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老廠鄉衛生院來了群年輕人……
2020-06-22 16:09:4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昆明6月22日電(記者嚴勇)十年一瞬,老廠鄉衛生院像是變了個樣。故事得從一群年輕人來了説起。

  敖瑞遠25歲,來到老廠鄉衛生院快兩年。如今,他擔任法乃村家庭簽約醫生服務團隊的隊長,進村入戶成了他和同事的“家常便飯”。

  法乃村位于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老廠鄉,屬于貧困山區。雨後的一天,敖瑞遠換上白大褂出發了。他走在前面,隨行的還有一名護士和村醫,開始當天的健康檢查工作。

  他們先是來到了84歲的歐美益老人家。屋外敞亮,老人在門口擺上三張小板凳,坐在中間。敖瑞遠和護士李文瑞分坐兩旁,給她量了血壓和體溫,還查看了老人的藥品袋,詳細詢問用藥情況。

  臨走時,敖瑞遠有些不放心,拉著老人的手説:“做菜少放點鹽巴,走路慢點,千萬別跌著!”

  李文瑞的包裏放著皮尺和電子秤,用來測量兒童的身高和體重,評估生長發育情況。她説,碰到一些怕醫生的小孩,還得準備一些糖果和小玩具哄他們。

  臨近中午,村子裏傳來一陣急促的救護車警笛聲。有小孩右胳膊骨折,急需送往醫院救治。隨車來的張瑞是老廠鄉衛生院的一名外科護士長,她趕緊把小孩和家屬接上車。

  同一時間段出現在同一個村子,三個“90後”並非頭一次。因為“三支一扶”招募計劃,他們先後來到老廠鄉衛生院工作,承擔日常診療服務的同時,也在當地的健康扶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老廠鄉衛生院院長錢雲發説,2009年以來,衛生院招募了14名“支醫”大學生,現在院8人,他們還和同事組成了13個家庭簽約醫生服務團隊。因為有幹勁,吃得了苦,這群年輕人不僅充實了各業務科室的專業力量,還提升了基層的醫療服務水準。

  十多年前,在當地人眼裏,老廠鄉衛生院頂多算一個大點的診所。

  老同事回憶,當時來衛生院看病的人很少,醫生能用上的設備僅有體溫計和聽診器;“紅汞碘酒,抹抹就走;有效無效,責任盡到”成了那時衛生院醫療水準的真實寫照。

  即便是後來購置了一些醫療設備,無人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要麼招不到人,要麼留不住人。做血常規的機器上都積了一層灰。”錢雲發説,2009年,隨著第一個“支醫”人員的到來,衛生院的基本檢查項目得以順利開展。

  隨之改變的還有整個醫療隊伍的精神面貌。便服換成了白大褂、閒聊織毛衣的現象消失了、正常的夜班巡診也有了……來過老廠鄉衛生院的人都感嘆:“終于有點醫院的樣子了。”

  李文瑞説,很多人都是和衛生院共同成長起來的。

  2012年,老廠鄉衛生院來了6位“支醫”大學生,李文瑞是其中之一。懷揣著服務基層的情懷,沒想到第一天就犯了難:住的地方缺水,她每天只能拎著空桶來衛生院,下班後接滿水再回住處。“條件雖然艱苦,但我們經受的每一次錘鍊都是值得的。”她説,第二年還把一個叫何喜的姑娘“騙”來了,兩人既是同事,也成了室友。

  轉瞬第8個年頭,何喜對當年記憶猶新。“一到放假就大包小包裝臟衣服回家。”她説,嘴上抱怨歸抱怨,還是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李文瑞至今記得,2014年春節收假後的一天晚上,衛生院接到緊急電話,有孕婦即將分娩,她和當班醫生立即出診。那段時間霜凍大,進村的泥路又陡又滑,救護車不能前行。他們幹脆徒步往前,終于在半山腰見到了癱軟在地的孕婦,順利接生。

  “這種經歷在大城市很少見,對我個人毅力和品質的鍛造很有幫助。”李文瑞説,年輕人和老同事互為補充,互相學習,都想為當地醫療服務水準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消費季 繁榮“夜經濟”
北京消費季 繁榮“夜經濟”
芒種時節麥收忙
芒種時節麥收忙
探秘徽墨傳統制作工藝
探秘徽墨傳統制作工藝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614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