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未來15年中國科技創新怎麼幹?知名專家共謀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2019-09-28 14:59:2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題:未來15年中國科技創新怎麼幹?知名專家共謀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

  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確立未來中國科技的戰略方位和實現路徑?9月27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高層次專家座談會在科技部召開,來自經濟、科技、産業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共同擘畫未來15年中國科技創新的宏偉藍圖。

  規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是站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要從歷史、當前、未來等多個維度,重點分析未來國際科技創新的競爭格局。做好新一輪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影響深遠,關係到我國科技創新戰略性部署,關係到未來國家發展全局。他希望科技界、社會各界都關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凝聚智慧,形成共識,共同謀劃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的大計。

  雖然身體不便,但近百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依然心繫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親自到場參加會議,並介紹了國際物理學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希望在國家科技發展中能引起關注。

  “許多科學家已有共識,交叉科學將成為今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説,當今人工智慧發展的浪潮以及所帶動的科技創新,正是交叉科學崛起的顯著例子之一。在國外頂尖高校中,交叉學科的融合發展已逐漸成為常態,但目前在國內尚不多見。

  “我們要建立從本科生、研究生再到領軍人才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鏈。”姚期智深有感觸地説,要強化不同學科之間的融通與合作,技術要垂直一體,成果要落地轉化。直面當前科技進步大方向和全球産業變革的趨勢,姚期智建議,我國有必要聚焦與計算相關的交叉學科研究,進一步提升國家科研水準,增強對未來産業發展的引領與支撐能力。

  “國際上最前沿的一些科技方向,中國都在同步研究,或者能夠快速跟上,現在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方向,敢于在戰略價值巨大的方向上領先。”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認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在一些前沿課題上基本與國際同步了,具備在某些重點領域領先的可能性。

  國家實驗室也是此次座談會上專家們熱議的焦點。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認為,要把國家實驗室建設作為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的關鍵內容和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來抓,要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智力,力爭在五年內形成國家實驗室的基本格局,形成關鍵領域的國家戰略力量部署。

  在薛其坤看來,國家實驗室一定要有相對明確的對國家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重大任務。根據任務的不同,可以考慮涵蓋關鍵核心材料、關鍵實驗設備與工業儀器、戰略必爭前沿等板塊。他建議,設立國家實驗室學術指導委員會,專門負責擬建設的國家實驗室的相關領域的科學研判,保證決策的準確。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陳左寧,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高松,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工程院院士吳曼青,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周琪,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雷凡培,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尹志堯,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等專家也站在國家未來發展的高度,圍繞國際格局、國內發展、科技態勢和規劃的目標、重點、方法等方面發表了真知灼見。

  專家們指出,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一定要針對遠景和未來的假設來進行規劃,要有先進性、引領性;交叉科學已經成為今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無論量子計算、奈米材料、生物醫藥、無人駕駛還是金融科技的發展,都有賴于多學科的緊密結合,交叉科學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中應得到重視;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是第一要務,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養鏈,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領軍人才,係統地培育出一批高品質人才,為國所用。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所羅門群島風光
所羅門群島風光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1112505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