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稻田裏撐船
2018-04-23 15:03:0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成都4月23日電 題:稻田裏撐船

  新華社記者周相吉、陳地

  谷雨前夕,川西平原。一些村民迎著朝陽,在波光粼粼的稻田勞作,他們“田裏行舟”,把水稻種植與魚蝦養殖結合在一起,走出一條綠色、立體、高效的生態農業道路。

  在成都市邛崍市牟禮鎮開源村,大塊大塊水田被水泥公路分隔成巨大的網格。4月中旬,記者在這些水田裏竟然見到了船。正納悶時,村民黃啟雲光著腳丫從田塊邊走來,他把一袋褐色顆粒狀的東西倒入一個桶中,然後提桶上船。黃啟雲把桶放置在船頭,按下一個開關,桶底端的噴嘴就把桶內的顆粒物“噗噗”地噴灑出去。同時,他用竹竿撐著小船駛向稻田中央。約5分鐘後,黃啟雲便撐著小船回到田邊,下船準備到另外一塊田裏幹活。

  在相鄰的田塊裏,記者也同樣見到了小船。這些船與種植水稻有什麼關係?黃啟雲告訴記者,這些水田確實是稻田,不過是水稻和魚蝦混養。水田週邊水深約4米,用于養魚或養蝦,水田正中水位稍淺,用來種植水稻。

  “這裏一般是5月下旬插秧,我剛才是給小龍蝦投飼料。”黃啟雲説,到了插秧季節,水田裏的小龍蝦便可上市,到水稻收割完成之後,又開始養殖小龍蝦。而另外一些田塊,在水稻收割季節開始捕魚,開源村每年都要組織“摸魚節”,周邊群眾、外地遊客都可參與其中。

  黃啟雲説,他家有5畝稻田,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後,他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掙到4萬元左右。

  “如果僅靠種植水稻,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水田裏的‘老套路’算是找到‘新出路’了。”在開源村,這些田塊裏的水稻和魚蝦通過邛崍稻漁源農業合作聯社加工、銷售,當地人稱這種大米為“漁香米”,合作聯社還通過電商,把這種特色大米銷往全國各地。

  邛崍市稻漁源農業合作聯社負責人黃祥説,合作聯社包括40多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成員單位,水稻和魚蝦混合種養面積達6000多畝,2017年産值達1800萬元左右。“這是我們探索的一個新發展模式,也使這片土地真正變成了‘魚米之鄉’。”

  四川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省現有1000多萬畝宜漁稻田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四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達120萬畝,實現年漁業産值30億元,綜合産值72億元。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浙中杜鵑谷滿山遍野別樣紅
浙中杜鵑谷滿山遍野別樣紅
遼寧艦編隊開展遠海實兵對抗演練
遼寧艦編隊開展遠海實兵對抗演練
體驗“無人值守智慧零售超市”
體驗“無人值守智慧零售超市”
伊犁河畔的生態守護者
伊犁河畔的生態守護者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72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