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初,鞍鋼總結了一套企業管理基本經驗,稱之為“鞍鋼憲法”,成為新中國工業化初期我國工業改革和管理的重要參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實踐價值
◇進入新時代,鞍鋼深度總結、精準提煉新實踐,賦予新時代“鞍鋼憲法”新的內涵:強化政治擔當、加強黨的領導、依靠職工群眾、堅持“兩參一改三結合”、推進改革創新,以鮮明的時代特徵、理論積澱、實踐模式,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不竭動力
◇成立70餘年來,鞍鋼始終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企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加快將“科技盆景”轉化為“市場風景”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尚前名 李宇佳
鞍鋼股份公司冷軋廠成品庫(2020年4月27日攝)鞍鋼集團黨委宣傳部供圖
“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位於遼寧省鞍山市的鞍鋼博物館,展廳內懸挂的四塊銅板上,毛澤東同志60餘年前批示的“鞍鋼憲法”手跡仍然遒勁。
成立於1948年的鞍山鋼鐵公司(以下簡稱“鞍鋼”),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産基地,被譽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
1960年代初,鞍鋼總結了一套企業管理基本經驗,稱之為“鞍鋼憲法”。“鞍鋼憲法”主要內涵包括:加強黨的領導、開展技術革命、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幹部和技術員三結合)、堅持政治挂帥、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這些原則成為新中國工業化初期我國工業改革和管理的重要參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實踐價值。60多年來,鞍鋼堅持弘揚“鞍鋼憲法”精神,實現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為鋼鐵報國、鋼鐵興國、鋼鐵強國作出巨大貢獻。
進入新時代,鞍鋼深度總結、精準提煉新實踐,賦予新時代“鞍鋼憲法”新的內涵:強化政治擔當、加強黨的領導、依靠職工群眾、堅持“兩參一改三結合”、推進改革創新,以鮮明的時代特徵、理論積澱、實踐模式,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不竭動力。
始終堅持履行使命擔當
曾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鋼水、製成新中國第一根鋼軌、産出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我國鋼鐵工業100多項“第一”從這裡走出,彰顯出鞍鋼的重要地位和職責使命。
70多年來,從全國支援復工,到支援全國建設,再到工業企業大面積技術革新;從淘汰落後産能,到完成廠辦大集體改革,再到推進行業重組,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道路,鞍鋼始終未改初心、衝鋒在前,履行使命擔當。
持續推進兼併重組,優化重構全行業秩序。鋼鐵産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但長期粗放式發展所積累的産業集中度低、産能過剩等問題日益突出。加快鋼企兼併重組,是提高産業集中度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加快推進央企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有利於維護産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2021年,鞍鋼推進區域産業整合,實現鞍鋼本鋼重組,以年産粗鋼6300萬噸的産能成為世界第三大、中國第二大鋼鐵“航母”,形成“南有寶武,北有鞍鋼”的鋼鐵産業新格局。2023年,鞍鋼推進鞍鋼凌鋼加速整合,重組後鞍鋼粗鋼産量將達到6900萬噸,進一步形成規模效應、協同效應、集聚效應。
加快推動鐵礦山開發,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近年來,鞍鋼構建鋼鐵、礦業“雙核”和培育打造“第三極”的産業發展新格局,切實肩負起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職責使命,加快推動鐵礦山開發,今年上半年生産鐵精礦2678萬噸,同比增長2.59%,再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鞍鋼積極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的“基石計劃”,通過國內新增鐵礦開發、境外新增權益鐵礦、廢鋼資源的開發,實現對鐵礦石供給和價格的話語權,加速推動項目落地,目前12個入選項目開工50%,去年底開工的西鞍山鐵礦項目刷新國內新建礦山項目開工建設最快紀錄。預計2030年鞍鋼自産鐵精礦將達到4700萬噸,將發揮好國內鐵礦資源“主力軍”“壓艙石”作用。
