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貧困戶王大娘敢串門了
2020-07-06 15:00:2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6日電 題:貧困戶王大娘敢串門了

  新華社記者于長洪、任軍川、王靖

  去年入冬前栽種的蔥苗長成綠油油的蔥田,一根根青蔥站得筆直,一行行排得甚是整齊。王大娘手持四爪叉子,麻利地俯身起蔥,還時不時扭頭跟一旁前來幫忙的鄰居們嘮嗑開玩笑。不大一會兒,王大娘庭院裏的850公斤小蔥完成起蔥、裝車,當天收入了1700元現金。

  熱情、開朗、能説會道,過去那個不敢串門、封閉內向的王大娘“不見了”。

  今年67歲的王大娘名叫王金霞,家住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這裏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盡管天性外向、能吃苦,但前幾年生活變故多、壓力大,王大娘的日子過得格外艱難。

  “老伴得了癌症,四處看病吃藥。”王大娘傷心地回憶説,“為了讓老伴活下來,家裏到處借錢。”2011年,丈夫離開了人世,王大娘的天瞬間塌了。看著漏雨的屋頂,合不上的屋門,雜草叢生的院子,想到外面還有5萬元的“饑荒”,王大娘拍著大腿倒頭痛哭:“叫我怎麼活啊!”

  緊關大門,悶在家裏,過去很願意串門的王大娘不想見人、不想説話。住在對門的鄰居張桂雲曾多次敲她家門,想寬慰寬慰她,門卻總是不開。王大娘説:“感覺無依無靠,低人一頭,生活沒了奔頭。”

  就這樣“窩”了四年,王大娘心裏的堅冰在2015年開始融化。當年,她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隨後一連串的精準扶貧舉措接踵而至。首先,家裏的危房經改造後,不跑風漏雨了;之後,健康扶貧政策下享受醫療保險,住院90%報銷,“身體不舒服,也敢去看病了”;緊接著,經扶貧幹部協調,她將家裏的土地流轉,每年收入1000元,還把秋收後的秸稈返給她作柴火;村裏還雇她當了保潔員,每星期大掃除一次村道,年收入3100元;此外,中國氣象局、縣紅十字會扶持她打理院子裏的一畝土地,發展庭院種植。

  “王金霞其實是個要強的人,稍稍一扶,整個人立馬站起來了。”太平鄉黨委書記楊寶田説。這幾年,王大娘認真經營著自家的庭院,種植小蔥、紫皮大蒜等,幫扶單位、幫扶幹部幫助對接銷路。靠著庭院種植、土地流轉、種糧補貼等收入,這幾年王大娘還清了丈夫去世時欠下的外債。

  日子有了起色,王大娘的心情逐漸好了起來,張桂雲終于能敲開王大娘的家門。不只接待“來訪”,王大娘也開始去鄰居家串門,農閒時和村裏的老姊妹們時不時聚在一起嘮嗑、看電視、打撲克,日子變得輕松自在。有時,王大娘一晚上能串四五家門。

  如今,走進王大娘家,墻壁潔白、地磚锃亮、吊頂平整,臥室裏一排嶄新的大衣櫃格外搶眼。2019年,王大娘的庭院種植收益4000元。她把家裏用了幾十年的舊衣櫃移出了臥室,“獎勵”了自己一組嶄新的大衣櫃。“換組新衣櫃是多年的心願,老伴在時沒幫我實現,現在我自個實現了。”

  為了確保已順利脫貧的王大娘不返貧,村裏又為她上了低保。王大娘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土地流轉收入1000元,種糧補貼收入1000元,保潔員收入3100元,庭院經濟收入至少4000元,再加上低保3000余元,自己一年穩穩妥妥收入12000元,“脫貧脫得徹徹底底”。

  而王大娘僅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的一個縮影。目前,興安盟突泉縣等5個國貧旗縣全部“摘帽”,602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至2019年底,45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由41%降至0.15%。

  夏日炎炎,收完院子裏小蔥的王大娘沒有歇息的意思。她平整了土地,種下了紅蕓豆,待10月秋收,她計劃著賣一部分豆子,自己留一部分冬天做豆包,好給鄰居姐妹們和扶貧幹部們送去些。

  “沒有幹部們的傾力幫扶,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是我最最感激的人……”王大娘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691126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