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小崔返鄉記
2019-03-11 15:29:3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成都3月11日電 題:小崔返鄉記

  新華社記者楊三軍、康錦謙、李華梁

  仲春的川北大地,麥苗青青,菜花金黃。

  在綿陽市三臺縣立新鎮新景村綠油油的蔬菜基地,記者見到“80後”小夥兒崔興江時,他正忙得不可開交,手機響個不停。

  “最近來村裏訂購蔬菜的客商有點多。另外,團縣委抽調我去八洞鎮付家埡村開展産業扶貧……”連續接了幾個電話,崔興江有些不好意思。

  “小崔不錯,能幹得很!”田間地頭上,鄉親們對他讚不絕口。

  然而,崔興江剛回村裏時,村民議論紛紛,很多人並不看好他。“好好的一個大學生,那麼好的工作都不要了,跑回村裏當啥子農民哦。”

  村民説的不假。崔興江的父母都是村裏的農民,他大學畢業後,在中石化一家銷售公司工作,年收入十幾萬元,曾是父母的驕傲和鄉親們稱讚的對象。

  “當初辭職,主要是有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我。”崔興江告訴記者,2010年春節他回家過年,初四那天,母親一大早就推著一筐小白菜出去賣,説好的中午12點前回家吃飯,但是到了下午1點多還不見人影。

  數九寒冬,川北農村格外陰冷。放心不下的崔興江一路尋找,最後發現母親還推著那筐沒賣出去的菜,正和一個菜販“糾纏”。

  “母親告訴我,商販不要她的菜,因為沒有提前打招呼,還説‘我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崔興江心疼地説,“母親當時又生氣又著急,加上天氣冷,嘴唇都發紫了……”

  事後,崔興江在左鄰右舍打聽到,類似的事情在村裏很普遍。“農民辛苦種點菜本就不容易,賣菜時掙不到幾個錢不説,還要看人臉色。鄉村振興首先要産業振興,如果市場銷路打不開,不僅生産規模小的農民不能融入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和産業振興更無從談起。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一切。”崔興江告訴記者。

  就在這一年,年僅24歲的崔興江毅然辭職,回到村裏流轉了100多畝地,當起了菜農。自己積攢的20萬多元,還借了20萬元,全投了進去。

  “當時家裏人一致堅決反對,父親氣得要打我,母親至少半年沒跟我説話。”

  由于不懂技術,加之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種菜的第一年,崔興江便“敗走麥城”,不僅成本收不回,還欠下了外債。

  “我就不信這個邪!”崔興江一方面冷靜分析失敗的教訓,一方面多方學習,上網查資料,外出考察,多方請教蔬菜種植專家和市場銷售行家。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和不懈努力,2012年,他的蔬菜基地終于扭虧為盈,全年收入達到75萬元。

  致富後的崔興江沒有忘記父老鄉親,更沒有忘記自己返鄉創業的初心。他主動把自己學到的種菜技術和銷售經驗傳授給周圍村民,還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商標,統一技術、品牌和銷售等各環節,帶領鄉親們“抱團”合力闖市場。

  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新景村的蔬菜種植面積由原來的300多畝發展到1000余畝,全村400多戶村民家家參與蔬菜規模種植,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

  新景村的蔬菜種植也輻射帶動了周邊産業發展。去年,立新鎮蔬菜種植面積達1.7萬畝,蔬菜日産銷量約100噸,全年産值達1.2億元。由于抓住了市場行銷這個現代農業的“牛鼻子”,蔬菜不僅暢銷川內市場,還遠銷重慶、陜西、廣東等地。

  “能帶頭致富,還能帶領群眾致富。”崔興江不僅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和信賴,還被選為三臺縣黨代表,獲評縣五一勞動獎章和感動梓州十大先鋒等榮譽稱號。

  作為優秀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他還進入了三臺縣委組織部的視野,成為立新鎮黨委、政府的村後備幹部定向培養對象,2018年底,被推選為新景村黨支部副書記。

  “不離土不離鄉,照樣致富奔小康。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更是大有可為!”對于自己當初辭職返鄉的決定,崔興江絲毫不後悔,而且對未來充滿信心。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長徵”飛上新起點
“長徵”飛上新起點
忙趁春風放紙鳶
忙趁春風放紙鳶
春色滿田園
春色滿田園
新西蘭國博舉辦“中國舞臺日”
新西蘭國博舉辦“中國舞臺日”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806121007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