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流失20余載 清代文物“天施大爐”返回雲南
2018-05-18 18:00:3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昆明5月18日電(記者 許萬虎)清代文物“天施大爐”18日在雲南省博物館返鄉安放。背井離鄉20余載後,它將與“家鄉父老”零距離接觸。

  “天施大爐”鑄造于清康熙三十九年,曾安放于雲南省昆明市武安王廟關聖帝君殿前。日本侵華期間,昆明遭日軍轟炸,此爐深埋廢墟。1996年,昆明拓寬道路時大爐重見天日,輾轉被臺灣文物收藏家顏錚浩收藏。

  雲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鬥介紹,“天施大爐”重約178公斤,高約119釐米,腹圍約230釐米,牛腿式三足外伸,衝天腹耳上舉。爐身銘文清晰可辨,不僅記錄了鑄造時間、鑄爐信官和信士名諱,還留下了康熙皇帝平三藩後綠營軍兵留駐雲南的歷史。

  回歸故裏的“天施大爐”經文物安全評估,符合“裸展”條件。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雲南市民早早守候在安放儀式現場,待到大爐現身,人們秩序井然地用手觸摸爐身、合影留念。“幾百年前的‘老鄉’回家了,親切、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昆明市民劉玉潔説。

  “天施大爐”的回歸得益于海峽兩岸文化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今年5月4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上海博物館前副館長陳克倫等人的協調幫助下,顏錚浩決定將大爐無償捐贈給雲南省博物館。他表示,“天施大爐”回歸雲南,是自己與雲南不可割舍的緣分的見證,並且對大爐能得到妥善合理的收藏展示利用感到欣慰。

  很快,318歲高齡的“天施大爐”乘飛機踏上返鄉路。5月8日,大爐抵達雲南省博物館後,文物專家隨即為它做了一次全方位的“美容護膚”。經過細致的清潔和封護,大爐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能夠有效隔絕空氣中的水汽和有害氣體。

  “大爐保存現狀良好,沒有明顯的銹蝕,可以承受長時間展出。未來我們將定期對其進行維護和保養。”雲南省博物館技術部工作人員潘嬌説。

  “天施大爐”原本應有一個起防雨作用的木製爐亭,但已在當年的戰火中不知去向。“我們將努力尋找原來爐亭的式樣,爭取原貌復原出來,也希望市民能提供相關線索。”馬文鬥説。

  “‘天施大爐’具有極高的地方文史價值,目前已被雲南省文物鑒定專家委員會認定為國家二級文物。”馬文鬥説,回顧歷史,當年官員、民眾合資鑄爐、燒香祈福,是希望保佑一方平安,不再有戰爭。希望未來大爐的生命在家鄉永久延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我國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出海試驗返回大連
我國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出海試驗返回大連
走近各地體育博物館
走近各地體育博物館
江蘇盱眙小龍蝦開捕
江蘇盱眙小龍蝦開捕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在京舉行時裝發布會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在京舉行時裝發布會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285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