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工程院院士錢七虎:中國智慧建造必將走在世界前列
2020-09-07 15:36:47 來源: 北京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錢七虎:中國工程院院士、少將軍銜,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防護工程專家,軍事工程專家、教育家 鄧偉攝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的速度,中國是全球最快的。我相信,未來智慧建造和智慧工程的發展,我們也會是全球最快的。”説這句話時,中國工程院院士、83歲的錢七虎語氣堅定。

  本屆服貿會上,記者專訪了錢七虎院士。這位為防護工程事業奉獻了整整60年的專家表示,短短四十年,工程建設便完成了從人工向機械化的轉變。未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和5G技術的發展,工程建設必將向智慧化、少人化乃至無人化的方向發展。

  智慧建造

  讓工程有了“眼睛和耳朵”

  “你知道嗎?有研究報告表明,如果全球氣溫升高5℃,則有六成魚類不能生存;但如果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氣溫升高1.5℃的話,這個數字將降低到一成。我們必須趕快行動起來!”談起發展智慧建造的必要性,錢七虎先説起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

  他講道,控制氣溫上升的關鍵是控制碳排放,特別是城市的碳排放。這其中,建築恰巧是全球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大戶,因而也是碳排放的大戶。目前,全球建築運營能耗已佔到總能耗的30%以上,若再加上建設過程中的能耗,這一指標接近50%。此外,城市建築垃圾佔到垃圾總量的30%到40%,與建築有關的空氣污染、光污染等佔到綜合環境總體污染的34%。“這一個個數字都表明,綠色發展呼喚綠色制造,而智慧建造又是綠色建造的必然選擇和最佳途徑。”

  錢七虎解釋道,就像人的五官具備感知功能一樣,智慧建造讓工程也有了“眼睛和耳朵”。“大數據、物聯網和5G技術的發展,為智慧建造提供了技術支撐。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地運用這些技術,讓智慧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國的智慧建造定會走在全球前列。”

  未來城市建設

  基礎設施要轉到地下去

  “一座低碳高效的綠色城市;一座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一座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描繪了千年之城的未來面貌。《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也提出,未來雄安新區的藍綠空間佔比要大于70%。

  如何告別“混凝土的森林”,真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的建設中實現藍綠交織?錢七虎提出:充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特別是大力發展以地鐵為骨架的軌道交通係統和城區地下物流係統為特徵的綠色城市基礎設施。

  “要將所有能轉入地下的建築都轉到地下去。”錢七虎告訴記者,不但要讓市民交通和貨物運輸轉入地下,一切臟、亂、差的建築和設施都可以轉入地下,比如污水處理設施,從而節省土地資源,釋放出大批地上空間用作大片的綠色植被和生態空間,建設綠色城市。這才是沒有“城市病”的未來城市。

  建築工地

  必將向少人化、無人化發展

  從手工打眼、鑽孔到使用數字化臺車鑽孔,從人工放線到鐳射掃描測量,從手工噴涂到自動化噴涂,過去四十年來建築工地的發展變化,在錢七虎眼中可以用日新月異、翻天覆地兩個詞來形容。“如今,中國的機械化水準已是國際領先。”他舉例,以“國之重器”盾構機來説,中國不僅自主研發出了15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還將設計更大直徑的18.2米盾構機。

  同時,隨著BIM(建築資訊模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工地的數字化水準也越來越高。過去,設計人員設計的工程圖紙和工程實體是分離的,設計圖上的管線如果完全照搬到施工中,往往就會出現交叉、碰撞等許多問題。現在,有了BIM技術後,設計人員可以在電腦裏模擬出立體化、可視化的工程模型,設計和施工不再是“兩張皮”。

  “目前,體量最大的工地在中國,規模最大的工地在中國,地質環境最復雜的工地也在中國。”在錢七虎的暢想中,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建築工地必將更加安全、高質和高效,並在未來走向少人化甚至無人化。 (記者 趙瑩瑩)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載入更多
綠色墨脫
綠色墨脫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46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