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網癮少年背後是失敗的家庭教育
2017-11-02 08:47:28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可以看出,網癮的出現原因,並非互聯網本身具有的缺陷所導致,一方面是由于孩子本身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失策和缺位。

  近日,一位名為鄒遠(化名)的少年在網上發帖稱,自己曾在江西南昌“戒網癮”學校——豫章書院遭到體罰和拘禁。網絡有不少人都説,自己在該校受到虐待。隨後,南昌市青山湖區官方微博發布情況説明稱,經調查,網帖反映的問題部分存在,書院確實有罰站、打戒尺、打竹戒鞭等行為和相關制度,現已責成相關部門對其進行處罰,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中國之聲11月1日)

  因戒除網癮而致傷、致殘甚至致死的事件已經不是孤例,雖然電擊戒除網癮的做法早已被叫停,但是以戒除網癮之名虐待青少年的事件依然不斷出現。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通過虐待的方式戒除任何一種癮症,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非正常處理的“巫術”。從心理機制上看,網癮的發生與青少年所處的特殊的心理髮展階段分不開。

  在青少年時期,個體心理髮展可能會出現一些矛盾,比如,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經驗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自閉與防禦、自卑、交往恐懼、自我中心等問題,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然而,網絡的虛擬性使人逃避了在現實交流中必須要面對的壓力。尤其是一些具備社交功能的網絡遊戲,給青少年打開了釋放壓力的窗口,再加上現在網絡遊戲的制作越來越精美,有的成人尚且沉迷其中,何況青少年?

  再者,青少年正處于性意識從萌發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可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薄弱,對互聯網上的色情、暴力資訊難以抵禦,從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這不僅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發展,而且還可能誘發性犯罪。

  更重要的是,網癮的發生還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關。有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視型、溺愛型、嚴厲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網癮。在“控制型”家庭,孩子易産生敵對情緒;在不管不問的“忽視型”家庭,孩子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溺愛型”家庭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好逸惡勞;“嚴厲型”家庭的孩子,不善于與父母情感交流,情緒極度壓抑。

  可以看出,網癮並非互聯網本身具有的缺陷,一方面是由于孩子本身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失策和缺位。也就是説,正是由于心理上的孤立無援,才導致孩子沉溺于網絡。而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戒除網癮的學校,與其説是為了孩子好,不如説是在推卸家庭教育的責任或是尋求自我的心理安慰,這更是錯上加錯,不僅無益于網癮的戒除,還可能讓孩子産生更強烈的遺棄感,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

  至于如何戒除網癮,當務之急是要先規范各地各類戒除網癮的機構,由醫療衛生部門會同教育部門對其資質進行嚴格的審查,對現有的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分析,並給出處理意見,挽救還在這些機構接受不當治療的孩子。

  與此同時,應該通過媒體和學校讓家長知道,他們對子女網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絕不是花錢送走就能了事的。與其所托非人,不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多陪陪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引導孩子理性地接觸和運用網絡。另外,學校也應該加大青少年心理幹預的力度,將網癮扼殺在萌芽狀態。(趙清源)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 兒童觸網低齡化,戒網癮關口要前移
    如果孩子已經患上網癮,最基礎的矯正方法仍然是生活教育,家長要以最大的耐心和善意,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交流。
    2017-09-25 07:58:10
  • 讓孩子戒網癮,大人應做榜樣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原因復雜多樣,個人自制力、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會誘惑等因素往往交織在一起,這更像是當前社會問題的一個集中切面。
    2017-01-13 08:52:08
  • 消除粗暴戒網癮需要生活教育回歸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日前公布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 》 (以下簡稱送審稿) ,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虐待、脅迫等非法手段從事預防和幹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活動,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這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必須轉變理念,並需要相應的教育評價體係。
    2017-01-09 08:52:12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近百只紅嘴鷗現身昆明城區水域
近百只紅嘴鷗現身昆明城區水域
“暮秋”青海湖 高原“藍寶石”
“暮秋”青海湖 高原“藍寶石”
秋到塔裏木
秋到塔裏木
陜西現“肉夾饃”式大樓
陜西現“肉夾饃”式大樓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8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