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運河之都”現樣板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賦能淮安發展
2019-08-22 13:55:4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在古代,大運河是國家的經濟保障帶,也是從古代漕運發展到現代航運的內河運輸帶。如今,在新時代,大運河作為一條“文化玉帶”串聯起沿岸無數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為經濟社會發展賦予新的能量。

    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不斷加強和改進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工作,按照“文史一脈相承、生態一道整治、産業一線連結”的思路,實施了洪澤湖大堤等多個遺産保護工程、白馬湖等多個生態修復項目、裏運河文化長廊等多個項目建設,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淮安大運河文化周等係列活動,使古老的大運河淮安段逐步“活”起來、“動”起來、“靚”起來,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探索了淮安模式,貢獻了淮安力量。

    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説,“包容天下,崛起江淮”新時代淮安精神與大運河開放包容的天然屬性高度融合,要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按照《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的“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要求,統籌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彰顯“運河之都”文化特質,展現千年運河魅力。

    遺産璀璨,一河盡顯淮安文化之美

    大運河貫穿南北,流淌千年,用水的靈秀滋養著兩岸的人們,也孕育了沿線特有的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因運河而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門類數不勝數。

    6月初,第二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江蘇省主場活動在淮安成功舉辦,來自京、津、冀、魯、豫、蘇、皖、浙8省(直轄市)160余項非遺項目雲集在此,集中展現了大運河流域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和高超水準,為觀眾獻上一道文化盛宴。

    紅窯雲錦、博裏刺繡、淮安蛋雕、瓷刻、撕紙畫、淮陰布藝、金湖剪紙、糖畫、十八翻、泥塑、博裏農民畫……眾多淮安本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齊聚現場,將古老的非遺文化鮮活地傳播給更多的年輕受眾。

    除了展廳裏琳瑯滿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廳外大運河淮安段遺産也相當豐富,擁有多項“運河之最”,有世界上最大的河壩、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國大運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國大運河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閘、中國大運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還有相當豐富的大運河遺産,擁有清口水利樞紐、總督漕運公署遺址2處世界文化遺産區,1段遺産河道、5處遺産點,遺産區和緩衝區的面積超過1萬公頃,約佔整個大運河世界遺産的七分之一。

    淮安的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産數量多、顏值高、氣質好,在保護、傳承、利用過程中,淮安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者之間的關係,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注重保護歷史文脈、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淮安市全力呵護好珍貴歷史記憶,深入挖掘大運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多方式傳承、多角度展示,實現“一條河盡顯淮安文化之美”。同時,積極組織“清口樞紐·科技之光”大運河文化遺産活化利用等主題論壇,為全市大運河遺産保護、利用提供智力支援,還創新開展了“淮安·中國大運河文化周”係列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運河故事,留住運河記憶。

    綠色清親,一河呈現淮安生態之美

    盛夏的白馬湖,五彩斑斕,鳥鳴蟬唱,遊人紛至遝來,絲毫看不出幾年前那番圍網密布、船難行、水難聞、人難住窘況存在的痕跡。

    2010年,淮安秉承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湖泊的理念,開啟一場以生態修復為主體、保護開發為主題的“興水之戰”,所有漁民全部上岸實行社會保障,所有湖岸湖口全部清淤一次。2013年,白馬湖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成立,加強白馬湖保護與開發統一規劃和管理。2015年,國家、省政府批準白馬湖生態保護功能片區開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白馬湖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潛力,釋放建設用地空間,按照“四園兩區”的旅遊格局,陸續構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農業公園、水上中央公園、水利風景區和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努力打造國家公園試點。

    經過數年保護、修復與開發,白馬湖水質顯著提升,水環境日漸趨好,水體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年排放量均大幅下降,由劣五類總體穩定維持在Ⅲ類水標準,核心區水質達到Ⅱ類水標準。今年初,白馬湖濕地公園已完成園內南入口景觀綠化工程、草澤河生態修復工程等21個項目建設,累計投入5.8億元。

    白馬湖綠色家底越來越厚,被國家財政部、環保部列為全國15個生態良好重點支援保護湖泊之一,並創成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和省級水利風景區,不僅給淮安人帶來生態福利,作為國家南水北調東線過境通道,也讓江蘇乃至華東、華北分享到這一湖清泉帶來的利好。

