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8/23 18:12:12
來源:新華網

在七夕,感受跨越時空的詩畫共創

字體:

  七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這一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民間“乞巧”“觀星”等風俗興盛,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你題詩、我作畫”是獨屬於中國文人的雅致浪漫。在七夕節,讓我們用 “古人作詩,Ai配圖”“古人作畫,Ai配詩”的方式,奔赴一場跨越時空的“詩畫相逢”。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局部)》中,二女子在庭院前方樓閣上收取白日裏暴曬的衣物,這也是“暴衣裳”風俗的縮影。AI以細膩的筆觸,記錄此情此景:金秋七夕閣樓開,書卷衣裳曬晴&。
  清代陳枚所作的《桐蔭乞巧圖》中,古代女子在七夕節將平時縫衣或繡花用的細針、草葉等物輕投入碗,觀看水底的影子。如果圖案呈現出花頭、鳥獸等影子,便意味着“乞到巧”。AI受此 啟發,題詩道:巧手穿紅心相連,乞巧傳情月華照。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出自唐代徐凝的《七夕》,詩句抒盡愛人別離之苦。古時路迢迢、車馬慢,如今舟車便利、四通八達,AI一解古代文人之憾,幫助有情人共賞星辰。
  清代吳曼雲《江鄉節物詩·試針》中説:“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余巧試針神。”古代女子在七夕之夜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AI由此創作一幅穿針乞巧圖。

  策劃:於也童、劉藝淳、闞思邈

  文案:劉藝淳、闞思邈

  製圖: 闞思邈、葛欣然、劉藝淳

【糾錯】 【責任編輯:唐曉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