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2019-05-22 13:08:0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于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利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説,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區域的珊瑚礁大三角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這裏擁有605種珊瑚,佔全球珊瑚種類總數的76%。全球另一海洋生物多樣性集中的區域是加勒比海,那裏的珊瑚種類僅佔全球的8%。珊瑚礁大三角還擁有2228種珊瑚礁魚類,佔全球珊瑚礁魚類總數的37%,其中8%為特有。

  “約佔全球75%的紅樹林物種、45%的海草物種和58%的熱帶軟體動物物種都能在這裏找到,全球僅存的7種海龜中有6種分布在這裏。”徐奎棟説,“藍鯨、抹香鯨、海豚等至少22種大型哺乳類海洋動物經常在此出沒。”

  珊瑚礁大三角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何是這方面的“珠峰”?徐奎棟介紹,目前科學界提出了物種産生、物種保存、物種重疊、物種匯聚等假説。其中,物種産生和保存假説認為,物種優先起源于熱帶,並向兩極擴散,但在熱帶繼續存在。在地球的冰河時期,位于熱帶的珊瑚礁大三角起到了保存海洋物種的作用。

  物種重疊假説則認為,珊瑚礁大三角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不同海洋生物區係在此重疊的結果。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冰期,珊瑚礁大三角出現地理屏障,兩洋物種隔離分化。冰期結束後,兩洋物種在珊瑚礁大三角區交匯重疊,生物多樣性得以增強。

  物種匯聚假説則認為,分布于珊瑚礁大三角週邊的生物,隨著板塊運動和洋流擴散,長期緩慢匯集于此。

  徐奎棟表示,珊瑚礁大三角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高,是地球地質歷史、構造過程、氣候事件、海洋環境與生命過程等多圈層、多界面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目前對相關成因和機制的認識還不明朗。

  但是,這一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受到氣候變化和漁業捕撈的影響也最嚴重,對于其未來如何演變、將産生何種資源和環境效應也還有待深入研究,有關領域需要開展多學科、多圈層的相互作用研究。

  “科學”號正在執行的是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係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于5月18日從青島起航,計劃6月23日返回廈門。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如何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如何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杜鵑花開峨眉山
杜鵑花開峨眉山
“鷺鳥王國”生機勃勃
“鷺鳥王國”生機勃勃
分水嶺上“山路十八彎”
分水嶺上“山路十八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66112452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