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女愚公”鄧迎香:傳承良好家風 守護“多元家庭”
2018-05-18 11:14:4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貴陽5月18日電 題:“女愚公”鄧迎香:傳承良好家風 守護“多元家庭”

  新華社記者駱飛

  談到家庭,對于辛苦了大半輩子的“女愚公”鄧迎香而言,最艱難也最欣慰的莫過于歷經11年風雨,在自己和愛人李德龍重新組建起的“多元家庭”裏,憑借著吃苦耐勞、包容理解,讓這個村裏曾經最窮的家庭成為現在母慈子孝、團結和睦、家風良好的全國“五好家庭”。

  “最初組建新家時,一家老小共9口人,全靠我和老李撐著,既要照顧70多歲多病的父母,又要供養5個孩子讀書,壓力實在太大。”談到今昔生活,鄧迎香連連感嘆道,雖是兩家人組合的新家庭,但一起生活就是一家人,自己既是媳婦又是媽,有責任撐起。

  鄧迎香上世紀90年代初嫁入的貴州黔南州羅甸縣麻懷村,是當時貴州邊遠貧困山區中的“窮窩窩”。為了擺脫貧困,只有小學文化的鄧迎香在家種地養殖,外出下井挖煤,只要能養家糊口,再苦再難的活都幹。

  盡管如此努力,命運卻並不眷顧她。1993年,由于山高路遠,交通閉塞,鄧迎香的第一個兒子因為生病夭折在外出看病的山路上。2004年,在外下井挖煤的前夫因礦難喪生,撇下一雙六七歲的兒女給她。然而,突如其來的遭遇不但沒有壓垮她,反而讓她更頑強。2007年,鄧迎香與同村喪偶的李德龍組建起新家庭,雙方帶著自己的兒女走到了一起。

  新家庭裏,李德龍有3個孩子、兩個老人,而鄧迎香有一兒一女。為了讓老人和孩子們彼此融入,鄧迎香常常把更多關愛給了老李家的孩子,視如己出。

  當時,大兒子李飛要參軍,二女兒李瓊準備讀職校,三女兒李麗正在上中學,為了讓孩子們不輟學,鄧迎香把前夫礦難賠償的4.8萬元全部用來幫助他們。而後又張羅著孩子們成家立業,為了讓遠嫁江蘇的女兒李瓊生活更幸福,鄧迎香不但沒要女婿一分彩禮,還將親戚送來的1萬多元禮金給了她當嫁粧。

  對自己的孩子,鄧迎香則更多是希望他們自力更生,這讓當時年少不懂事的女兒袁洪梅和兒子袁洪進很不理解,不知多少次向鄧迎香抱怨“自己不是她親生的”。如今袁洪梅依然記得媽媽的“偏心”。她説,當時哥哥李飛急用錢,媽媽居然把家裏最可愛的狗給賣了,換了100多元錢給他送去。如今,看著各自成家立業的哥哥姐姐對鄧迎香如此尊敬孝順,袁洪梅也特別理解媽媽的那份愛。

  在孩子們眼裏,曾經整天挖隧道,跑項目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鄧迎香是個大忙人,但該有的關愛一樣也沒少。面對困難的執著與樂觀也影響和激勵著一家人。

  為了鑿通出山的隧道,鄧迎香帶著村民苦幹了10多年。其間,丈夫李德龍身先士卒,本來聽力有障礙的他,因經常放炮開山如今已嚴重耳聾,且炸掉了指甲。而當時14歲的袁洪梅一到假期既要幫鄧迎香“頂工”挖隧道,還要幫著家裏插秧、收谷子等。

  這些經歷,對即將從職校畢業步入工作崗位的袁洪梅而言都是最寶貴的財富。“媽媽文化水準不高,也沒給我們很多錢財物資支援,但她的言傳身教讓我們受用一生。”她説。

  在鄧迎香看來,照顧家庭、撫養子女是母親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但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常常舍小家為大家的她也有不少愧疚。“對家庭還是關心太少,但如今村裏路通了,百姓生活越來越好,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鄧迎香欣慰地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埃及迎來齋月首日
埃及迎來齋月首日
大熊貓“瑛美”告別揚州回家鄉四川
大熊貓“瑛美”告別揚州回家鄉四川
初夏的九寨溝
初夏的九寨溝
貴陽:阿哈湖美景入畫來
貴陽:阿哈湖美景入畫來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8061298756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