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滄桑巨變白褲瑤:與貧窮説再見
2019-07-21 16:32:4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南寧7月21日電 滄桑巨變白褲瑤:與貧窮説再見

  新華社記者潘強、雷嘉興

  夏日清晨,天還未亮,李明強起身前往朋友家,與幾位工友一起修建房屋。這一天,他可以賺取七八十元,這樣的收入並不算多。但他不僅可以陪伴孩子,還可以照顧生病的妻子。

  李明強是白褲瑤,他的新家位于廣西南丹縣八圩社區安置點。作為瑤族的一個支係,白褲瑤因男子穿著及膝的白褲而得名,是由原始社會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形態的族群。白褲瑤總人口近5萬人,其中4.2萬人聚居南丹縣,“十三五”期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萬人。

  近年來,廣西投資13.7億元建成3個集中安置點,不少白褲瑤群眾告別深山茅草屋,開啟了新生活。

  2017年11月,記者來到李明強還未搬離的老家。泥墻瓦房,家中最值錢的物件是一臺21英寸的彩電。寒冷的天氣,3個年幼的孩子穿著涼鞋。

  白褲瑤群眾中有不少與李明強類似,仍然居住在木頭瓦房或土坯房裏。

  與李明強一樣,老家在裏湖瑤族鄉懂甲村戈立屯的何文兵回想起昔日的生活,也感慨萬千。“從老家到學校,孩子們上學需要步行三四個小時,很多人幹脆就不讀了,輟學回家。”何文兵説。

  南丹縣委書記韋永山説,為幫助包括白褲瑤在內的貧困人口斬斷“窮根”,2017年6月,南丹縣啟動總投資13.7億元的項目,建成裏湖王尚、八圩社區、八圩瑤寨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白褲瑤群眾2471戶、約1.35萬人。

  如今的移民安置點,2400多座具有民俗風情的樓房,外墻畫著銅鼓、瑤王印、牛角等白褲瑤元素圖案。安置點還將配備幼兒園、中小學、醫院等。很多村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以前只有60%,現在入學率已超過90%。

  “現在,孩子們步行20分鐘就到了學校,做飯也都開始習慣使用液化氣和電飯鍋,燒柴火變得越來越少。”李明強説。

  如今何文兵在自家的一樓開設了小賣部,小賣部還可以微信、支付寶支付。他還開展電商服務業務,村裏快遞包裹逐漸多了起來,日子過得愈發紅火。

  南丹縣接壤貴州,本身有旅遊資源,加上安置點距離世界自然遺産貴州荔波小七孔景區不到50公里,旅遊業是實現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

  南丹縣歌婭思谷旅遊景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莫景斌説,預計到2020年景區年收入可達1億元,從業者每人平均每個月能收入3500元,將帶動超過1萬白褲瑤貧困人口實現小康。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宙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走進海派建築 讀懂上海歷史
走進海派建築 讀懂上海歷史
廣西欽州:學芭蕾 度暑假
廣西欽州:學芭蕾 度暑假
暢潛蔚藍
暢潛蔚藍
電子消費博覽會上體驗未來智慧生活
電子消費博覽會上體驗未來智慧生活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6112477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