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特寫:老梁種桃記
2020-07-29 19:13:3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 題:特寫:老梁種桃記

  新華社記者董峻

  這幾天,種了大半輩子桃的老梁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家裏4畝桃園平均畝産約6000斤。其中已成熟的1畝蟠桃還沒採摘就被訂購一空,給他帶來近1萬元收入。

  老梁叫梁樹春,北京市平谷區王辛莊鎮北辛莊村人,今年68歲,種了40年桃,是平谷區第一代桃農。平谷區是北京有名的“桃鄉”,全區有22萬畝桃樹。

  老梁是平谷區7萬桃農中最普通不過的一個。這裏大部分桃農經營規模都不大,三五畝桃園就是全家的重要生計來源。他的4畝桃園,1畝種的是蟠桃、3畝是大桃。這1畝蟠桃剛進入收獲期,一大半的桃就被一個微信“吃貨群”的“群友”全包了。另外3畝桃園,他種的是晚熟品種“綠化9號”“北京24號”和“華裕”,下個月也可以陸續上市。

  老梁像看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料理著桃園。枝頭果實累累,園子清清爽爽。每棵桃樹大概挂了200來個桃,而他家旁邊的園子,每棵樹上也就是七八十個桃。老梁説,他的桃品種和別人家都一樣。這意味著,他每畝桃園的收入和旁邊人家的桃園比要高出一倍多。何以相差如此?

  這事要從兩年前説起。201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平谷區進行了一項“高效均衡營養肥綜合種植試驗”研究。老梁得知消息後主動找到項目單位申請參加試驗。當年他把自家桃園都用了研究成果——一種桃樹專用肥。

  那年平谷區的桃普遍長勢好、産量高,老梁的桃園也豐收了。他發現,自家的桃樹枝條基本沒有徒長的(只長枝條不結果),結的桃賣相更好,味道更濃,所以單價比別人家的桃能高一點。

  今年春節前老梁又聯繫了試驗單位,繼續用這種專用配方肥。春天裏一場嚴重的倒春寒給包括平谷區在內的華北地區很多果農都造成嚴重損失。在北京、河北、山東等地,不少地方的桃、蘋果、梨等果樹嚴重受凍,導致後來減産。老梁覺得,他的桃産量之所以能基本保持常年水準,就是用了這種桃樹專用均衡營養肥,提高了桃樹耐寒能力。

  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段衛東介紹,研究人員不光在平谷區進行了試驗,還根據不同作物對營養的不同需求而“調配”出不同“配方”,在內蒙古、陜西等地的馬鈴薯、蘋果、甜瓜等大田也進行了多年試驗,結果都證明有提高産量、增強抗逆性及提高品質的效果。

  “早年間種桃,畝産也就幾百斤。誰能想到如今桃樹産量這麼高,品質還越來越好。”回憶起種桃經歷老梁感慨地説,特別是近些年桃樹品種更新換代,加上剪枝、施肥、套袋等田間管理越來越精細,産量和品質都得到很大提高。

  老梁總結自己的“種桃經”有兩點:一是相信科學,二是用心管理。農忙時他每天四五點起床、天一黑就睡覺,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地裏忙活。“人勤地生金。一枝一杈你都要精心打理。”

  而這幾天,他還多了一個活——聯繫駐扎在村裏的快遞員,給訂購的買家發貨。過去是經紀人到地頭收桃,現在有了網上銷售渠道和便捷的物流,他的桃當天採摘當天就能讓北京市民吃上,對像他這樣的小規模農戶來説更便捷,單價也能高一點。

  隨著老梁把最後一批蟠桃裝箱打包,他的辛苦終于換來收獲。“隨訂隨發,保證新鮮。”他説,“等下一批桃熟了,又是一種滋味!”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載入更多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嘉陵江邊的“城市陽臺”
嘉陵江邊的“城市陽臺”
探訪元上都遺址
探訪元上都遺址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1112630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