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微信轉錯賬陷死迴圈,法律該做點什麼了
2018-07-09 08:14:13 來源: 錢江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移動支付給好友間轉賬帶來了便利,但好事往往不能白璧無瑕。在廣東中山市工作的黃先生通過微信給表妹轉賬近9萬元,卻誤轉他人。當時他通過微信給名為“海闊天空”的表妹轉賬,沒承想轉給了微信名同樣是“海闊天空”的陌生人。等黃先生意識到錯了時向對方討要錢款,對方就“唰”地把他拉黑了;他向騰訊客服求助,得到卻是禮貌而又籠統的答復“資金支付成功後無法撤回,您可與好友聯繫協商退回”;他又向當地公安機關和法院求助,得到的答復是需要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和賬戶資訊才能受理立案。

  業內人士將此稱為“死迴圈”。這個迴圈“死”在哪兒呢?毫無疑問,收到黃先生錢的一方明顯是不當得利,但是,如何依法將這錢追回,還存在個死結。因為,要警方立案或法院受理,你得提供對方的身份資訊;你向微信平臺索要對方的身份資訊,微信平臺又説只有警方立案或法院受理後他們才能提供用戶的身份資訊,雙方都挺有道理的。調查發現,類似的事情在多個地方也發生過。比如河南焦作市民程先生于近日通過微信平臺關聯的銀行卡,給微信名為“大海”的朋友轉賬一千元。然而此“大海”非他朋友“大海”,追索下去,同樣碰到了類似的死迴圈。結果一千元也就真的石沉大海,説都沒地方説理去了。

  事發後,騰訊公關的相關人員解釋為什麼拒絕提供個人資料時説,保護用戶隱私是互聯網公司的底線。他們要對所有用戶負責,不能突破底線。

  微信平臺要保護用戶的隱私的確是應當的,但是能不能做得更好些呢?特別是技術手段日趨完善的今天,能否讓魚和熊掌稍微兼得一下?我想,這首先不能以“便捷”為名犧牲安全性。目前,微信轉賬時,只需輸入對方的昵稱,沒有實名驗證環節,很容易轉錯賬。而且按央行防范電信詐騙有關要求,不少銀行都要提示客戶在限定時間內可以申請撤銷,微信轉賬卻只能延遲,不能撤銷。相比之下,支付寶比微信多給了轉賬者一個確認對方身份的環節,降低了轉錯人的概率。所以,互聯網巨頭還是要擔起支付安全的責任,加強用戶轉賬安全方面的設計。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已經成熟的銀行轉賬及其配套的法律監管條文,互聯網金融、手機支付雖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算不上新生事物,但對由此産生的經濟糾紛,法規制定、法治維權等似乎沒有跟上。回到此次事件,你轉錯了賬,警方要求你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和賬戶資訊才能受理立案,依法這也沒什麼錯。甚至因為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即便當警方向微信運營商方面調取資料的時候,微信平臺會不會全力配合都難説,萬一他祭出保護用戶的隱私這面大旗呢?所以,對于這類已經牽涉到千家萬戶的新事物,明確的法律條文還是要有,以免産生尷尬。

  目前,我國移動支付模式種類繁多,有銀行主導模式、通信運營商模式、通信運營商與第三方支付公司聯合主導模式,因此産生了不同的監管主體,這種各自為政的監管模式,影響了監管的有效性與係統性。同時,我國目前有關電子支付方面的法律文件絕大多數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或銀監會制定的行政規章,其效力低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一旦與其抵觸將會失去效力。

  如今手機支付的用戶越來越多了,我們希望各方借此次轉錯錢一事,出臺一係列有關手機支付的法律法規,這樣就與時俱進了。(項向榮)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 政務微信“神回復”都是機器幹的?
    機器的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極大主觀能動性。把責任交給“智能消息”,與其説是找到了責任主體,還不如説是一種“甩鍋”。
    2018-06-26 08:36:35
  • 別把“微信合同”當兒戲
    通過微信聊天等訂立的合同,也是法律認可和保護的合法合同,當事人也應當依約履行相應合同義務,不能當成兒戲而無理違約,否則就可能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承受對自己不利的後果。
    2018-05-16 08:44:50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中國救援隊參加泰國普吉翻船事故救援
中國救援隊參加泰國普吉翻船事故救援
透心涼 心飛揚
透心涼 心飛揚
福建建寧:蓮田花海瑜伽秀
福建建寧:蓮田花海瑜伽秀
上海警方嚴打“盜三車”團夥
上海警方嚴打“盜三車”團夥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309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