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2/15 17:08:45
來源:新華網

新春走基層|小平房村的“兩把刷子”

字體:

  新華社瀋陽2月15日電 題:小平房村的“兩把刷子”

  新華社記者李錚、崔師豪

  靠礦興盛一時的東北村莊不少,但闖過礦竭村衰的,小平房村是一個。

  “産業轉型和共同富裕,靠著這兩把刷子我們村才走上了振興路。”小平房村黨支部書記錢學余説。

  近日,記者走進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萬壽街道小平房村,只見村裏二層別墅整齊林立,平整幹凈的柏油路連通著村裏各個角落。一條橫穿村莊的鐵路廢棄了,規劃設計後建成了村民的休閒長廊。

  地處遼西的朝陽市建平縣礦産資源豐富,小平房村的第一桶金也是鐵礦。

  “那是機器一響就掙錢的年代。”一直在礦上工作的村民李秀興説,20世紀90年代,小平房村鐵礦第一年産值就達到了10萬元。

  也是那個年代,集體企業改制成個人企業,是多數村莊鐵礦的選擇。

  “要富就帶著大家一起富。”最有條件當上“礦老板”的錢學余把鐵礦留在了村集體手中。如今,鐵礦每年還能為小平房村收入近千萬元。

  30多年來,小平房村堅持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之路。2023年,全村工農業總産值5億元,村辦企業納稅17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205萬元,每人平均純收入2.9萬元。

  “家裏有礦”的日子過了十余年。2005年前後,看著一車車拉走的礦石,錢學余想,資源早晚有枯竭那天,必須做轉型謀劃。小平房村決定通過工業反哺農業的形式,發展林果産業和設施農業。

  今年立春剛過,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馬力再次被請到小平房村。“修剪的時候一定要先看花芽,再修剪大小。”馬力的課就在南果梨果樹旁,講修剪、講管理。

  種南果梨是2005年小平房村多次外出考察、邀請專家論證的選擇。“果樹5年才到出果期,我也整整提心吊膽了5年。”錢學余説。

  村裏種有5000畝南果梨。村民張學春一邊聽著馬力老師的課,一邊告訴記者:“我現在伺候著50多畝南果梨,比在外面打工強。”

  為了持續壯大集體經濟,小平房村2013年開辦了果汁廠和酒廠。“我們酒廠不僅做南果梨白酒,還做南果梨白蘭地。”秀源果業開發有限公司釀酒師田紹春説,他是建平本地人,看到家鄉企業辦得越來越出色,作為食品工程專業的大學生,他也選擇回村建設家鄉。

  61歲的村民王建武説:“一畝地年租金1000元,我家10多畝地,全流轉給村裏了。村裏還給老人們交醫保、交養老金。”據統計,2023年小平房村為村民上繳新農合保險費41.02萬元,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58.5萬元。

  王建武原本不是小平房村的人,而是鄰村愁水坑村的,“聽這村名就知道咱村當時有多困難,連吃水用電都成問題。”2004年,按照上級整體規劃,小平房村先後把愁水坑村、石灰窯子村合並。錢學余説:“先富帶後富,小平房村還得創業。”

  愁水坑村西南部,有一處佔地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1%的天秀山。現在,這裏改造成了森林公園。目前,天秀山已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小平房村年接待遊客達10萬余人。王建武笑著説:“原來‘愁水’的村民都吃上了旅遊飯,日子逐漸紅火。”

  新春時節,記者走進小平房村,看著、聽著、感受著。熟悉錢學余的人都説他“有兩把刷子”。老錢自己説:“我們村這兩把刷子,都在黨的政策裏。”

【糾錯】 【責任編輯:唐曉瑭】