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他從深山曠野走來,43年初心如“鑽”
2019-07-19 17:21:3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合肥7月19日電(記者王聖志 劉美子 水金辰)“我們在河北邢臺的5000米多功能變頻電動鑽機剛剛完成驗收,今後我國5000米以下勘探將更加智能化……”這是朱恒銀退休返聘的第四個年頭,剛從工地返回的他,仍然勁頭十足。

  朱恒銀是安徽省地質礦産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深耕地質鑽探43載, 首次建立了入地3000米深部地質岩心鑽探技術體係,多項自主智慧財産權填補國內空白,從一名普通技工到領跑我國地質勘探領域,被稱來自深山曠野的“泥腿”專家。

  1955年,朱恒銀出生在安徽省舒城縣大別山區,21歲時招工到地質隊成為一名鑽探工人。

  當時我國鑽探設備落後,找礦的水準通常只有600米左右的孔深,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1978年10月一個晚上,朱恒銀和工友當班時,鑽孔的鑽頭突然卡住,在搶修過程中,鑽機底部螺絲被掙斷,鑽桿將班長彈出兩米多高,甩到鑽塔一角。朱恒銀背起班長到醫院搶救,三公里的路程,班長的血水浸透了他的工作服……

  “班長的血不能白流,當時我就下決心,一定要改變我國鑽探技術落後面貌。”1978年底,朱恒銀考入大學學習探礦工程專業,畢業後放棄城市工作機會,回到地質隊從事野外鑽探和技術研究。

  地質鑽探的水準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鑽頭每前進十米,都面臨高溫、高壓的巨大挑戰。從1983年起,朱恒銀先後參加和主持了“受控定向鑽井技術”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其中有9項地質鑽探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受探礦技術滯後所限,我國鐵礦石一度需大量進口,價格受制于國外。“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朱恒銀領銜開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攻關,歷時十余年,建立了入地3000米深部地質岩心鑽探技術體係,將我國地質找礦深度從1000米以淺推進至3000米以深水準,為國家創造數千億元經濟效益。

  除深耕地質找礦領域外,朱恒銀在國家科學鑽探和特種工程技術領域也獨樹一幟。2003年7月上海地鐵4號線發生重大塌陷事故,多家施工單位束手無策,朱恒銀馳援上海,成功遏制了特大險情發生,被譽為“地質神兵”。

  2009年,朱恒銀團隊承擔了國內外罕見復雜的四川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任務,成功揭示地震斷裂帶的深部物質組成和構造屬性。

  地質鑽探行業長年獨守山野礦區,工作強度大,常是一身泥漿,兩手油污。然而,朱恒銀卻幾近癡迷地熱愛著鑽探事業,一年有200多天在野外工作。

  作為我國深部鑽探領跑者,朱恒銀同時承擔了多項國家、省級科研攻關項目,只能利用晚上和節假日撰寫論文著作,常年超負荷運轉。一次手術住院,刀口還未拆線的他,竟然躺在車上趕到施工現場,解決鑽探中原狀樣取心出現的突發問題。

  “如果報廢一個孔,少則給國家造成幾十萬、多則成百上千萬元的損失,一刻都不能怠慢。”2013年,在江西贛州國家3000米深部探測項目上,朱恒銀利用定向鑽探技術對一個孔進行了96次鑽孔糾偏,要求近乎苛刻。

  “我喜歡做科研,最喜歡在野外待著。”在朱恒銀看來,“地質勘探沒有捷徑,只有沉下心來,在勘探一線,才能有新的發現和創造。”

  “他可以花三千萬元買一臺設備,卻舍不得花三百塊住個賓館。出門在外吃最簡單的路邊攤、坐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同事這樣評價朱恒銀。30多年來,朱恒銀一家一直住在60平方米的老房子裏,幾件破舊的家具,十分簡樸,直至去年才搬至新居。

  “從小家裏條件苦,母親教育我們‘再窮,都不能要人家一分錢,國家培養我們讀書工作,要報答國家’,這句話我銘記于心。”朱恒銀説,從事勘探工作以來,有20多個春節是守在鑽機邊度過,孩子出生未能陪伴,盡管心有愧疚,但仍無怨無悔。

  “向深度挺進,向空白探尋”是朱恒銀始終堅守的人生信條。多年來,他先後獲得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中國好人”等多項稱號。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一輩子把這一件事做好。”朱恒銀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今年64歲的他依舊奮戰在鑽探一線,不斷向新的科研高峰攀登。他帶領團隊組建安徽省鑽探重點實驗室,編寫並出版超百萬字的鑽探專著;領銜的深部鑽探關鍵技術方法及設備等研究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去年還研制出適用于大口徑的深口取芯鑽具,在國內屬首次運用。

  “腳踏實地、嚴謹治學和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是朱教授留給後輩的寶貴財富。”在安徽省地質礦産勘查局313地質隊工程師王強看來,朱教授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地質人的“鑽頭精神”。

  “朱恒銀身上展現了一個老共産黨員矢志不渝,為國家找大礦、找富礦,保障國家資源,向地球深部進軍的決心,是新時期下不忘初心的楷模。”安徽省地質礦産勘查局313地質隊隊長王松根説。

  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創新當中形成共振效應,是朱恒銀思考最多的事。近年來,他把培養年青一代作為工作重心,在勘探隊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目前已培養出10多名傑出地質科研人員。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志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天宇上演月偏食
天宇上演月偏食
“孤島”救援記
“孤島”救援記
貧困群眾受益“愛心超市”
貧困群眾受益“愛心超市”
西藏扎西堅白寺展佛
西藏扎西堅白寺展佛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19112477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