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座礦山“賣”了三次錢——浙北村莊治礦蝶變記
2018-04-25 14:52:3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杭州4月25日電 題:一座礦山“賣”了三次錢——浙北村莊治礦蝶變記

  新華社記者馬劍

  西塞山前白鷺飛。61歲的浙江省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村民高應華與滿山頭的白鷺毗鄰而居已經3年有余。“白鷺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我們現在住的不比城裏人差呢。”站在自家的小院裏看著不遠處飛舞嬉鬧的白鷺,老高的語氣中透出滿滿的自豪。

  一邊是潺潺溪流映青山,一邊是田園風光之下的現代化公寓。住進二層小樓、用上天然氣讓老高頗為滿意。而在十幾年前,他所住的東衡新村之下卻是平均深度達10米的廢棄礦地。

  記者近期在東衡村走訪時了解到,當不少地方在為治理廢棄礦山頭疼時,東衡村卻成功將礦山“賣”了三次錢,而且獲得的收益一次比一次“劃算”。

  時光回到十幾年前,東衡村是遠近聞名的石材生産基地,村內石礦遍地,村民進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上海浦東機場等大型基建項目的石材都來自東衡,東衡人依靠挖礦賺到了第一筆錢。”村民沈建祥記得,鼎盛時期東衡村共有18家礦産企業。

  第一次賣礦山顯得“簡單粗暴”,為東衡村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沒了綠水青山,村民的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為了改變日益惡化的環境狀況,東衡村下定決心,于2009年底關停了全部礦産企業。

  “礦産一停,經濟為零。”隨著礦産企業全部關停,東衡村集體經濟一夜間沒了收入來源。與此同時,村子裏布滿了平均深度達36米的3000畝礦坑,容易積水、引發地質災害。

  東衡人鼓起愚公移山的勁頭,“削峰填谷”進行礦區場地平整,結合“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開發利用原則,根據實際需求具體規劃。

  就在此時,第二筆買賣送到府來。距離德清一個小時車程的杭州,正愁無處安放修建地鐵以及城市建設過程中産生的泥土,看中了東衡村內的礦坑。“渣土不能白倒”,經過公開招標,東衡村礦坑填埋權竟拍出了1.08億元。“既填補了部分礦坑,又為村集體經濟賺了錢,還創造了大片土地,可以説是一舉三得。”一位參與該事的村民告訴記者。

  “向廢礦要地”成為東衡村發展的選擇:部分區位優勢明顯的礦區進行整體平整,發展成了以“鋼琴小鎮”為功能定位的千畝産業園;整體條件較好的2000多畝礦地經過表土剝離迴圈利用等工序成為連片良田;靠近城鎮、交通便利的廢棄礦地,則建設成為現代化農民新村。

  幾千畝廢棄的礦地就這樣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東衡人第三次“賣”礦山不僅喚回了白鷺,更給村裏栽下了不少“搖錢樹”,成為東衡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東衡村村主任陸英田告訴記者,經過4年努力,那個曾經為上海浦東機場提供石料的礦坑已經改成了良田,“種糧大戶承包後,2017年水稻畝産達到了1100斤。”

  同樣獲得豐收的還有東衡人的腰包,得益于第三次“賣”礦山,2017年東衡村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29600元,依靠産業園廠房租金,2018年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1000萬元。“我們是為10多年前開出的礦坑還債,造出一片土地留給子孫後代。”陸英田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東衡村“礦山蝶變”的背後,是浙江省10多年來開展綠色礦山建設探索與實踐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浙江已完成治理廢棄礦山2525處,治理恢復面積9.49萬畝,累計建成綠色礦山468家,建成率達79%。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國際車展即將拉開帷幕
北京國際車展即將拉開帷幕
最美人間四月天
最美人間四月天
騎樓老街:海南文化地標
騎樓老街:海南文化地標
鄉村百姓樂享春季鄉村美景
鄉村百姓樂享春季鄉村美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7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