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團棉花的匠心之路
2019-05-04 19:27:4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合肥5月4日電(記者水金辰、劉方強)《千裏江山圖》《最後的時刻》《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些耳熟能詳的繪畫藝術珍品,如果用一團棉花來制作,將會如何?或許,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中國絲畫院”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藝術震撼。

  一撮棉花、一把剪刀、一個鑷子,袁洪濱正在用這些簡單的創作工具,借助拉、捻、搓、剪等指尖技法,將一簇簇棉花,或變成片或變成絲,通過不同的力量和旋轉,在畫板上為一幅即將完工的精美畫卷做最後的修繕。

  這種藝術創作形式被稱為“絲畫”,棉絲之外,絲滌綸、晴綸、植物絲等幾乎所有的絲都可作為作畫的原材料。袁洪濱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了近40年。而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竟萌發于他在紡織廠工作時的生産實踐。

  1979年,作為知青的袁洪濱從農村回到城市,成為馬鞍山市紡織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一次偶然的培訓機會讓他接觸到了鐵畫這一藝術形式,並萌生興趣。“回到紡織廠,我覺得用棉花作畫比用鐵作畫要簡單得多。鐵是硬的,棉花就拿把剪刀,捏捏、搓搓就可以了。但是這一搓一捻,我覺得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回想起這次“人生的選擇”,袁洪濱感慨萬千。從最開始的黑白畫、肖像畫,到彩畫、風景畫,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在對棉花肌理和藝術審美的潛心鑽研。小小的棉花在他的手裏玩出了新花樣。

  在創作《最後的時刻》時,袁洪濱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技藝。一個多月,每天睡在車間,見到人都繞著走,不願意和別人有太多的交流,完全把自己沉浸在那幅畫裏。

  但一陣大風毀掉了他心中的最佳感覺。為了調整窗戶光線,他用三合板作了遮擋,一天中午回家吃飯,因為窗戶沒關,三合板倒在了畫面上,畫面上的棉絲灑落一地。

  “當時整個人都癱掉了。”袁洪濱説,後來即便做了恢復,很多原汁原味的肌理和感覺,包括當時的力度、衝動、柔軟度還是缺失了不少。

  如今跟在他身後做“絲畫”創作的有20多人,“一開始都要從最簡單的做起,比如‘棉花拉毛’這個動作,由于不同的力度、角度,都會拉出不同的效果,需要連續幾個月練習這個動作。”“絲畫”創作者張家紅説。

  目前,袁洪濱已先後總結歸納出130多種手工技藝的搓、拉、捻、剪、貼、拔等技巧和方法,作畫使用棉花的顏色也達到了幾百種。

  在他看來,藝術創作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不斷改進的過程。創作者只能反覆摸索,沒有捷徑。

  “古代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如今,中華最古老的絲棉和現代手工技藝在這裏又完美“相遇”。正是有對細節的追求,才保證了我們能看到這些極高造詣的絲畫造型和色彩控制。”一位參觀者表示。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樂享“五一”假期
樂享“五一”假期
春風綠草暖洋洋 小長假裏樂融融
春風綠草暖洋洋 小長假裏樂融融
海南陵水:浪漫海島見證美麗愛情
海南陵水:浪漫海島見證美麗愛情
書香伴假期
書香伴假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6112444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