    白馬湖的變化,是淮安市水生態變化的一個縮影。

    文化是運河的靈魂,生態延續著運河的生命。近年來,淮安將“清凈運河水”“做美河兩岸”作為運河生態廊道建設的首要任務,繼續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落實河長、湖長、斷面長“三長一體”管護機制,統籌做好運河沿線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景觀建設各項工作,扎實開展運河沿線“263”專項行動,整體性改善和提升大運河生態環境,充分展現運河船舶穿梭之美、活水清水靈動之美、流域田園風光之美,將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建成“綠水青山”的生態廊道、綠色發展的典型示范。

    景觀閃耀,一河扮靚淮安旅遊之美

    淮安因“運河”而生、因“漕運”而興,曾控扼著淮河、大運河等多條重要水道,是南北水運的樞紐,東西交通的橋梁,漕運樞紐、鹽運要衝,素有“七省咽喉”“天下糧倉”之稱。

    千年古城歷經滄桑巨變,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存,大運河淮安段是大運河全線歷史最早、延續最久、變遷最復雜的河段,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航運、水利、生態、旅遊和經濟功能。

    近年來,淮安市圍繞“理水、營城、聚人、興文”的設計理念,重點打造了以清江浦景區、漕運城景區、山陽湖景區和河下蕭湖景區為主體的裏運河文化長廊,項目深度挖掘漕運文化、古城文化、飲食文化、名人文化,通過硬體打造、旅遊休閒、文化展示等多種方式再現“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淮安裏運河文化長廊已初步建設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樣板,將“運河之都”的城市品牌叫響全國。

    淮安在漕運總督部院遺址建成了全國唯一展示漕運歷史和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通過180度巨幅投影、4D影院、互動多媒體裝置、場景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數字設備和大量史料、文物、圖版等,再現昔日漕運的繁華和特殊的歷史地位,為遊客呈現一場文化盛宴,2011年被評為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

    板閘是明代早期修建在運河淮安段的著名“四閘”之一,對研究中國明清水利史、運河史都具有巨大的意義和價值,國家文物局專家認為板閘遺址是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後運河沿線一處最重要的新發現。項目施工過程中發現板閘遺址後,淮安市委市政府立即下令進行保護,收回開發地塊,把板閘與古河道、古堤壩、古建築遺址等係統發掘保護起來。經過國家文物局批準,淮安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總面積2000余平方米。

    為恢復歷史文化遺存原貌,淮安不遺余力修復文物遺址,投資約1500萬元對陳潘二公祠、吳公祠、鬥姥宮、清江浦樓進行布展提升。如今,清江浦景區極具運河文化特徵和地方文化氣息,“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石碑昭示著昔日的繁榮,清江大閘、陳潘二公祠、吳公祠、鬥姥宮、禦碼頭、國師塔等運河文化遺存給“運河之都”平添了莊重和傳奇色彩,清江浦記憶館、戲曲館、名人館、清江浦樓彰顯了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無窮魅力,年接待遊客達到100萬人次;河下古鎮景區結合河下古鎮、蕭湖、吳承恩故居、狀元府第等遺存,通過對城河街、文博城、蕭湖、鹽文化養生主題園的打造,凸顯運河古鎮的濃鬱風情……

    大運河流淌著民族的文化記憶,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閃耀著豐富的時代價值。下一步,淮安市將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産的保護、文化項目傳承、運河生態修復、水資源調配、産業融合發展等係列工作,與大運河沿線兄弟市一道加強協作聯絡,加強設施對接,加強資源整合,努力連結點、線、面,加快推動大運河從地理空間走向文化空間,為傳承中華文脈交出時代答卷,讓奔騰不息的大運河在高品質發展中譜寫嶄新篇章。(李夢琪 侍瀇興/文 王昊/圖)

+1
【糾錯】 責任編輯: 高菲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廣西鹿寨:做強林業産業 助推脫貧攻堅
廣西鹿寨:做強林業産業 助推脫貧攻堅
江西樂安:美麗畬鄉迎客來
江西樂安:美麗畬鄉迎客來
你從哪裏來,三星堆?
你從哪裏來,三星堆?
“飛閱”萬畝“蔗海”
“飛閱”萬畝“蔗海”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90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