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李軍:熱心公益的退伍老兵
2019-06-04 16:46:0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貴陽6月4日電  題:李軍:熱心公益的退伍老兵

  李國利、陳永平

  和志願者一道為納雍縣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啟動“鄉村困境兒童”項目執行計劃,邀請知名畫家來黔免費教孩子們畫畫,赴杭州、紹興、上海等地演講募集資金以幫助更多的孩子……春節過後,年過半百的李軍很少在工作之余閒下來過。

  “雖然很忙很累,但我更快樂,因為這是為了公益事業。”這位貴州省“愛心納雍”公益聯合會理事會會長説。

  李軍走上公益之路的故事,還要從頭講起。

  1990年從西藏軍區某部退伍後,李軍回到家鄉貴州省納雍縣,先在縣物資局工作,後調入縣人武部。

  群山圍繞的納雍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是國家級貧困縣。李軍的妻子張懷艷一直在鄉鎮從事教育、婦聯等工作,常與婦女兒童打交道。誰家孩子輟學了,哪個孩子成了孤兒,張懷艷都記在心裏,還喜歡用相機記錄下來。

  一天, 他在家裏電腦上,無意間看到妻子拍攝了很多貧困兒童求學的照片,這讓從小在縣城長大的李軍震驚不已。“那一刻,我的心一下揪起來了,特別想為這些孩子做點什麼。”他説。

  不久,納雍縣號召機關單位進村扶貧,人武部結對龍場鎮四新村。一大早開車從縣城出發,3個小時後便無公路可走,李軍等人只能棄車徒步。

  翻山越嶺又走了3個小時後,他們才來到四新村。四新小學沒有圍墻,説是學校,其實只有一間簡陋的平房教室。李軍看到,幾個穿著破舊衣服的孩子正在一旁的樹林裏打瞌睡。

  李軍走上前問:“怎麼不回家睡覺?”

  孩子説:“離家太遠了,走回去需要一個多小時。”

  李軍再問:“為什麼不去看書?”

  孩子説:“沒有書看,等著上下午的課。”

  那天返城,李軍沉默了一路。回到家裏,他和妻子一合計,馬上從工資中拿出600元買了些文具圖書,送給了四新小學的20名貧困學生。

  “可是,貴州大山裏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單靠家庭個人來資助,力量是非常小的。”李軍説。

  2008年,李軍以“老兵”為網名,在納雍論壇上發了篇關注納雍貧困山區兒童的帖文,並配了大量照片加以詳盡説明。文章在論壇裏迅速被關注,他很快就募集到了8000多元,並用這筆錢為孩子們買了不少圖書和學習用品。

  這次募捐後,一群素昧平生的愛心人士成立“愛心納雍”公益聯合會理事會,專門幫扶當地的貧困孩子。李軍被推選為理事會會長。

  為掌握第一手助學資料,李軍夫婦常在周末和節假日跑到鄉下搞調查。

  那時,不少孩子因學校離家遠,午餐只能吃早上帶來的煮馬鈴薯。“甚至有的孩子連馬鈴薯也沒有,只能餓著肚子上課。”李軍説。

  2008年9月,李軍和志願者開始在納雍縣羊場鄉的一所小學嘗試提供“免費午餐”,讓孩子們中午能夠在學校吃上熱騰騰的午飯。

  “鄉村圖書室”“冬衣計劃”“圓夢大學”“大山童馨”……10多年過去,“愛心納雍”的公益活動越做越多。

  在做公益的日子裏,李軍和志願者們既不拿工資,還經常自掏腰包。他曾在山路上摔過跤,也曾在山野裏迷過路,還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野外餓過肚子。

  他説:“苦中有樂。無論如何,公益路上我都會一直走下去。”

  李軍的父親是1945年參加革命的老軍人。在這樣一個軍人家庭裏成長,使得李軍既有家國情懷,也常把“孝敬和行善”挂在嘴邊。

  在父母眼裏,他是孝順的好兒子;在妻子眼裏,他是有擔當的好男人;在同行眼裏,他是公益活動的“排頭兵”;而在那些受到過幫助的孩子們眼裏,他是可親可敬的“老兵”叔叔。

  “這就是幸福。” 52歲的李軍説,“心懷善念,方能利人。心懷感恩,才能利己。”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中國最美小鳥”現身大別山
“中國最美小鳥”現身大別山
蘆愛玲:匠心傳藝的“香包奶奶”
蘆愛玲:匠心傳藝的“香包奶奶”
生態中國·靈秀姑蘇醉江南
生態中國·靈秀姑蘇醉江南
保加利亞慶祝玫瑰節
保加利亞慶祝玫瑰節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1112458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