努力踐行“雙碳”目標,不斷推進綠色鞍鋼建設。為加速實現我國“雙碳”戰略目標,近年來鞍鋼不斷加快綠色鞍鋼建設,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順利完成,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持續強化礦山生態修復,從2004年起對鞍鋼礦業大孤山鐵礦排岩場進行復墾綠化,如今排岩場已變成擁有五彩花海、紅葉水系、礦石科普展區的生態園,成為鞍山市中小學研學基地;打造綠色鞍鋼品牌,本鋼板材汽車用熱軋高強度鋼獲評國家綠色設計産品,4家單位榮獲2023年“綠色發展標杆企業”稱號。
鞍鋼集團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陳金華説,鞍鋼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作為根和魂,牢固樹立“抓黨建促發展”理念,推動黨的主張和重大決策轉化為企業的戰略目標、工作舉措和實際成效,引領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
始終堅持依靠職工群眾
“老英雄”孟泰,“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偉大的共産主義戰士”雷鋒,“當代雷鋒”郭明義,“時代楷模”李超……在鞍鋼博物館裏,有這樣一面特殊的群雕,他們是鞍鋼的勞動模範。
70多年前,鞍鋼還是一片廢墟,恢復高爐的材料、工具極度匱乏,老工人孟泰站了出來,帶領工友刨開冰雪,蒐集機器零件。高爐修復時,他吃飯、睡覺都在廠裏。“一五”時期鞍鋼礦山生産告急,年輕技工王崇倫刻苦攻關,發明的“萬能工具胎”使工作效率提高6倍以上……
鞍鋼集團工會副主席吳洪志説,從恢復生産時期,鞍鋼就掀起了群眾性技術革命、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兩革一化”熱潮,組織工人參加管理,大搞群眾運動,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職工群眾的歸屬感和主人翁責任感。“鞍鋼憲法”是鞍鋼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國有企業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的具體體現。
隨着時代變化,企業面臨新的考驗。新時代,鞍鋼更要堅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發揮職工群眾主力軍作用。
職工提出一條實現降本增效的合理化建議,如果被企業採納就能獲得10元至100元價值不等的獎勵券,可以在單位食堂或超市使用,這是被鞍鋼股份煉鋼總廠職工所津津樂道的“雪球行動”。
鞍鋼股份煉鋼總廠黨委工作室主任馬大東説,2022年企業成本壓力大,全廠開展以“提降本增效合理化建議”為主題的“雪球行動”,鼓勵全廠幹部職工群策群力,將一片片雪花匯聚成降本增效大雪球。
依靠職工群眾是鞍鋼股份煉鋼總廠的優良傳統。早在2014年,該廠就以“創新網”為載體搭建“網絡問企”&&,依託創新網、微信群等信息化載體和手段,把職工的技術革新意見建議納入規範化管理流程,對被採納發布的建議給予獎勵,季度評選創新能手、年度評選創新英雄。
職工創效嘗“甜頭”,企業降本得“大頭”。2022年度,該廠共有17177人次參與“雪球行動”,得到“即時獎勵券”46.74萬元,提出降本增效項目11106項,實施8800多項,核定效益9216萬元。今年,該廠繼續開展“雪球行動第二季”大降本活動,截至上半年參與職工5213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議1246項,核定效益3564萬元。
“鞍鋼憲法”源於廣大職工群眾的生動實踐,也需要依靠職工群眾來弘揚。吳洪志説,鞍鋼集團工會將把弘揚“鞍鋼憲法”精神融入到推進鞍鋼職工隊伍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促進企業改革發展目標與職工全面發展需求有機結合,充分相信和依靠職工,努力推動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隊伍建設。
始終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東鞍山地區鐵礦石是“世界級”的碳酸鹽難選礦,礦石難磨難選、選別流程長、選礦成本高。受制於這一先天“缺陷”,作為鞍鋼重要原料生産基地的鞍鋼礦業東鞍山燒結廠(以下簡稱“東燒廠”),在2018年陷入發展困境。
“當時廠裏連續4年虧損,企業面臨關停,一千多人可能都要另謀出路。”東燒廠選破作業區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齊興文説,鐵精礦設計産能可達200萬噸/年,但廠裏無法突破180萬噸/年的生産瓶頸,資源先天不足、生産成本高、體制機制僵化問題凸顯,職工隊伍士氣低迷,多次面臨停産邊緣,成為國資委掛牌虧損企業。
