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太空垃圾”搭載芯片變廢為寶 復旦大學開展天基物聯網實驗
2017-12-06 17:17:1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12月6日電(記者吳振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日前發射升空,將我國風雲三號04星(FY-3D)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其自主研發的“芯雲”智能芯片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一同進入太空,並據此建成了末子級留軌智能應用&&,開展了天基物聯網實驗。

  每一次火箭發射後,一、二級火箭及整流罩會脫落並返回地面,末子級火箭則會隨著它的有效載荷一同進入軌道,長期在太空佔據寶貴的軌道資源,是目前體量最大的“太空垃圾”。

  能否變廢為寶?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納系統中心、上海智能電子與系統研究院、上海宇航系統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經過兩年多聯合攻關,對常規微納衛星功能模塊高度集成化與芯片化,硬體資源可重構和智能化設計,使其重量降至30克以內。將這種輕巧便攜的智能芯片系統安裝在末子級火箭上,就能把其改造成極低成本的科學實驗和通信&&。

  專家&&,在火箭發射任務相對頻繁的當下,這種方法發射周期短、在軌數量多、載荷成本低,對構建未來多軌道天基信息網絡有重要價值。

  據該項目總體專家、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鄭立榮介紹,本次火箭末子級載荷板採用了復旦大學自行設計的“芯雲一號”片上智能系統芯片(SoC)。該SoC集成了傳感器接口、數字採樣、高可靠處理器、多種信息加密技術以及豐富的數據接口和網絡通信協議等。這一芯片還建立了具有類腦自主容錯能力的架構,功耗和芯片面積減少。

  研究人員在此次發射中安裝了多組“芯雲”系統,建成了首個末子級留軌智能應用&&。根據預定計劃,團隊已成功完成在軌核心關鍵技術試驗與驗證,轉入在軌長管階段當中,隨後將對芯片的自主容錯、動態重構、能量自治等功能進行驗證,對太空碎片的行為模型進行分析。

  專家&&,此次的新型物聯網載荷系統,作為地面物聯網的有益補充,可以低成本實現天、空、地、海大尺度的萬物互聯,並為我國後續在天基物聯網、空間碎片監測、空間環境探測、高空地磁測繪等研究打下技術基礎。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20年前的日本人什麼樣? 這組照片帶你回到舊時光
20年前的日本人什麼樣? 這組照片帶你回到舊時光
西成高鐵首發乘務組亮相
西成高鐵首發乘務組亮相
印尼:密切監視巴厘島火山動態
印尼:密切監視巴厘島火山動態
浙江烏鎮夜色美如畫
浙江烏鎮夜色美如畫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206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