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身處大江邊 更能抵風浪——聯勤保障部隊無錫聯勤保障中心某基地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紀實
2018-07-02 20:05:1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7月2日電 題:身處大江邊 更能抵風浪——聯勤保障部隊無錫聯勤保障中心某基地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紀實

  楊雅雯、袁崇高、付凱

  午後,安徽蕪湖境內的長江航道船來船往,一艘滿載千噸油料的油船正駛往上海方向。

  突然,全船斷電,操縱係統完全失控,油船以巨大慣性,筆直往旁邊的貨船撞過去。“相當于汽車以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高速行駛時,方向盤突然沒了。”船長吳乾鋒如此形容當時的危急狀況。

  50米、40米、30米,眼看著一場事故即將發生……

  “零零零……”在失電3分鐘後,恢復供電的聲音突然響起,“舵機恢復供電”“右舵”,在船長的指揮下,油船猛地向右轉向,錯開了迎面駛來的3000噸貨船。

  這艘轉危為安的油船隸屬于聯勤保障部隊無錫聯勤保障中心駐滬某基地。作為全軍駐特大城市最大的地面油庫之一,基地所屬油庫、轉運站和船運大隊,常年擔負繁重的油料收發轉運任務。

  事後,吳乾鋒這樣分析成功處置險情的原因:“這得益于我們礪就了一批‘金濤小組’式的黨員先鋒隊,得益于大隊在平時的操演中不斷穿插多種‘險情’,使官兵熟悉掌握了應對船艇碰撞、失火、遇襲等突發情況的處置流程。”

  吳乾鋒口中的“金濤小組”是官兵自發以基地船運大隊機電班長朱金濤名字命名的一個黨小組。

  2016年5月,朱金濤奉命與航海班長傅永祥等3位戰友前往廣東順德某軍工廠驗收新裝備。未曾想,裝備性能不穩定,油管突然爆裂,引發了火災,就在朱金濤等人在甲板上救火時,突然發現一同來接裝的馬偉根不見人影。

  “火勢很猛,一下子就濃煙滾滾了。”傅永祥説,當時新裝備尚未啟用,各種逃生通道都是密閉的。他們衝入燃燒的船艙,上身已燒傷的朱金濤,拎起救生斧,劈開艙門,救出了被困在機電艙裏的馬偉根。

  滾滾濃煙中,朱金濤倒下了,醫院先後三次對他下了“病危通知書”,病愈後他留下了全身超過40%的燒傷疤痕。

  面對變故,朱金濤坦言他曾後怕過,“但從未後悔過”。他説:“我是黨員,又是黨小組長,與戰友的生命相比,這點傷痛不算什麼。”

  油船又稱“移動的火藥桶”,執勤航道多為內河,航道狹窄、航線復雜,危險無處不在。對基地轉運站的轉運班連續27年榮立集體三等功,船運大隊官兵心服口服。

  “他們人少、活多、工作苦。”談到這個只有8人的班,船運大隊政委蘇政這樣評價。

  轉運班全部的作業區域,只是一條120米長的棧橋。但就是在這樣一條棧橋上,全班戰士夏天冒著酷暑,冬天頂著刺骨江風,把“戰爭血液”源源不斷輸送到各個戰鬥單元,每人平均年棧橋工作時間超過2000小時。

  “燃油的腐蝕性強,一沾到皮膚會變成白色。”轉運班班長陳奕清説,由于油味刺激,新兵剛來時都很不適應,接觸多了會頭暈、眼睛辣,還可能得鼻炎。

  上等兵左文斌記得,一次因業務急需,罐區要在短時間內清罐,清罐在高溫下進行,危險性大,易發生中毒事故。為了不影響正常油料收發,每次作業班長都衝在前頭,率先進罐,帶頭清掃,最後一個離罐。

  在陳奕清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轉運班的‘傳統’,班長帶著黨員幹,黨員做給團員看,我們歷任班長都同時擔任著黨小組長。”

  “身處大江邊,更能抵風浪。”基地代理政委丁張勇介紹,基地現有11個基層黨支部,分散在浦江兩岸,人員經常分布在碼頭、罐區、棧橋、管線和演訓場等各個點位,除了發揮“金濤小組”這樣的黨員名片作用,在工作一線示范引領中立起好樣子,基地還結合實際,以“流動黨支部”為主陣地,通過開辦“水兵講壇”“浦江理論學習群”等方式打造“不關門的理論課堂”,築牢堅強的“戰鬥堡壘”。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塞上湖城 重構“城市之肺”
塞上湖城 重構“城市之肺”
霧裏看花
霧裏看花
青島:海水浴場享清涼
青島:海水浴場享清涼
全國鐵路暑運拉開帷幕
全國鐵路暑運拉開帷幕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306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