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最後的香港小巴牌手寫藝人
2019-03-17 17:08:2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香港3月17日電 題:最後的香港小巴牌手寫藝人

  新華社記者陳其蔓

  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公共交通還不很發達。一種沒有固定站點的紅色小巴應運而生,因其隨叫隨停的靈活性,一度受到大眾的歡迎。幾乎每一輛紅色小巴的車頭上,都擺放著至少一張白底膠牌。膠牌上寫有紅藍色的漆字,紅字表示終點站,藍字表示途經地,為乘客指示著路線。

  長久以來,這樣的小巴路線牌(小巴牌)都由人手寫。紅色小巴服務的繁榮時期,香港約有六七個師傅做著這一行當。但漸漸地,只剩下年過六十的麥錦生一人堅持著這門手藝。

  入行:和紅巴“誤打誤撞”的緣分

  “入這行不是我自己選的!”麥錦生説,自己從小字就寫得好看,長大後跟著師傅做廣告招牌。到了1978年,他選擇自己開店單幹,誰知道才做了4年,租的門店就被業主收回了,麥錦生只好搬家。

  誰承想,搬到新店才發現,門口就是一個紅色小巴的停放點。司機們看麥錦生寫字漂亮,就請他幫忙寫路線指示牌,這一寫,便是36年。“可以説是誤打誤撞吧,不,應該説是緣分,我和紅色小巴有緣。”麥錦生感慨道。

  麥錦生介紹,小巴牌起初只是一塊紙皮,用墨汁把路線指示寫上去,然後挂在車外的保險杠上。紙皮牌子經過日曬雨淋容易損壞,所以寫牌師傅們就改用PVC膠片作底,寫字的墨汁也改為不易掉色的油漆。漸漸地,PVC膠片演變成更厚實耐用的膠牌,沿用至今。

  麥錦生還記得自己人生中寫的第一張小巴牌:“旺角佐敦道!”他補充,自己職業生涯裏寫得最多的也是這條路線。

  佐敦道碼頭曾是香港九龍規模最大的碼頭,也是規模最大的小巴站點,如今已被拆除。“當時所有的小巴都從碼頭開出,又都會回到碼頭。人流都在這兒匯集。”麥錦生説。

  鼎盛:24小時開工,一天做幾十張

  1984年,小巴獲準加裝空調,不少司機都到麥錦生店裏更換全套的設備,也包括更換小巴牌。生意一時紅火起來,他將這變化形容為“翻天覆地”。

  “全盛時期每天都有十幾二十輛車等在店門口。店裏請了七八個員工,24小時開工,一天要做好幾十張。”麥錦生回憶。

  紅色小巴自由、靈活,一輛車並不一定只跑一條路線,可能早上跑跑旺角,下午又到觀塘去了。“一輛小巴上可能有十幾個路線牌!都要我來寫!”

  隨著香港的公共交通日臻完善,與紅色小巴相對的,是一種綠色小巴的出現。

  綠色小巴是專線小巴,有固定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大部分路線還設有固定車站,並必須接受監管,不得隨意更改。

  曾經因為靈活而備受喜愛的紅色小巴,卻在香港的現代化進程中因綠色小巴的崛起而逐漸式微。綠色小巴都有固定的路線號碼,人們只要看車頂的燈牌數字就可辨別,不再需要靠手寫牌來指示路線了。

  “現在為什麼只剩下我一個還在手寫小巴牌?不是因為我厲害,而是因為這行沒得做了,夕陽行業了嘛,連紅色小巴都衰落了。”麥錦生説。

  轉型:創新只為更好地傳承

  麥錦生想到過退休,但轉機卻及時到來。2010年,一行日本遊客“誤入”了他的招牌店,見小巴牌鮮艷好看,寫的都是香港地名,覺得很有特色。其中有一位遊客,在知道了牌上工整的漢字其實都是出自麥錦生之手後,向他訂制了一塊寫有自己名字的小巴牌。

  “我就由這件事受到了啟發。”寫了半輩子地名的麥錦生,開始在膠牌上“寫點別的”。他不僅寫“潮語”,還幫新婚的夫妻寫“喜帖”,然後做成鑰匙扣、卡套、文件夾等創意産品,開啟了小巴牌的轉型之路。

  新産品很受年輕人的喜愛,一個月能賣出兩三千件。麥錦生説,現在找他寫真正的小巴路線牌的生意,與文創産品相比,比例大約是1比9。他覺得,創新之余,傳統也要傳承。

  麥錦生開始在自己店裏辦工作坊,一周開課兩三次,教年輕人以最“原始”的方法,用油漆來書寫小巴牌。

  “小巴是陪著我們長大的,也陪著香港一路走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小巴牌手寫師傅了,我覺得自己有這個使命將這門手藝保留下去,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雪姣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春花爛漫映峽江
春花爛漫映峽江
春季花爭艷
春季花爭艷
北京:春意盎然
北京:春意盎然
鄉村文化禮堂舉辦春季“蘭花大會”
鄉村文化禮堂舉辦春季“蘭花大會”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24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