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展出文物虞弘墓石槨邊緣是“磕壞”的嗎?山西博物院這樣回應
2017-11-21 15:43:4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太原11月21日電(記者王學濤)針對近日外界關注的隋代虞弘墓石槨部分石板邊緣發生損傷的問題,記者採訪山西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文物造成的損傷深表痛惜,正採取防護措施,預計十二月上旬將再次與觀眾見面。此外,對文物以後的展示利用將更加慎重,不僅充分考慮其展出的價值和意義,更要採取先進的技術手段,避免再造成損傷。

  虞弘墓1999年發現于太原市王郭村南,這是中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著完整豐富中西亞圖像資料的墓葬,被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墓主人虞弘,是中西亞地區魚國人。13歲任柔然高官,曾代表國家出使波斯、吐谷渾等國,出使北齊時被留任。相繼在北齊、北周和隋三代為官,北周時曾長期任“檢校薩保府”一職,主管來華商人事務。隋開皇十二年(西元592年),59歲的虞弘死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家中。

  其中,虞弘墓漢白玉石槨外觀為倣木構三開間歇山頂建築。其浮雕並施彩繪和描金,由50多個單體圖案組合而成,內容涉及宴飲、樂舞、射獵、家居、行旅等多個方面,具有濃厚的中亞和波斯風格。

  11月中旬,山西博物院展出了虞弘墓石槨。然而,有文物愛好者和參觀者發現,新展出的石槨邊緣,有若幹“磕壞”的痕跡,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19日,剛上任的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在山西博物院官方微博上發表了《珍貴文物的精細化保護永遠在路上》的署名文章。

  文章中他對石槨損傷原因進行了説明:2004年至2008年,虞弘墓石槨數次入選展覽項目,先後赴美國、日本、韓國等地博物館展出。痛惜的是,由于長時間頻繁展出,世界各地氣候和工作環境各異,加之在文物包裝和搬運過程中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導致石槨部分槨板的邊緣出現多次損傷。之後進行了入庫封閉和全面保養。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間,石槨間斷性赴澳大利亞、美國、北京、敦煌、深圳等地展出,未出現明顯問題。

  “這些損傷是在1999年出土後,長時間多次移動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確實也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説。

  針對網民關注的文物“裸展”問題,山西博物院組織召開了專家論證會。張慧國介紹説,專家們認為將文物封閉後空氣流通不暢,對文物的彩繪等將會有損傷,因此將會繼續“裸展”,但防護欄會適當做高、范圍擴大,並對展出用到的一些輔助設施進行裝飾、美化,使其與文物相協調。

  而針對網民提出的修補問題,專家們認為,損傷主要集中在文物邊緣,最好不要對文物進行專門修補,因為擔心用到的修補材料會對文物造成傷害。

  “文物有傳播文化的價值,但今後我們將對文物的展示利用更加慎重,不僅要充分考慮展出的價值和意義,更要提高技術手段,避免對文物再造成損傷。”張慧國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休斯敦舉辦街畫節為聽障兒童籌款
休斯敦舉辦街畫節為聽障兒童籌款
和平方舟醫院船時隔七年再訪坦桑尼亞
和平方舟醫院船時隔七年再訪坦桑尼亞
“聖誕老人”來賽跑
“聖誕老人”來賽跑
高交會上體驗5G未來時代
高交會上體驗5G未來時代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1989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