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北鬥閃耀“上海之光”,為國鑄就“湛盧劍”
2020-08-01 08:42:08 來源: 文匯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上圖: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珠穆朗瑪峰峰頂開展測量工作。據介紹,本次測量同時參考四大導航係統,並以北鬥的數據為主。扎西次仁攝

        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正式開通。經過全國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研人員26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終于將時間位置資訊這一重要戰略資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運作在地球靜止軌道、傾斜地球同步軌道、中圓地球軌道上,各司其職的30顆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0顆出自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2009年參與北鬥三號衛星的研制,這支年輕的百人團隊在任務最密集的一年,曾創下“9個月接連發射8顆星”的紀錄,一係列突破常規的創新讓北鬥星座閃耀著“上海之光”。

        赴京參加開通儀式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北鬥三號衛星係統總設計師林寶軍,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現場創作了一首藏頭詩:“自主鑄就北鬥星,創新擘畫玉汝成。開放彰顯乾宇志,融合時空謀共贏。萬眾抗疫同舟濟,一心相異退群聲。追求普惠華夏願,卓越湛盧獻和平。”藏在每句開頭的是新時代北鬥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他把自己和團隊比作“鑄劍人”,而北鬥就是為國而鑄的一柄“湛盧劍”。

        賦予北鬥“持續先進性”

        “攻關十年、驗證十年”,為了確保天上任務萬無一失,這是一條航太領域不成文的規定。但這是否意味著一顆成熟的衛星只能使用20年前的技術?“大家都習慣于‘短板理論’,通過提升技術短板來實現性能提升。但我們為何不能採用‘長板理論’,最大限度拓展未來的成長性需求?”林寶軍説,這一研發思路的確立,給北鬥三號的設計帶來了顛覆性改變——新技術只要靠譜,不用等十年!

        2015年3月,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發射。這顆衛星上,新技術的佔比超過70%,而一般衛星上使用新技術的比例不到30%。

        目前,北鬥導航衛星的全球組網雖已完成,但其衛星數量僅達到組網需求的下限。未來,我國還將擇機發射備份星,繼續提升整個導航係統的性能。如何讓在軌衛星的性能也能與時俱進?林寶軍為它設計了可重構的係統,“衛星上天之後,我們可以通過軟件實現在軌賦能,實現産品的更新換代”。

        夾縫中闖出一條路

        作為北鬥研發的主要力量,只有百余人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北鬥研發團隊,已有了“戰神團隊”之稱。因為他們曾經在9個月裏接連發射了8顆衛星——這個紀錄連美國GPS和歐洲伽利略團隊都做不到。

        回想2009年開始組建團隊時的艱辛,林寶軍不無感慨:由于此前已有多個國外導航係統,北鬥所能使用的頻率資源並不是最好的,發展技術的過程中時常碰到智慧財産權壁壘。“我們在夾縫中闖出了一片天地,實現也鍛造出了這支有激情、有夢想,自信而又忘我工作的團隊。”

        “我們的成功離不開上海的創新土壤,同時我們也把上海制造融入到國之重器的研制過程中。”在北京參加開通儀式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龔建村説,北鬥三號中,既有中科院數十年技術積累的強大創新基因,更有上海市給予的各種強有力的支援。

        讓老百姓相信北鬥

        在林寶軍看來,作為我國第一個復雜網絡、高性能、又離老百姓最近的航太係統工程,“造得好,更要用得好”,一定要讓老百姓相信北鬥、願意用北鬥、喜歡北鬥。

        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北鬥為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提供了高精度定位服務;長江中下遊地區遭受洪澇災害,北鬥綜合減災示范項目發揮北鬥終端移動4G+短報文多網絡融合的通信保障優勢,開展災區災害資訊報送。實際上,北鬥係統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産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總體産值達3450億元。(記者 許琦敏)

        原標題: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開通,其中三分之一“星成員”出自上海

        北鬥閃耀“上海之光”,為國鑄就“湛盧劍”

【糾錯】 責任編輯: 吳一航
載入更多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嘉陵江邊的“城市陽臺”
嘉陵江邊的“城市陽臺”
探訪元上都遺址
探訪元上都遺址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9255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