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華鱘再獲13.3萬尾全人工繁殖“寶寶” 數量創歷史之最
2019-11-07 10:40:5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記者李思遠、王自宸)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獲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6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中華鱘研究所保育車間,中華鱘出苗已處于尾聲,十幾口整齊排列的水缸中,狀如蝌蚪的中華鱘“寶寶”們正在自由遊弋。高級工程師、中華鱘研究所宜昌實驗站副主任張德志介紹説,今年共人工催産兩條雌性子一代親魚,先後獲得兩批魚卵。其中,第一條親魚長2.18米,重66千克,為首次性成熟産卵,産下14萬顆魚卵,最終出苗1.3萬尾;第二條親魚正處于生育的成熟期,長2.3米,重128千克,産下魚卵27萬顆,最終出苗12萬尾。

  張德志説,首批中華鱘“寶寶”于10月18日出生,平安度過垂遊期、平遊期、沉底期之後,于10月31日左右開口攝食。目前,這批中華鱘“寶寶”大都體徵正常,成活率近90%,比往年40%至50%提高了約一倍。

  “這主要得益于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更加成熟。”張德志説,科研人員今年在親魚營養調控等方面取得突破,充足的營養為中華鱘“寶寶”成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洄遊魚類,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活化石”。20世紀80年代,科研人員利用野生中華鱘親魚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成功,標誌著中華鱘種群自此可以在全人工環境下生存繁衍。

  目前,2009年出生的首批子二代中華鱘已經接近性成熟,中華鱘研究所將適時啟動子三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研究工作。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多彩秋色“繪”泉城
多彩秋色“繪”泉城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挪威:絢爛北極光
挪威:絢爛北極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520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