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至真湯顯祖 至情牡丹亭
2019-11-14 14:09:2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南昌11月14日電(記者閔尊濤、袁慧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對愛情的深情讚美,引無數後來人吟唱、追尋。

  今年10月,湯顯祖國際戲劇交流月在江西撫州再度開幕,海內外眾多戲劇領域的專家學者、藝人同好歡聚一堂,在這座“有戲有夢”的城市“遇見湯顯祖,尋夢牡丹亭”。

  在湯顯祖研究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華瑋看來,湯顯祖的戲曲作品中蘊含的“至情”思想超脫時代,在封建禮教的暗夜中放射出人性解放的光芒,燭照至今。

  1550年,撫河文昌橋東,一代戲曲大師湯顯祖生于江西臨川文昌裏一戶書香門第。他自幼飽讀詩書,詩文戲曲俱佳。

  “早年湯顯祖信奉學而優之道,常懷經世濟民之志。”撫州湯顯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吳鳳雛介紹説,但他仕途坎坷,第五次會試才中進士。即便這樣,湯顯祖也不為權貴折節。首輔張居正兩次延攬,湯顯祖兩次拒絕。

  1591年,湯顯祖向朝廷上呈著名的《論輔臣科臣疏》,直書萬歷皇帝二十年朝政之弊。他因言獲罪,遭到貶謫。

  仕途不順,卻初心不改。被復用為遂昌縣令後,湯顯祖在任所倡耕讀、重農事、輕刑罰、建書院,遂昌風貌大為改觀,百姓安居、民眾向學。

  十余年宦海沉浮,湯顯祖堅守道義,拒絕隨波逐流。

  此後,因對黑暗官場失望,湯顯祖憤然辭官回鄉。官場少了一位懷才不遇的官員,卻誕生了一位四海聞名的戲曲大師。

  回臨川後,湯顯祖興建“玉茗堂”,開始創作“臨川四夢”中的三部——《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將畢生精力投入于“尋夢”之中。

  未成曲調先有情。《牡丹亭》一問世便反響強烈。

  “情不止于男女之情,更飽含他對女兒的思念之情。”湯顯祖研究專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葉長海認為,《牡丹亭》傳唱至今,和湯顯祖對“情”的細膩把握分不開。

  因情生夢,因夢成戲。今天,《牡丹亭》已被翻譯成為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

  在湯顯祖的家鄉,戲曲藝術的影響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2016年,撫州召開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活動。以此為契機,撫州在全市中小學推廣戲曲廣播操,將戲曲科目納入中小學課程,同時推動戲劇進校園、社區、農村;撫州市創排的鄉音版(盱河高腔)《臨川四夢》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2017年,鄉音版《牡丹亭》走出國門,在歐美多國演出。

  “它已經成為一部世界性的名劇,外國觀眾同樣能體會意境,陶醉其中。”葉長海説。

  撫州市市長張鴻星介紹,今年4月,海外首座牡丹亭建築在莎士比亞故鄉、英國斯特拉特福鎮落成揭牌。9月,同款牡丹亭落戶俄羅斯彼爾姆市。未來還會有更多牡丹亭落戶海外,帶去中華文化之美。

  一句“我在牡丹亭等你!”正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符號。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吉林長春大雪紛飛
吉林長春大雪紛飛
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在京舉行
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在京舉行
第二十一屆高交會在深圳開幕
第二十一屆高交會在深圳開幕
特寫:“流浪”到香港的阿富汗國寶
特寫:“流浪”到香港的阿富汗國寶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523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