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頭頂“冰溜子” 腳踩“出溜滑”——極端天氣後的“民生死角”如何破解?
2020-12-16 10:26:2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長春12月16日電 題:頭頂“冰溜子” 腳踩“出溜滑”——極端天氣後的“民生死角”如何破解?

  新華社記者趙丹丹、李典

  寒冬時節的北方地區,降雪、凍雨等極端天氣不僅給市民出行帶來難題,更為城市治理帶來“民生死角”——人力和精力難以及時覆蓋的部分背街小巷、停車泊位、老舊散小區等區域,往往成為清冰除雪的“殘存地帶”,導致部分市民出行時頭頂“冰溜子”、腳踩“出溜滑”。那麼,極端天氣後的“民生死角”如何破解?

  極端天氣為城市治理帶來新考驗

  長春市城市管理局環境衛生管理處副處長沙智剛已經連軸轉了20多天。11月17日,長春市遭遇歷史罕見強雨雪大風冰凍天氣,讓基礎設施遭遇冰封考驗。為此,全市1.5萬名環衛工人及1400余臺環衛作業車輛晝夜奮戰,確保了城市交通正常運轉。沙智剛表示,這場極端天氣中總降水量為33.6毫米,是大雪量級的8倍,落地成冰的凍雨給清掃作業帶來極大難度。

  近年來,東北地區城市清雪工作主要依靠大型機械,五六臺滾輪清雪車拉橫排作業是常見畫面。但此次遭遇凍雨,清雪設備難以清冰,只能靠人力一點點剷除。

  55歲的李玉蘭是長春市朝陽區一名環衛工人。過去20天來,她每天早出晚歸出門鏟冰,衣服被汗水浸透,到家後累得連飯都不想吃,只想躺下直直腰。

  但是,極端天氣後的“民生死角”依然是部分市民出行的痛點。長春市民楊麗榮每天都要接送外孫女上下學,但每次從居民樓門出來都須謹慎邁步——沿途部分路段蓋著一層磨得發亮的冰,部分路段冰包連著雪包。她説,每次出行“步步驚心”,生怕摔傷了給子女添負擔,“小區已經有好幾個老人摔了,有的骨折住院了”。

  除了腳踩“出溜滑”,頭頂“冰溜子”也讓部分市民擔憂。11月27日,一名長春市民被一小區樓上脫落的“冰溜子”砸中,當場身亡。在哈爾濱等東北城市,“冰溜子”砸人、砸車事件近期也時有發生。

  “冰溜子”“出溜滑”咋就這麼難清?

  記者走訪發現,目前長春市大部分街路已“除冰見底”,但一些背街小巷、停車泊位、老舊散小區周邊及商戶集中的公共區域,還覆蓋著冰層。在市內某集中連片商業街區,幾家挂著“門前三包”標誌的商戶門前,冰層累積卻不見清理痕跡。其中一家商戶老板告訴記者,店裏沒有清冰雪的鍬鏟工具,也沒有多余人手,且左鄰右舍都沒行動,自家店也就“放挺”了。

  多年前,一些北方城市相關部門曾向商戶收取“掃雪費”,再統一購買清雪服務,將“自掃門前雪”變為“交錢買省事”。但商家對此詬病頗多,使此項舉措被取消。如今,雖然各地城管部門與商戶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但商戶是否盡責依然要靠自覺,且鮮有因清掃冰雪不及時而被處罰的情況,最終工作又壓在環衛工人身上。

  記者了解到,隨著城市不斷擴展,環衛部門的清雪任務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長春市清雪總面積為4300萬平方米,到2020年已達6522萬平方米。面積增加了,人力投入卻變化不大。

  此外,個別物業棄管小區的“民生死角”問題也相對突出。轄屬社區曾組織居民清雪,但效果並不理想。一位社區工作人員對此表示,由于白天在家的多是老人,社區不敢用,晚上年輕人回來了,天也黑了。社區偶爾利用周末休息組織居民義務清雪,還有人不願參加,“真是太難了”。

  極端天氣後的“民生死角”如何破解?

  “冰溜子”“出溜滑”等“民生死角”,不僅考驗著城市治理能力,更間接影響著人們的出行、消費,進而從細微之處影響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乃至綜合形象。這既是民生小事,也是發展大事,應採取新對策打通“最後一公里”。

  受訪人士表示,應充分落實落細“民生死角”責任主體,並用行政手段加以約束管理。同時,做好商戶和市民的宣傳引導,讓其從“不得不掃”逐步轉變為“主動清掃”,不僅要“自掃門前雪”,還要“管他人瓦上霜”。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田毅鵬認為,應迅速推進城市管理物業化,由政府牽頭、居民協作,尋求市場化服務,把維修、清潔、掃雪等幾項基本的民生需求納入其中,提高居住品質,破解民生難題。“一定會面臨很多困難,但是已經到了非做不可的時候。”田毅鵬説。

  相關人士建議,政府部門可以鼓勵市場進行環衛機械的創新研發,制造出能應對極端天氣的特殊設備,並對現有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提高效率、便捷度、操作性等,以適應更精細、快速、標準化的環衛作業需求。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載入更多
冬日星空
冬日星空
山東棗莊:紅火的溫室大棚
山東棗莊:紅火的溫室大棚
安徽黃山:雪潤宏村
安徽黃山:雪潤宏村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6866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