以市場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束縛,激發職工隊伍內生活力,扭轉持續虧損局面,是擺在東燒廠面前的必然選擇。
按照“鞍鋼憲法”精神,東燒廠形成了“八個大家”市場化改革模式,即改革方案大家議、管理團隊大家選、崗位編制大家定、崗位薪酬大家評、授權大家監督、外銷市場大家跑、經營任務大家幹、改革成果大家享,讓每位職工深度參與企業改革。
“我們把原破碎作業區和選礦作業區整合成選破作業區,將原有52個崗位整合為30個,建立崗位績效考核體系,賦予班組長考核分配自主權,每個班次結束後馬上統計記錄並上墻公布,每月末職工當場畫票互評、匯總。”齊興文説。
體制活效益好,職工收入高了,幹勁足了。2020年,選礦産線突破200萬噸/年的設計能力,2021年更創造年産222萬噸的歷史新高。2021年,東燒廠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比2019年增長37%。
“改革不以減人為目的,不以犧牲職工利益為底線,不把職工當包袱。”東燒廠黨委書記趙文利説,東燒廠抓住集團公司實施“雙核”戰略發展機遇,加快推進難選礦工藝技術升級改造,新建一條400萬噸的球團産線,投産後制約東燒廠60多年先天資源不足的難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70多年來,鞍鋼始終堅持深化改革,敢於突進深水區、啃硬骨頭、涉險灘,實施承包經營、股份制,深化市場化改革,成功重組本鋼,在國務院國資委改革三年行動和三項制度改革考核評價中名列前茅,為國資央企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鞍鋼經驗。
鞍鋼集團管理與信息化部總經理杜民説,新時代新鞍鋼必須將改革作為關鍵一招,把“效益有改善、員工有獲得感、企業發展可持續”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尺,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相統一,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激發活力、增添動力、釋放潛力。
始終堅持強化科技創新
走進鞍鋼股份冷軋廠彩涂分廠(以下簡稱“彩涂分廠”),車間內生産流水線高速運轉,卻只見寥寥數名工人。在生産線尾部操作出口處,隨着一卷鋼卷順利下線,機器人揮舞“手臂”完成上套筒、貼標籤、粘膠帶等工作,隨後無人天車將鋼卷吊走並自動裝車。
“以前都是人工操作,鋼卷每十分鐘下線一卷,我們職工就得去貼標籤、粘膠帶、運鋼卷,一個班次下來職工得走上3萬步。”彩涂分廠廠長鄭昊説,上線了機器人和無人天車智能項目,勞動強度減輕了,工作效率提高了。
作為鞍鋼集團冷軋産品系列中的高端産線,彩涂分廠擁有世界頂級技術裝備和研發生産實力。然而這條“明星”産線投産後連續虧損,沒為企業帶來豐厚效益,反而時常陷入“不幹少賠、多幹多賠”的困境。
技術改造降本增效是破解虧損的關鍵。2021年起,彩涂分廠陸續推進機器人應用項目、無人天車+智能庫管項目等11個智能化項目,組織一線員工把多年操作技巧和工藝訣竅融入項目建設,實現了投産即達效。從2020年三季度推進全面改革至2023年7月,彩涂分廠保持連續盈利,實現利潤2.58億元。
為了避免出現技改與實際不匹配、職工操作培訓難度大等問題,彩涂分廠組建8支由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操作人員三結合的攻關團隊,讓一線職工前期介入,在崗位需要、工藝需求等方面提出改造建議,實現改造與現場情況、員工培訓相結合。“機器人以前都是工程師説了算,現在是我們説了算。之前設計的70多個動作,我們創新優化掉30個。”彩涂分廠尾部操作工陳浩説。
彩涂分廠的實踐是鞍鋼技術創新的縮影。成立70餘年來,鞍鋼始終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企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加快將“科技盆景”轉化為“市場風景”。
鞍鋼充分利用遍佈全集團的367個職工創新工作室、857個創新小分隊、1338個創新小組,每年投入創新項目支持資金1200萬元,近年來共立項攻關5800余項,激發一線職工創新創造活力,增強企業創新創效能力。同時,鞍鋼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全球首發特厚高強度核電安全殼用鋼,突破高強耐磨過共析鋼軌的國外技術壁壘;攻克貧赤鐵礦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破解貧赤鐵礦綜合利用的世界性難題;建設全球首套綠氫零碳流化床高效煉鐵示範項目,力爭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問題等。
新時代新鞍鋼,將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全力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産業強、經濟強的通道,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鞍鋼智慧。(《瞭望》2023年第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