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古蜀後裔埋骨之地找到了
2020-07-22 16:30:5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成都7月22日電(記者童芳)2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眉山市彭山區發現戰國至明清時期墓群——大墳包墓地,專家判斷此地為古蜀後裔的埋骨之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現場考古發掘負責人李萬濤介紹,該墓群位于彭山區江口街道五一村,現在為武陽安置房一期建設用地。2020年3月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彭山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至2020年7月下旬,已清理完成各類遺跡192個,其中墓葬165座、灰坑13個、溝11條、陶窯3座,時代涵蓋戰國晚期、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至兩晉、唐、宋、明、清,出土陶、銅、鐵、瓷、木等各類器物900多件(組)。

  “這個墓群的特點是年代跨度時間長,前後持續兩千多年,還有就是密度大,基本平均每五六平方米就有一座古墓。目前只發掘了三分之一,後續應該還會有更多發現。” 李萬濤説。

  李萬濤告訴記者,據史籍記載:“周慎王五年(西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傳説中古蜀國被秦滅以後,蜀王敗逃,死于武陽城。蜀王親眷及僚屬的後裔此後就一直在武陽城生活,武陽城城址位于眉山市彭山區武陽鎮五一社區,北距成都約60公里。

  此次發現的墓群位于武陽城北部,墓葬出土器物與武陽城遺址出土器物類似,可以確認這個墓群就是古蜀後裔的埋骨之地。

  “大墳包墓地分布面積大、墓葬形制多樣、時代從戰國晚期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墓葬時代的延續、隨葬品組合的變化,體現出古蜀文明向中華文明統一的進程,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李萬濤説。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載入更多
三門峽水庫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三門峽水庫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高校暖心畢業“寄”
高校暖心畢業“寄”
雨荷
雨荷
夏日林周風光美
夏日林周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69112627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