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春風好借力 播綠正當時
2019-03-11 14:57:4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11日電 題:春風好借力 播綠正當時

  新華社記者張雲龍、任會斌、于嘉

  淩晨5點,廣袤的毛烏素沙地還沉睡在茫茫夜色裏,殷玉珍和丈夫白萬祥就已經下了炕,生火,熱飯,收拾工具,給車輛加油,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計劃種3000畝樟子松和油松,還有文冠果和沙棘,大數是15萬株吧。這邊春天來得晚,過幾天才能起苗、栽苗,準備工作得提前做好。”殷玉珍説。

  過去30多年裏,殷玉珍把6萬多畝沙地變成了綠洲,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中央對內蒙古的生態定位,對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讓殷玉珍等造林大戶倍感振奮。

  1985年,20歲的殷玉珍嫁到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這裡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一片不毛之地。

  “當時我就想,這輩子寧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給欺負死。現在,到底是我把沙治住了吧!”説著,她嘿嘿笑了。

  近幾年,殷玉珍意識到要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起來。她和家人開始大規模地平茬灌木,更新和優化樹種,在林間種植油松、樟子松等喬木和經濟價值高的文冠果、沙棘、歐李等灌木,開始了從沙海播綠向沙裏淘金轉型。

  如今,殷玉珍每年僅雜糧就收入二三十萬元,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建起的1000平方米的生態餐廳、5000平方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成為當地的休閒觀光點。

  “黨和政府給我們治沙人吃了定心丸,堅定了我們種樹護林、發展綠色經濟的信心。”她躊躇滿志地説。

  在我國最大沙地科爾沁沙地邊緣的奈曼旗寶格吐嘎查,47歲的農民寶秀蘭近期購樹苗,找人手,忙得不亦樂乎。今年,她計劃種1000畝山杏。

  “種樹的季節到了,我給旗林業局的技術員打了電話,請他們來給指導。”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標兵稱號的寶秀蘭,20年來植樹30余萬株,不僅把自家承包的2500畝荒沙變成了綠洲,還帶領村民治理沙漠6萬多畝,使嘎查的風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中央倡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夥的信心和動力更足了。”她説,今年打算把造林治沙的品種從黃柳、錦雞兒換成山杏,實現“又有綠樹在,又有果實賣”。

  莫道春來早,更有早行人。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邊緣,治沙模範圖布巴圖早已開始種梭梭。他的身邊,一棵棵高矮大小不一的梭梭簇擁著隨風搖曳,已經圍成1000多畝的綠洲。“往年一到春天,幾乎天天都刮黃沙,連門都出不去,現在風沙少了,這些梭梭立了大功。”他説。

  圖布巴圖退休10多年來,拿出全部積蓄,戰勝疾病和各種困難,與老伴在沙漠裏植下這片綠洲。當地政府幫他打了井,拉上網圍欄。在老人的帶動下,牧民們也紛紛行動起來,全旗七成以上有草場的牧民都參與造林。

  “只要還能幹得動,我就要繼續種下去”,66歲的圖布巴圖説,“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植樹節快到了,有很多不認識的人給我打來電話,要來幫忙植樹。”

  殷玉珍、寶秀蘭、圖布巴圖……這些治沙造林大戶,只是內蒙古生態建設大軍的代表,在他們的身後,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正在穩步崛起。

  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的生態水平持續向好,目前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21%以上;草原生態明顯改善,平均植被蓋度達到44%,恢復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長征”飛上新起點
“長征”飛上新起點
忙趁春風放紙鳶
忙趁春風放紙鳶
春色滿田園
春色滿田園
新西蘭國博舉辦“中國舞&&”
新西蘭國博舉辦“中國舞&&”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22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