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重陽登高能看到多遠?
2017-10-28 07:50:29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北京城三面環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故有“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之説。明清時期,北京城內沒有太高的建築,秋高氣爽的重陽之日站在京城的任何一個制高點,都可望見京畿的不少景觀。

  報國寺在廣安門內,距盧溝橋約26裏。該寺後院建有毗盧閣,登閣遠眺,京西之景盡收眼底。故明代《帝京景物略》載:重陽節登報國寺之毗盧閣,“盧溝(橋),輿騎負載者,井井。”清代進士勵宗萬從毗盧閣西望,“西山翠色,以手可捫,望盧溝橋,行騎歷歷可數”。

  建國門附近有古觀象臺,始建于明正統七年,置于高臺之上,東距通州約34裏。清代乾隆年間進士戴璐重陽之日曾遊至此,向東眺望,“通州城區可接之眉睫間”。

  從京城可以望見京畿的景觀,而從郊區同樣也可以望見京城。明代禮部尚書倪岳在《遊甕山記》曰:“甕山在都城西三十裏,清涼玉泉(山)之東,西湖(今昆明湖)當其前,金山拱其後……可登可眺,或近或遠,于此東望都城,則宮殿參差……西望諸山,則崖峭岩窟,隱如芙蓉,泉流波沉,來如白虹,渺乎若是其曠也。”

  香山碧雲寺距西直門約30裏,站在寺內金剛寶塔臺座上,可見“都城如帶”。另據《宛署雜記》載,香山(距北京城約32裏)上建有望都亭,在此眺望京城“宮殿歷歷可尋,惟見城垣(城墻)如黛。”清代《日下尊聞錄》也記載,重陽日站在香山的“青未了”上,“都城煙樹隱隱可辨”。中峰在香山之後,東望京城,“微見黃色一點,大內(紫禁城)也”。《天府廣記》載:“翠岩寺在中峰之北,登之,隱隱見都城九衢宮觀櫛比,萬歲山(景山)及白塔寺了了可指。”

  石景山距復興門約35裏,海拔184米,有“燕都第一仙山”之稱,明代《宛署雜記》載,“山最高聳,東可望京師”。戒臺寺在北京西南,距廣安門約50裏,明萬歷年間《長安客話》載,從戒臺寺“東可眺神州北京城”。百花山距北京約120裏,“東亦可望見京師”。順義西北的史山海拔101米,距北京城約90裏,清代《名勝志》稱:“南望京師城闕,金碧眩目。”

  彼時,重陽日從京郊的某個制高點同樣可以遠望京郊的另一處景觀,也別有情趣。石景山模式口有海會寺,距盧溝橋約20裏,明天啟年翰林待詔宋啟明九九重陽之日與友人曾遊至此,登高遠眺後,在《長安可遊記》中寫道:“自南山磨石口登海會寺,寺當山缺,遠見盧溝橋在數十裏外,橋柱歷歷可數。”翠微山上有海藏寺,距盧溝橋約26裏,明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宋彥在此遠眺後,在其遊記《山行雜記》中寫道:“海藏寺徑旁多嘉樹,四山駢羅,寺若當玦口,殿方丈最高,望盧溝橋車騎可數。”

  永定河畔曾有北頂(廟宇),距居庸關60多裏,明末布衣、同安人(今廈門同安)釋超全(俗名阮旻錫)遊京畿古剎時,在此遠眺,“可望居庸”。盧溝橋東北有王家嶺,距昌平十三陵約60裏,《長安客話》稱:“東望則(京城)宮闕參差,與日相映。北望則九陵(當時十三陵只埋葬了九位皇帝)在焉。”

  百望山位于頤和園北約6裏,海拔210米,是太行山余脈進入京城的最後一道山梁。其名最早見于文字記載者,當為明萬歷年間進士、順天府(今北京)人王嘉謨在《薊邱集》中所記:“甕山(今萬壽山)斜界百望,是山也,南阻西湖,神皋若皆萃焉;北通燕平(今昌平),叢叢硊磈背而去者,百裏猶見其峰焉,是宣禾黍。山之陽有祠焉,高15丈,登之可以望京師,可以觀東潞。”

  清代文人重陽節時多在此登高,並有“白浮堰故道(今京密引水渠)西有百望山,高15丈有余,秋日登之,極目東眺,隱見潞水如帶,北望軍都(山)巍峨如龍”之記載。“東潞”和“潞水”即白河(今潮白河)、北運河,北通北京,東南通天津,與南北大運河相接。百望山距潮白河最近處約110裏,秋高氣爽之時站在百望山上能望見潮白河,可見當時北京地區空氣是何等的澄澈,能見度是多麼好。(戶力平)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佳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魚幹飄香秋意濃
魚幹飄香秋意濃
黃河壺口瀑布彩虹高挂
黃河壺口瀑布彩虹高挂
華盛頓秋意濃
華盛頓秋意濃
第45屆東京車展搶先看
第45屆東京車展搶先看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727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