並在多個省份推廣應用。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自以為是地用‘上帝視角’去教育。在沒有找到好的方法之前,先讓他們自然地成長,這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很多我們現在追求的‘贏’,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優秀’。在講成功教育之前,先講不輸的教育,不要用錯誤的方式去‘衰減’孩子天性中的努力和善良。”
從“提高成績”到“愛上學習”的目標轉變,從“五好學生”到“心善良、行努力”的價值實現……俞正強帶領廣大師生直面考核評價中的“博弈場”,堅持用教育的思維去解決教育領域的問題,走出了一條正向激勵之路。
“2024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成為俞正強收到最珍貴的教師節禮物。
“這是黨和國家對我們幾十年來默默耕耘的教師群體的‘看見’,我們要對得起這份‘看見’,努力做得更好,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喜歡上學、喜歡讀書。”
“職教大省”特級教師張賽芬:以愛之名,走進每一位學生的內心
浙江,被稱為“職教大省”。職業教育每年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現已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源泉。而這背後,離不開職校教師的辛苦耕耘和付出。
浙江省舟山職業技術學校德育特級教師張賽芬,連續34年擔任班主任,其中有20年同時擔任2個、3個甚至4個班級的班主任工作。儘管所帶學生入學時的學習基礎並不突出,但她始終堅信,生命皆有光芒,人人都可出彩。
一頭格外顯眼的金髮,一手臂清晰可見的紋身,臉上寫滿“誰也不服”的神情——在張賽芬記憶中,“問題學生”小李報到第一天時的情況令她印象深刻。通過家訪得知孩子父母離異,平時跟社會上一些不良青年交往較多等情況後,她制定了“突破”方案。
有意識地鼓勵他擔任班幹部,培養他的自主管理能力;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天冷了提醒他加衣,下雨了為他備傘,生病時陪他去醫院;每天總要找到一個誇獎他的理由,讓他體驗成功的快樂……脫胎換骨後的小李,在全市鉗工技能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因技術好、肯吃苦,目前已成為企業的車間主任。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教育應該為優秀的孩子錦上添花,為平凡的孩子開啟智慧,更要為暫時困難的孩子雪中送炭。”張賽芬説。
張賽芬還有一個特殊習慣:每帶一個新班,她都會和孩子討論,取一個個性化的班名。例如,2016級機械裝配高級工班取名為“藍金領”,寓意未來在“藍領”崗位上盡力創造“金領”價值;2020級機電技術應用班則取名為“星辰班”,追逐夢想的孩子誰都了不起,該班43名學生最終都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在張賽芬看來,如何做班主任,“教材”在每一個生動鮮活、渴望成長的學生身上;“教參”在所有優秀班主任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生動事跡裏;“課標”就在班主任自己心中。
“班主任要學會接納學生的獨特,給予學生未來生活的自信和勇氣,既要當好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傳授者,也要當好學生成長的傳道者。以愛之名,走進學生內心,讓每個孩子都能‘向陽生長’。”
鎮海中學校長吳國平:學校要形成“處處、時時、人人皆育人”的氛圍
吳國平是“葉聖陶教師獎”得主,被譽為“連創奇蹟的浙派名校長”。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學生的高考上線率、重點率、700分以上高分率等穩居省市領先地位,學校還連續獲得全國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等數十項榮譽……
“許多人問我,鎮海中學教學成績這麼好有什麼‘秘訣’,實際上答案很簡單:就是我們的老師以愛崗敬業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把每一堂課扎紮實實上成‘好課’,用有智慧的陪伴,讓學生在校的每一天都向上而充實。”寧波鎮海中學校長吳國平説。
40多年來,吳國平的職業生涯始終沒有離開過教育。在他看來,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就是選擇了與學生相伴成長的生活方式。
“在教師招聘的時候,我們時常會告訴應聘者,來鎮海中學工作如果僅僅只是為了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就不用來了,就算來了可能會很苦惱,難以長期堅持下來;如果是為了追求和實現自身的教育價值,那來鎮海中學工作是有意義的、是值得的,也是正確的。”
邁入鎮海中學校園,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遺跡隨處可見。“英烈伴讀得天賜,為國歲歲育新人”的氛圍在鎮海中學十分濃厚。
“教師要從根本上明確‘為誰培養人’‘怎麼培養人’‘培養什麼人’,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家國情懷、文明道德、個性品格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無疑是很好的抓手,從而形成‘處處、時時、人人皆育人’的良好氛圍。”吳國平説。
“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教育家,但教師應人人善用教育家精神引領自身發展。”吳國平認為,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嚴格遵守師德紅線。與此同時,也要正確看待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做到胸襟寬廣。
記者了解到,鎮海中學在開展教師隊伍建設時,通常不刻意打造“個體的名師”,而有意錘煉“集體的名師”,注重創造群體優勢、打造強盛的整體合力。以富有教育自覺色彩的學校共同價值觀體系吸引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專業背景的優秀教師,提出了“做優秀教師、育卓越人才、作重大貢獻”的群體目標。
“在鎮海中學的校史館裏,我們的名優教師介紹從不過度突出個人,而是強調集體和團隊貢獻,優質的教育一定要靠絕大多數的老師共同努力來創造。”吳國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