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首次發現小杓鷸記錄 杓鷸雖小“地位”卻高

2019-05-20 08:41   來源: 海南日報


曾在海口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出現的白腰杓鷸。 (資料圖片)


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昌明村附近瓜菜地裏拍攝到的小杓鷸。 dima 攝


在東寨港一帶涉水的白腰杓鷸。馮爾輝 攝


棲息在海口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杓鷸。 馮爾輝 攝

  5月5日,海南觀鳥會“鳥友”dima(網名)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昌明村附近的一處瓜菜地裏拍攝到小杓鷸的視頻。這是海口首次發現小杓鷸記錄。

  小杓鷸屬于鸻形目鷸科的涉禽,體長30釐米左右,是體型最小的杓鷸。一般冬季出現在沿海地區,在海南為春季過境鳥。

  dima是如何拍到小杓鷸的?它有什麼特殊之處?“杓鷸家族”特徵之一是都有著又細又長又彎的嘴喙嗎?關于它們的故事又有哪些……我們通過新近記錄到的小杓鷸,期待對這一“名字略拗口、嘴銜細長‘彎刀’”的鳥類有更多了解。

  瓜菜地裏的發現

  五一假期剛結束,dima帶著相機和望遠鏡在海口長流鎮昌明村附近溜達,準備去拍些“老朋友”的照片。

  “去年7月,我發現一大群普通燕鸻在這裏繁殖,小寶都長得蠻大了,今年想拍拍普通燕鸻育雛的經過,所以我時不時就來看一下。”dima帶著設備到那附近,最初的想法是為了看普通燕鸻有沒有來。

  那片紅土地裏散落著些小西瓜,目前的鳥類不多。

  “一位在菜地幹活的大姐還問我在做什麼,跟她聊天的時候就看到一只小鳥飛起來了,我看它空中的姿態覺得像是針尾沙錐,等落地後再看,就知道不是了。”當時是傍晚時分,dima用相機拍攝視頻記錄,時間是18點52分。

  為什麼“知道不是”?因為針尾沙錐是有點圓滾滾、比較逗趣的形象,而瓜菜地裏這只鳥兒落地後的樣子,脖子很長,體態很優美。

  那不是針尾沙錐,但dima也認不出是什麼鳥。

  于是,當天晚些時候,dima就將拍攝到的視頻截圖,發到“海南觀鳥會”的微信群中,請大家一同辨認。“小杓鷸?好像是海口新記錄啊,發到記錄中心吧。”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所長盧剛當時在群裏回復説。微信群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瓜菜地裏發現的小鳥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

  盧剛介紹説,小杓鷸在海南的記錄很少,只有過兩三次左右的記錄,在海口更是首次被記錄到。

  多音“名字”

  在昌明村附近出現的小杓鷸,在瓜菜地裏忽高忽低、忽飛忽停。

  “它大概是初來乍到,很警覺,只要有人走過,距離它並不算近,都會立刻飛走,所以我也就拍到它兩次落地後的樣子。”dima回憶説。

  在拍攝的視頻中,小杓鷸正立在瓜菜地裏,機警地擺動著腦袋,左右張望;它身上整體偏褐色的羽毛,和紅土地幾乎要混為一體,實現“原地隱身”;而一旁散落的小西瓜和堆放的雜草,剛好映襯著它嬌小的身形。

  小傢夥不僅羞澀警覺,反應也很迅速,稍有動靜便會飛離瓜田菜地。

  “最後一次我離小杓鷸大概有二三十米遠,正等它慢慢向我這邊靠近呢,它背後方向又有人騎電動車過來,便把它驚飛了,我一直用望遠鏡鎖定,希望它繞個圈又回來,可它越飛越遠,直到我看不見它。”dima説。

  雖然暫時飛離了瓜菜地,但被拍到的小杓鷸還是引來不少關注。在次日登上報紙版面後,關于它名字中“杓”字的讀音還引發了一場討論。

  “這個字念‘biāo’啊,我一直以為念‘sháo’。”“兩種讀音都可以”“‘sháo’順口一點。”“是多音字,但是在鳥類這裏一般讀‘sháo’。”“不同的讀音,可以看出是哪一代的‘鳥友’。”……盧剛説,觀鳥界一般都念作‘sháo’。海南觀鳥會微信群裏的觀鳥愛好者們,對“杓”字的讀音有不同看法。

  海南觀鳥會會長程成表示,雖然在權威的鳥類名錄裏只有這個“杓”字,沒有標注讀音,不過一般大家讀作“sháo”。

  杓鷸有專屬日

  在世界范圍內,“杓鷸家族”應得到更多關注。去年4月21日是第一個“世界杓鷸日”,今年這一杓鷸的專屬日同期延續。

  據了解,全球曾有8種杓鷸,它們是小杓鷸、極北杓鷸、中杓鷸、毛腿杓鷸、細嘴杓鷸、白腰杓鷸、大杓鷸、長嘴杓鷸。但極北杓鷸和細嘴杓鷸的數量已經銳減。

  《海南東寨港鳥類圖鑒》中就記錄有中杓鷸、白腰杓鷸、大杓鷸。“這三種都是東寨港冬候鳥,都有著細長、略彎的嘴喙,一般會在沿海灘涂、沼澤帶、潮間帶覓食。”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師馮爾輝説。

  其中,中杓鷸屬于體型偏小的杓鷸,一般體長約40釐米,嘴喙長通常是頭部長的兩倍左右,如同其他杓鷸一樣揮著一把又長又細的彎刀。它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東西伯利亞和北美北部,遷徙時常見于我國華東及華南沿海地帶。夏季在東寨港,也有少量個體可見。

  白腰杓鷸外形特徵和中杓鷸相似,但體型略大,體長約55釐米,嘴喙長通常是頭部長的三倍左右。顧名思義,其腰白,飛行時翼下有大片白斑。國內繁殖鳥見于東北地區,冬季會南遷途經我國多數地區,會在長江下遊、福建、廣東、海南等地越冬。在東寨港屬于冬候鳥或過境鳥,比較少見。

  在這三者中,大杓鷸的體型是最大的,其體長約有63釐米,嘴喙長通常是頭部長的三倍以上。它繁殖于東北亞地區,冬季南遷遠至大洋洲,遷徙時會經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近年來,其種群下降威脅不斷升級,2017年《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第十二次大會還通過了“大杓鷸行動計劃”,呼吁引起更大范圍地對大杓鷸的重視和保護行動。

  “杓鷸家族”的其他故事,也希望得到更多關注。(記者 周曉夢)

[責任編輯: 黎多江 ]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51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